吴媛媛
(江南大学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文化产业视角下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吴媛媛
(江南大学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文章结合无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在逐一分析无锡市下属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公益文化事业相结合,汲取传统元素发展原创动漫产业,挖掘传统资源,发展体验式文化旅游和利用中华老字号开展餐饮加观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思路。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保护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长期的世界遗产保护历程中逐渐认识并提出的概念,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地自觉保护,我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对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从研究的对象而言,研究成果集中于对惠山泥人[2-5]和宜兴紫砂[6-9]等知名度较高、市场运作较好的项目,其他即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吴歌[10-11]、留青竹刻[12]、锡绣等,相关研究也都相当有限。从研究的角度而言,学者们从传统美术、艺术设计、民俗、旅游、保护与开发等角度进行了一些具体探讨,但从文化产业角度出发的探讨尚显不足,仅有个别硕士学位论文有所涉及[13]。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当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本身与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联系,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也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无锡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背景,对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作一宏观与整体上初步探讨。
无锡市在政府主导与推动下,已初步建立起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截止2010年底,无锡已向社会正式公布了两批共9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省级以上23项,23项中又有9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国家公布的三批共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是无锡道教音乐、无锡留青竹刻、锡剧、惠山泥人、吴歌、无锡精微绣、梁祝传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江阴致和堂膏滋药制作工艺。省级项目14项为江南丝竹、凤羽龙、男欢女嬉、茶花担舞、渔篮虾鼓舞、段龙舞、无锡纸马、宜兴手工刻纸、宜兴陶堆花技艺、无锡酱排骨烹制技艺、玉祁双套酒酿造技艺、观蝶节、泰伯庙会、惠山庙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吴地人民千百年来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凝聚的智慧结晶,是无锡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无锡市辖有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六个区和江阴、宜兴两市,本文仅对无锡市下辖六区作一分析。
崇安区,以境内原古刹崇安寺命名,位于无锡市市区中部,总面积17.82平方公里,商贸发达,城市文化繁荣,2008年,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9.5%。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在于有三凤桥、王兴记、聚丰园等一批老字号,拥有一批正宗锡帮菜肴,如奶汤鲫鱼、梁溪脆膳、锡式卤鸭、四喜面筋等的制作技艺。[14]
新区,1995年在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全区正全力实施“先进制造、创新研发、空港物流、商务商贸。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国际生活”六大功能板块的规划建设。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是每年正月初九梅村的泰伯庙会,而这正是新区六大功能区之一的“吴越文化功能区”的主体依托。[15]
锡山区、惠山区由原锡山市改撤而设,锡山区全区面积396.8平方公里,锡山区是国家级项目吴歌、锡剧的发源地,传统技艺方面,斗山茶场的“太湖翠竹”享誉国内,还有甘露烈帝庙会、芙蓉山庙会等民间信仰资源。[16]
惠山区面积327平方公里,区内传统舞蹈“礼社龙”、“凤羽龙”,传统美术“陈静怡剪纸”,传统技艺“阳山水蜜桃栽培技艺”、“玉祁双套酒酿造技艺”等领衔无锡。[17]
滨湖区临湖环城,拥有近百公里长的太湖湖岸线,占据太湖景色的精华部分,总面积608.58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64.62平方公里。本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大部分集中在荣巷、河埒两街道,项目主要有吴歌、蓝印花布、锡绣、剪纸和传统舞蹈杂技等,滨湖区本身湖光山色,又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余处,相比较之下,滨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显得较为单薄。[18]
北塘区面积31.5平方公里,区内最有名气的当属惠山泥人,以其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独特的艺术造型成为无锡名片。
同时,各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共同问题,如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专业人才缺乏,对民间传统艺术、传统医药秘方的价值判断有一定难度,对吴歌、道教音乐等曲谱的记录难以准确;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民间文化资源流失严重,缺乏政策法规与经费的有力支持等。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行业门类的总称,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以市场为基本手段;在生产方式上,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尤其是工业生产的方式。[19]通常包括广告、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电视和广播、电影与录像、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交互式互动软件等。中国战略性文化产业政策于2000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经过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正式批准,最终于2002年10月召开的十六大上正式形成。[20]文化产业创意性的本质和不占用自然资源、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属性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纷纷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目标。
无锡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正式成立,政府成立无锡动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为常务副市长,并设立了办公室。为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出台动画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鼓励和扶持无锡市动画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一系列具体扶持办法,2006年,无锡获国家文化部授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文化局改组为无锡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开始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准入差别化为特点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系。2007—2010年,无锡市已有36个项目获得4 770.4万元的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扶持。2011年1月出台的《无锡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到201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多年来的连续努力,使得无锡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邵培仁教授在对长三角16城市文化产业的分析中,认为上海处于遥遥领先的龙头地位,南京和杭州属第二阵营,苏州、宁波大致为第三梯队,无锡在16城市中排名第6、与绍兴、扬州同属于第四方阵。[21]这些为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与背景。
中国当前的文化生产包含由政府全部资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市场调节的“经营性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生产,对应两种生产方式,相对简单的中介机构或个人组织的文化生产,如演唱会、音乐会、艺术品展览会和拍卖会等等;二是较为复杂的各种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公司组织的文化生产,如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的生产等等。[19]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以此定义为线,从四点展开重点讨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一部分曾经适应社会、文化和生活需要,然而,其功能、形态、旨趣等等,已经一定程度地远离了今天的现实,以至于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再具有相应的竞争力,无法创造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但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或审美价价值,这类项目可与各地公益性文化事业相结合,这其中博物馆是一个重要阵地,如锡剧博物馆、惠山泥人博物馆、蓝印花布展览馆,以及惠山区筹建的“陈静怡剪纸艺术馆”等。
传统意义的博物馆是历史物质证据的收集、保存和展现的场所,对于物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可以进行集中静态展示。同时,还应开发多媒体数据库或知识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不受时空限制。通过静态的陈列型展品、互动的操作型展品、大型的动态的原生态场景和原住民真人演出,综合性传递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的信息。
无锡动漫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是有目共睹的,已形成“一个基地、多个园区、全市参与”的格局,动漫企业总数近百家,从业人员8 000余人,可供使用的载体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形成加工、制作、研发、运营的动漫产业链。但目前无锡市的动漫企业将大量精力用于动漫产品的来料加工,已经成为美国、日本等动漫大国的重要加工基地,替海外加工的动漫作品已经远远高出原创动漫的产量。动漫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文化品牌,没有品牌,就不可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也就没有市场份额和生命力。湖南长沙动漫原创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卡通形象““蓝猫”成为全国唯一动漫驰名商标,至2008年,文化产业连续七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原创”是无锡乃至中国动漫产业的生命所在。
中国动漫可创作的题材异常丰富,文化典籍、民间故事、风土人情,都是动漫创作应该立足的深厚的文化土壤,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丰富的民间文学,地方色彩浓郁,如梁祝传说、梁孟举案齐眉的传说、华抱山、鸿山十八景传说等,民间技艺中的惠山泥人等。借鉴当代流行的创作手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内容、色彩、形象元素,可以创作出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有时代精神的动漫精品。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是一种高层次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信仰类、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舞蹈等是开展文化旅游的极好资源。
民间信仰类资源在无锡主要表现为民间庙会和节庆。无锡庙会有正月初九泰伯庙会、二月初二秦巷庙会、二月初八西塘庙会、二月十九净慧寺庙会、二月廿八宋帝庙会、三月初三西高山庙会、三月半黄土塘庙、三月十八东北塘芙蓉山庙会、四月初八祇陀寺庙会、四月十四礼社庙会、四月半甘露烈帝庙会、七月廿四张中丞庙会。传统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原为民间信仰的酬神活动,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民间娱乐,被学者称为“民间的狂欢”。现代庙会往往被称为“民俗文化节”,除礼神娱神、烧香祈福,往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艺术表演的同时,兼有商贸活动。如农历正月初九的泰伯庙会,是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也是无锡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之一,起源于古代吴地先民的祭祀信仰,历经社会变迁后,逐渐形成融祭奠仪式、探亲访友、农贸集市和文化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民间集会活动,梅村镇政府在泰伯庙会的基础上已举办了六届“泰伯经贸文化节”。庙会之时,整个梅村及周围苏锡常各乡镇男女老少纷至沓来,数十万众会聚于此,每年分布于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的吴氏宗亲,也年年赶来庙会,参加祭奠巡礼,捐资修庙。
传统体育与竞技类、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发为观赏类旅游产品。锡山区鹅湖镇的龙舟竞渡,常在端午节活动,曾多次赴省、市参加龙舟比赛,并在荡口镇群众文化艺术节上表演,观者数万人。发源于锡山区羊尖严家桥一带的锡剧,俗称滩簧,是华东地区的三大地方剧种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浙、沪、皖等地分布有40多个锡剧团,成为锡剧的黄金时代。目前锡山区锡剧团有演职人员近30名,年均演出150场次。还有江南丝竹,甘露镇文化站建办的舞狮队,张泾镇华李巷的渔篮花鼓,羊尖道教音乐和东亭孙家坝道教音乐等都具有很好的观赏性。表演类遗产在许多旅游项目开发中取得不错的效果,如昆曲评弹在苏州园林旅游中的成功运用。
由以崇安区为代表的无锡老城区,有众多老字号商店,不少中华老字号目前也同时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力,实现无锡老字号在市场竞争中的新生。三凤桥酱排骨烹制工艺是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三凤桥酱排骨为主导产品的熟食系列为无锡著名土特产。成立于1913年的老字号无锡王兴记,是全国首批“中华餐饮名店”,无锡小笼、王兴记馄饨、花式面点、糕团等传统点心,工艺独特,用料讲究,久负盛名。
老字号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梳理其自身资源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掘老字号潜在的无形资产,为企业的品牌宣传增加新内容,也为产品提供了更多文化附加值,用现代商业手段充实丰富老字号金字招牌内涵,维护和提升品牌竞争力。其次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老字号,可以得到由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的一定的扶持资金,政府部门组织的展览展示和推介活动,也是老字号的品牌推广平台;再次,其技艺本身也往往成为向顾客展示的项目之一,如北京全聚德的挂炉烤鸭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聚德把该技艺转变为演示项目,在各个主力店向顾客展示。
此外,和桥豆腐干、中山饼、马蹄酥、黄土塘烧饼、荡口小脚棕、推酥麦饼、三馅团子等民间小吃可以开发为旅游特色小吃。
[1]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2003.
[2]柳家奎.惠山泥人的艺术特点及其传统技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78(1).
[3]汪志顺.谈对无锡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9(3).
[4]沙无垢,赵建高.无锡惠山泥人[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2.
[5]寻胜兰.民族产业与城市文化——关于“惠山泥人”的保护与拓展的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4(3).
[6]王福君.紫砂壶传统造型规律初探[J].江苏陶瓷,1999.
[7]夏云杉,张福昌.紫砂文化振兴与开发创新[J].江苏陶瓷,2004(4).
[8]胡付照.从商品学角度谈宜兴紫砂壶艺商品的发展[J].农业考古,2007(2).
[9]史俊棠.紫砂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李志川,程铭心.再唱吴歌一万年——写在无锡吴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际[J].江南论坛,2008.
[11]吕琳.论吴歌的地域特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2]乔锦洪.留青竹刻浅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5(3).
[13]秦川.关于无锡惠山泥人的发展创新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5.
[14]无锡市崇安区文体局.无锡市崇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C]//无锡市崇安区非遗普查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9.
[15]无锡新区社会事业局.无锡市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C]//无锡新区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9.
[16]无锡市锡山区文体局.无锡市锡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C]//无锡锡山区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9.
[17]无锡市惠山区文体局.无锡市惠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C]//无锡惠山区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9.
[18]无锡市滨湖区文体局.无锡市滨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C]//无锡滨湖山区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9.
[19]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2):98-106.
[20]贾旭东.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9-55.
[21]邵培仁,廖卫民.文化传播力:解读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全景图[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编辑:那张军]
G 127.53WX
B
1671-4806(2011)02-0021-04
2011-01-28
2009年江南大学科研项目(JUSRP10913)
吴媛媛(1978— ),女,安徽阜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学、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