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艳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武汉 430050)
近十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又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发期,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改善民生问题势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将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改善民生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促进社会和谐。以民生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看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社会建设的重点,丰富和发展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民主革命时期,中国老百姓的最大民生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就赢得了民心。新中国成立后,党首先关注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政权建设的第一位。
党的十七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大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力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出台了十多项重要政策举措,一系列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得到了有力保证。在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民生问题的同时,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在医疗方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在关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不断提出解决农民工劳动报酬、劳动条件、技能培训、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存在突出问题方面的方案,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妇女权益保护方面,推动解决妇女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土地权益及生产安全、健康和退休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
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贯彻实施,督促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促进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检查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运行情况等。
从责任角度看,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广大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也就是要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人民的利益。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在新的发展阶段,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检验。能不能妥善应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民生问题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也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结果,而改善民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要求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要求以改善民生为基础。中国人民是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为了创造自由与幸福的生活才与中国共产党一起革命,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要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更要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要确保社会和谐,就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跃性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人民群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主体,同时也是利益主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中国特色的经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要求。党的目标是发展民主政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必须使其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改善民生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具体体现。”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民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们群众的文化权益,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改善民生的集中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而以人为本的和谐首先就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南方视察时曾指出:“教育是民生之基;保障是民生之安;分配是民生之源;健康是民生之本。”这些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解决得越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就越快。因此,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生活环境越来越关注,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也是越来越迫切,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人民的新要求。但是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着很多压力,主要表现在局部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强度增大等方面。同时,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土壤环境污染、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是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非常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必然导致人民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尖锐,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最终势必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
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应是全面发展、普遍发展,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不断地改善民生,普遍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就是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扩大公共服务,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关系;就是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实现社会和谐为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的社会。而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的实现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为前提。民富是强国之本,民安是稳定之基,而有保障才有民安。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社会和谐离不开民生问题的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离不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建设。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政权的长治久安,任何国家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都取决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好的民生环境的保持程度,取决于民生建设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相继出现,而反映在民生领域的矛盾更加突出,这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因素。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的加快,民生问题成为发展中的主题和关键,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关系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解决得好,就能从根本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解决得不好或得不到解决,就会从根本上妨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进而影响和制约和谐社会建设。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也直接反映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成效。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 雷国珍,肖万春.民生中国[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0
3 雷国珍,肖万春.民生中国[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