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2011-08-15 00:54王世银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障碍政治思想

王世银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

人际交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王世银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

人际交往作为当下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载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合理利用人际交往方式和交际艺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具有深刻启示。深入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解决策略,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构建温馨、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人际交往方式和策略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现实途径。

大学生;人际交往;思想政治工作;现实途径;启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今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作为文化思想交流和对话主战场的高校自然关注并敏感于当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将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艰巨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采取固守僵化的灌输、说教模式,必须以大学生为中心,针对其情感心理和文化心理特征,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解决策略,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包容胸怀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才会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构建温馨、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人际交往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一总体目标成为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与否、质量高低的标准,但是总体教育目标不是抽象概念,并不能凭空实现,要落实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作为日常交往密切但互相认识时间并不太久的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需求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与思维习惯,受原不同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地方语言等因素影响较深,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并构建和谐、温馨、稳定的新型人际网络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大学新生而言,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仅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还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在教育理论、具体措施内加以封闭地思考,应将总体目标与人际交往能力结合起来考察。当代社会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快速化、文化多元化的特殊时期,认可并及时融入这一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理应更紧密地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更深刻地分析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各种障碍,从心理到行为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角度入手,因势利导,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有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培养沟通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当代大学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人际交往障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际交往是社会心理学术语,学术界对于人际交往并无固定的定义。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2]

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由于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社会交往必定会有障碍。交往使不同的主体之间可以开展交流、对话,其背后潜藏的动力就是差异。人们渴望完善,力求通过克服自身的不足而消弭差异,这就有了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和互惠性。所以,在社会的层面上,交往是以差异性为基础并不断克服障碍而达到融合的一个动态过程。

我们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际交往障碍操作化为两个层次:学生与学生层面和教师与学生层面。所谓学生与学生层面即学生间的交流意愿不强、交流方式不当、交流能力较差等,由此而导致了构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客体的一系列学生事件。

学生与学生间人际交往障碍在当下高校中主要表现为排斥异乡人、学生冲突、个体孤僻症、个人中心主义等现象。从中学过渡到大学这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旧有的生活、学习圈被无形破坏,同时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心理、情绪、人格和个性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认识的偏差和不能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交际方法和技巧,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影响学习和生活。

某些地方高校重点倾向于本地区招生,每年本地生源占了 1/3还多,且生源中民族生多、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差距大,由此决定了地方高校学生中方言众多、风俗各异、规约甚繁的多元文化状况。地域文化差异产生了学生间的多种交际障碍,而交际障碍又成为诱发学生矛盾和群体事件的重要隐形要素。高校学生间的误解或交流不畅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是现实校园生活中常见之事,如何利用交际策略有效预防与解决学生现实矛盾和冲突则是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同时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无法回避并需要及时处理的问题。

所谓教师与学生层面,即教师无法通过人际沟通的艺术使学生理解并接纳老师的意图,无力使用强有力的沟通手段去解决现实中思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一味地批评和制止,其结果反而造成了另一个隐形的思政工作问题。

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不愿倾听学生辩解、学生厌烦老师说教、管理层服务意识不强等方面,其直接后果是不但无力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反而留下另一个安全隐患。国内外不乏学生与教师出现人际冲突,甚至酿成严重后果的极端事件出现。究其原因,多是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引发的矛盾深化所致。一所大学的管理层、教师与本校学生交往的深度与这所大学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紧密相连。因此,如何在制度和服务上以学生为本、如何对待并合适处理学生所发生的问题、如何运用交际技巧和策略让学生理性接纳处理结果,理应受到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人际交往障碍的消除角度入手,教会学生宽容别人、树立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可见,人际交往障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和现实内容,深入剖析人际交往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解决策略,极富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和现实基础。

三、人际交往策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正确认识并合理处理人际交往意义重大,解决的途径应以既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又要强调整体的和谐性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运用交际策略,运用体验式教育活动,切实推动高校思政工作顺利开展。

大学生身处多元文化之中,对新群体中的各种文化样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触欲望。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 Schutz,1958)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任何个体在融入新群体的过程中都具有交往需求,主动与他人交往或期待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或期待他人支配;主动表示友好或期待他人情感表达。但大学生对原有文化精神留下深刻的生活记忆,对新交往对象容易以旧有模式去接触并期待理想的回应。若不能理性理解双方的差异性,采用合适的交往方式互相接触,则不易对差异性保持宽容,从而产生一定的误解,导致某种冲突事件发生。而理解差异不能靠抽象的概念来论说,只能在具体的日常过程中通过多种交往方式获得理解。

合适的交往方式可以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促进大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理性判断。通过各种各样的交往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则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效影响并及时纠正大学生原有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轻松化、便利化、常态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革新传统教育的手段和载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抓好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 (系统讲授)、谈 (讨论交流)、看(录像)、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3]均可借助大学生日常各种交往方式进行体验。大学生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突破自身局限,获取新的知识、增进自身素质的改善。

在校园文化日益丰富、活动样式不断创新的今天,各高校关于交往方式的具体措施多种多样,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式促使学生实际体验。

1.社团活动。各高校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合理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形成大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并就某一共同兴趣和价值观而形成一种合力。比如,安排学生去革命圣地、街道社区去实地体验当地的文化和思想价值。同时思政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因为社团构成了自己的小圈子而导致对外界的排斥。合理组织并有序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可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性学生间的融合,有效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

2.文化展示。各高校可以不定期举行专题性文化展示活动。比如地方文艺节目展示,文艺节目以娱乐的形式展示不同学生间的文化差异,满足学生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可加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例如东北的“二人转”、山西的“快板”、四川的“变脸”等都能提供学生交往的载体,让大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欣然认同文化差异,实现相互融合。

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涉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讨论不同地域文化群体对某个话题的观点、态度以及形成这种观点、态度的原因。在讨论、对话的过程中,疑问被释放,交流得以实现,障碍自然消除。

4.人性化服务。各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人性化地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服务质量,拉近距离、改善人际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情化。比如,高校可以设立少数民族餐厅,现象上是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实质上则是对其尊重的体现,有助于改善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又如,高校应该提倡并鼓励讲普通话,此方式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改善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若占绝大多数的本地学生用方言与外地学生交流,则易造成语义上的误解,甚至被认为是对弱势群体的不尊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在细节上为学生考虑,这样师生间的交流更加顺畅、理解更加深入,许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

宽容差异、化解矛盾、实现合力,通过人际交往这一载体,深入体验大学生日常生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有效方式。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Z].2004.

[2]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3]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 (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连军)

2011-03-12

王世银(1973-),男,湖北枣阳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4-0013-02

猜你喜欢
障碍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跟踪导练(四)2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