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
(江西农业大学哲学系,江西南昌 330045)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生活方式
李文华
(江西农业大学哲学系,江西南昌 330045)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能源对气候变化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生活方式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个日益被广泛提及的词眼,随之而来的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更是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加快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也意味着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模式是否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
(一)低碳经济的来源及提出的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气候变化问题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以 C02为主)造成大气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以气温上升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英国于 2003年率先颁布《能源白皮书》,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提出这一概念其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的桥梁,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实际上,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不仅是一项经济愿景,更是一项社会工程。
全世界关注气候问题是由来已久的。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公约》缔约国通过《京都议定书》,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 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多年来一直采取积极应对行动。
(二)低碳经济的界定及衡量方法
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增长速度;二是零排放;三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低碳经济 (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一般认为,评价低碳经济的标准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负增长,这是在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评估。
关于低碳经济的界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在人民大会堂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现在普遍把‘低碳经济’认为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一个经济模式。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尽管用得最多的是化石能源,但能源的来源可能要改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原因。同时,节约能源的本身也是减少碳排放,所以低碳经济与每个人都有关系。”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方法
从长期的发展目标看,低碳经济和中国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众所周知,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目标倡导的是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满足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相应的碳排放权利,这与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度一致的,这是对社会公平问题的考虑。
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在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征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能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国际社会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及应用,无疑有助于改变过去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技术层面讲,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采取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碳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并逐步建立减缓气候变化的制度和机制,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总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是比较传统的,也可以是比较现代时尚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生活方式分为劳动生活方式、物质资料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休闲生活方式。不管何种生活方式,它总是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本文将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文化差异和个人生活习惯方面对此加以阐述。
(一)生活方式的分类
生活方式 (Lifestyle)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国际化,“生活方式”一般指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休闲生活方式等内容,它通常反映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二)人们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生产方式可分为手工的生产方式、机器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工业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商品生产方式、直接化的生产方式等等。手工、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一般来说对环境污染较少,是一种叫生态环保的生产方式;而机器、工业、商品化的生产方式较多地依赖科技,通过发展科技来向环境索取,较容易破坏环境。
2.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社会制度分为 3个层次:①总体社会制度,或者说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②一个社会中不同领域里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③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审批制度等。不同的社会制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制度有行为导向功能,为人们提供思想和行为模式,使其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有社会整合功能,社会制度能够协调社会关系,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选择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生活方式;有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制度通过保存与传递人类的发明、创造、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使之世代沿袭,并在空间上得到普及。
3.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霍夫斯坦特从其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五个指标可以描述文化差异: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如在饮食方面,东西方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人注重形式,在菜式讲究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
4.个人习惯。
由于个体生活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所以导致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这样也就会导致人们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有人崇尚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而有人则选择奢侈、浪费、不环保的生活方式;由于受了高等教育,思想觉悟较高的人能够积极响应号召,少开车多搭公共交通,以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等等。这些个人习惯完全是个人行为,思想决定行动,不同的行为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低碳生活方式的含义及其意义
低碳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不环保、不那么健康的高能量、高消耗、高开支的生活,而所谓“低碳生活 (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生活能实现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 (CO2)排放,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它崇尚的是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是一种生活习惯。“低碳生活”虽然是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方式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一种时尚环保的生活方式,它并不是要求降低生活质量和标准,而只需要我们树立起低碳观念,尽量减少“碳足迹”,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尽量节约、不浪费,我们同样能很好地享受我们的低碳生活,真正做到享受生活与保护环境两不误。
(二)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的做法
衣:衣服多选择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请相信,痴迷皮草那不过是一种返祖冲动;尽量选择手洗衣服,用太阳光自然烘干衣服,少用洗衣机,这样做不仅环保而且能增加衣服的使用寿命,且晒太阳能杀菌。
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如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多用永久性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减少吃带包装的食品,减少使用包装袋的次数;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好再送进冰箱,热气不仅增加冰箱做功,还会结霜,双重费电。使用微波炉时,较干的食品加水后搅拌均匀,加热前用聚丙烯保鲜膜覆盖或者包好,或使用有盖的耐热的玻璃器皿加热,每次加热或烹调的食品以不超过 0.5千克为宜,最好切成小块,量多时应分时段加热,中间加以搅拌,尽可能使用“高火”。
住: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者其它材质的扇子。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味,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竹子比树木长得快;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些小事都可以节省很多的电量;不坐电梯,要自己爬楼梯,这样不但省电,而且还有益于自己身体的健康。
行:尽量选用公共交通,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30%以上,减少此类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好办法就是:乘坐公交车。美国公共联合交通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 15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开车出门购物要有购物计划,尽可能一次购足。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坐轻轨地铁,少开车。开车时要注意节能: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莫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广州新建的BRT公交专用车道就是一种适应低碳环保的做法,广州的中山大道历来车水马龙,上下班高峰时段出行交通严重拥堵,BRT是低碳出行的表率。只有公共交通出行便利了,才会使市民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生活便利与保护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长远看,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的“低碳化”发展之路,而且也与我国政府提倡的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低碳经济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在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己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要积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从技术层面讲,应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地球上的温室气体即 CO2的浓度不再发生大的变化,维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技术上采取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碳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并逐步建立减缓气候变化的制度和机制,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从社会层面讲,要在全社会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1.建立社会管理制度。按照低碳生活的要求,制订推行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低碳企业、低碳校园、低碳家庭的标准,通过相应的表彰、奖励、处罚措施,对公民的生活行为予以引导。
2.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对城乡居民低碳生活的支持体系,帮助人们实现低碳生活的目标。如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在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二是建立公民“碳补偿”的服务体系。
3.开展全民教育活动。提倡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养成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遏制浪费、减少浪费。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胡玉东,翟丹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幸学俊,王贺礼,熊继海.江西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科技广场,2009,(6).
[4]杨美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 (学术探讨),2009,(10下).
[5]百度百科:低碳生活[DB/OL].百度网站 http://baike.baidu.com,2010-06-24.
[6]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责任编辑:张庆会)
2011-02-22
李文华(1986-),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农业大学哲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4-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