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明
(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通过篮球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根据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处方,制定切实有效的锻炼计划,在提高自己身体素质及专项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观赏水平和欣赏能力,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专项技能和方法,学习比赛规则及裁判法,了解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知识和运动创伤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篮球运动水平,发展运动才能,争取参加运动竞赛。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促进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参与篮球运动,可以使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和改善,减轻心理障碍和负担,形成积极向上且乐观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通过恰当的方法使情绪得到调节,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成功与乐趣,减缓压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纲要》第十二条指出:“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尽量适应学生差异,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白微在《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传统教学法与比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中指出:普通高校采用比赛教学法能使学生感受强烈的比赛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愿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锻炼的自觉性,有助于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曹芳在《多媒体CAI技术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指出:应用多媒体CAI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靠巩固所学知识,对学生技术的掌握与学习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将信息技术手段用于教学,积极发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辅助教学载体,利用这些辅助措施给学生讲解技术动作要领,战术意识,裁判知识及裁判方法等,形成新的现代化教学和学习模式。通过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得到了掌握,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尊重学生的内在的实际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他们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选取那些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其次,在教学中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新颖性,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有意识的增加篮球教学内容与通俗易懂的卫生保健知识的结合,既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新异感得到了满足,又突出了健身的重要性;同时还要结合当今篮球运动技术的最新发展,使教学内容更加富有趣味性、挑战性;提高创编一些与篮球运动相关的游戏、娱乐性比赛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大学生体育向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终身体育、文化体育的方向发展。
重视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将考核作为对评价教学目标完成的手段,摆脱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传统评价观念,采用多样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由重甄别、选拔功能向重激励和发展功能转化;把学生的进度幅度、学生学习态度、篮球的学习愿望与能力、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创新意识、思想品德等诸多隐性课程目标纳入评价之中,使教学评价体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
在具体评价方法上,应把传统的量化评价与更能够揭示价值特点的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时,在关注学生的技术水平差异的同时,还要关注其综合素质差异,然后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符合大众水平的考核与评价标准,通过考核与评价的刺激,使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评价体系上,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应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意志表现、团队精神及个性发展等因素融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系统,形成合理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已经明确指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设备是高等学校必备办学条件之一,是开展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各高等学校应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设备的建设和配置工作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且有力的措施,保证体育场馆和器材设备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加经费的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使有限的物力与财力得到合理使用,扩大和加强场地建设,使原有的场地环境得到改善,提高场地利用率,尽最大努力及时更新与配备高质量的器材设备,加强负责场地、器材人员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专业的知识与能力,使教学的外在物质条件更加完善,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篮球运动中去,使篮球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1]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李采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