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保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全球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构
张立保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认识和了解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脉搏,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全球化;文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从文化层面来阐释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从二者的交互中理解和把握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积极作用。
一
全球化肇始于经济领域,资本家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奔走于世界各地,将自己的产品和资本散播于不同的时空场中。这种出于经济利益的交往,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日益加强。全球化也由器物层面逐渐发展到深层的政治和文化层面,使得具有共性的政治、文化范式逐渐推广为全球性。
对于文化的全球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什么是“历史终结”,他说“它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原因在于所有真正的最大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1]他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政治作为一种人类的理念,已经在世界上取得了主导的地位。因此,人类的历史在此终结,人类的文明趋于同一。与之相反,塞缪尔·亨廷顿在 1993年《外交》杂志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长文。他主导的“文明冲突论”通过对文化的解析为国际政治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他断言“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2]他提出:21世纪是作为文化的世纪开始的,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互动、冲突走上了中心舞台,[3]各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交通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时空随之压缩,地球成为村落。在技术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文化交流在世界各地变得日益频繁。众多文化的相互对话,使得各种文化不能再以原生态的形式而独善其身,东西方文化也不再是空间意义上的存在。全球化推动下异质文化不断的同质化,同时同质文化又在不断的异质化。在这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既包含了异质文化跨国或跨地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又引致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和冲突。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许多对立面,造成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差别。文化的全球化不是强势文化的扩张和垄断,也不是弱势文化被同化,而是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过程中的重构。全球化进程使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愈来愈密切。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和融合。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种冲击中必然要进行大规模的重构。正如罗伯森认为的:全球文化是建立在多样文化共存的基础之上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普遍主义的特殊化和特殊主义的普遍化的互动关系。[4]
二
众所周知,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具有两面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自身或他人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使社会主体形成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自发、自省的实践活动,要合乎社会主体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球化浪潮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矛盾、新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网络为媒介的全球化打破了各国间的文化壁垒,使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可以在高效快捷的国际化信息舞台上进行对话。全球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它们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外来文化快速渗透进来,同时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也随之传播出去。高效快捷的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审视外来文化的机会,外来文化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更具自我意识、理性思维和国际观念。
是社会主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自身或他人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使社会主体形成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自发、自省的实践活动,要合乎社会主体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球化浪潮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矛盾、新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网络为媒介的全球化打破了各国间的文化壁垒,使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可以在高效快捷的国际化信息舞台上进行对话。全球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它们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外来文化快速渗透进来,同时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也随之传播出去。高效快捷的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审视外来文化的机会,外来文化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更具自我意识、理性思维和国际观念。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个多元价值相互碰撞、异质文化相互交融的复杂的文化景观之中。中国文化自古就是多元存在的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景观中如何能够有效地调适文化的冲突,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全球化的主导权掌握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中心位置,而欠发达国家逐渐被边缘化。文化也不例外,由于中心国家掌握着全球话语权,所以他们的文化成为强势文化,被边缘化国家的文化成为弱势文化。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的挤压、遏制下,在较长时期内面临着被侵蚀乃至“同化”的危险。在这方面,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深受其害,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5]在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考验。高校学生虽然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可塑性高,但是,他们社会经验少,价值判断能力弱。当他们面对蜂拥而来的外来文化时,他们极易被表象迷惑,被假象欺骗,从而树立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偏离正确的人生航道,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外国企业、外国商品大批进入,同时众多民族产品也纷纷走向世界舞台。中国要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观念的高素质人才。这种素质不仅仅指学生要具备世界一流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全球化的理念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球化语境中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三
全球化视域中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发挥其主导性和凝聚力的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本质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全球化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精神支柱,认识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继往开来、强国富民的强大精神支柱,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成为 13亿人民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6]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重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形态,是以儒学为代表的文化,其中既有精华成分又有糟粕因素。如何重构传统文化,在这一问题上,张岱年、方克立等为代表的学者,大力阐扬了“综合创新”的文化主张。所谓“综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在研究中西文化时,要加以比较,要在比较中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对中西文化的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要进行比对研究,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将中西文化的先进思想成果有机地融合起来;其二是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从一家或一派出发,而是要将不同时代的各派思想加以仔细地系统地综合研究,从而铸造出适应今天时代要求的新文化、新思想。因此,“综合”是一种全方位的、对比的、有选择的综合,是一种与“创新”密切交融的综合。所谓“创新”,是指在综合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创造,是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所进行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建设。综合创新文化观是对 16世纪以来文化论争的自我反思与超越。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使大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认清国内外发展形势,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要培养高校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将他们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世界公民人格。全球化的发展使文化群落主体在文化共在、共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已经逐渐养成了一种具有世界视角、全球行动逻辑、人类意识和共同体责任伦理的人格品质,这种品质在实践主体身上的出现,更多地体现了马克思所预期的“地域性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的发展趋向。[7]即,人类在应对全球化的文化事件和发展风险中蕴生了一种世界公民人格。“人类社会要前进,世界文明要进步,从根本上说,这一切都表现为人类的普遍人格层次的提高……人类的幸福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人格的进化。”[8]这种具有普世性发展趋向和共同性理念合成的人格品质是人类在解决全球问题的文化实践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新型人格品质,这种人格也必然在未来人类应对全球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具备世界公民人格的人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他们不受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地区主义的局限,在处理问题时会更多地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思考。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只有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才能早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赢得世界各国的赞赏与尊重。
[1][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5.
[3][美]塞尔·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J].李俊清,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39.
[4]贾英健.全球化研究的文化转向及逻辑意蕴——论罗伯森的全球文化系统理论[J].石油大学学报,2004,(10).
[5]张立保.全球化视域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延安:延安大学 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6]宋妍,李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8]许金声.走向人格新大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98:1.
(责任编辑:张连军)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ZHANGLi-bao
(Shannxi Rai lway Institute,Weinan Shannxi 714000)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will help us to correctly throb with the pul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o discover new situations and solve new problems,thusm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 with the t imes and innovating constantly.
globalization;cultural valu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1-02-06
张立保(1978-),男,陕西乾县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硕士研究生。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4-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