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2011-08-15 00:47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政治改革

李 飞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武汉 430050)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正如胡锦涛同志2004年1月在访问法国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表演讲所说的,“我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制度,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这些年来,我们在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人民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基本自由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

1.1 新起点——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调“我们过去的那一套不适应今天和今后的任务,非改不行”,从避免再次上演“历史悲剧”的角度,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把普通人群不敢提的体制问题摆在了国家和人民的面前,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1980年8月,他在回答一位意大利记者如此提问时说:“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作风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这是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初步探索。

1.2 全面启动——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铺路

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起,经济体制改革在更大的领域里逐步展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得发展商品经济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

邓小平不仅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还提出要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总体设计。中央成立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开始酝酿和设计总体方案,并召开了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以党的十三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3 在转折与调整中前进——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最大目的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和苏联剧变,我国也发生了“政治风波”。但风波并没有动摇党的改革决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胆识顶住了难以想象的压力,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提出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强调“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最大的目的就是取得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1.4 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己任

1992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带领人们走出了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认识误区,一举扭转了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迟缓的局面。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党的十四大就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加强立法工作和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两方面的举措,党的十五大的召开,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这些举措,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障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入稳步推进时期。

1.5 深入扎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心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性时代课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理论,为加强执政党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的重要论断,政治体制改革新思路进一步获得了根本性的理论支持。

十六大至今,党结合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放到了执政党内部改革和建设方面。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也对政治体制改革新思路做了更为全面深刻的阐述。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正式提到全党面前。

2 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

2.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

中国3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走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是成功的。选择这一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改革的发动者能够始终保持对改革的领导权;其二,渐进改革的阻力较小,能减少改革的摩擦成本;其三,渐进政治改革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和政治文化演进的速度,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指导着这一改革;改革过程是一个通过试点纠错,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改革进程是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的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可逆的进程。

2.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

(1)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体制内进行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在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稳固的政治体制基础和有序的政治环境保证。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绝不是要放弃或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如果偏离了这一方向,就会危及党和人民的事业。

(2)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绝不是要放弃或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苏联解体15年之后,戈尔巴乔夫在谈到苏共垮台时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尤其注意,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能搞“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因为如果这种政治图谋得逞,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利益就失去了保障。

(3)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的历史文化实际和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稳妥的精神走自己的路。要大胆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但又绝不照抄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2.3 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1)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执政经验。1949年开始在全国执政,迄今已执政60多年,积累了正反两方面丰富的经验;(2)历史上有人民民主经验,如从1927年起在苏区实行苏维埃制度,在解放区政权组织中实行三三制原则;(3)中国共产党已经与国内各民主党派有丰富的合作经验,民主党派能够积极促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4)香港、澳门特区实行民主建设的经验可供借鉴;(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带来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宝贵财富。

3 继续适时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3.1 政治体制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相比,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还很不够。在权力结构中,过度集权仍是主要倾向,表现为党委对政府机关的集权,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政府对企业的集权,国家对社会的集权;在组织结构中,层级和部门化仍是主要表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构中,地方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但仍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倾向。这种状况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不相适应,面临着来自经济的、社会的和党内民主的多重压力和挑战。

3.2 深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是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先例可循,具有很强的开拓性,需要创新发展的理论勇气和实践胆略;二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而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三是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要消除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治不稳定倾向,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应对这些复杂情况,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获得成功。

(2)重点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部分

我们还处在二元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采取政治上适当集中、经济上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模式。因此,我们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那些阻碍经济协调运行、市场有序发展、社会充分发育的政治体制部分。改革的着眼点是增强体制动力,扩大社会活力,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社会发展效率,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3)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通盘推进

要着力推进党自身的改革。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的前提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巩固执政地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理顺党政关系,推进党管干部的科学化,改善党对新闻的领导,调整和完善党的组织形式和设置方式,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理想途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逐步实行由专职代表与会议代表并存,到推行人大代表专职化;可以建立人大会议辩论议事制度;可以考虑将审计署等有关监督和制约政府的职能部门划归全国人大领导等等。

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具体内容有:将目前还带有计划、行政、生产建设色彩的政府,转变成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型的政府,大幅度地减少阻碍经济发展、降低办事效率和产生寻租腐败的行政审批、许可、收费和垄断;理顺中央和地方的事务关系和财政税收关系,不仅要划分各级地方的收入,还要明确各级地方应当负的责任;推进县乡综合体制改革,精简党政和行政性事业机构和人员,逐步改革乡镇政权体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司法的等级化、司法的行政化、司法的商业化和司法的地方化。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司法体制的现代化,要建构符合司法内在规律的法官和检察官管理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执行机制;实行法院、检察院人事和经费垂直管理,维护法院和检察院的公正和正义性。

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增强其包容性、协调性和创新性,应充分发展民间组织,加快推进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加速形成政府、市场经济部门和民间组织合作互动的发展格局。民间组织可以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协商和沟通机制,形成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推动社会自律和自治,节省社会运行的行政成本。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 李君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其走势[N].北京日报,2008年9月8日.

4 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

5 劳开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

6 王春玺.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方向的争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9(6).

7 周天勇、王长江等.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M].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政治改革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改革之路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