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反梯度推进战略研究*

2011-08-15 00:43朱迅
外语与翻译 2011年2期
关键词:梯度集群经济

朱迅

(日本国城西大学大学院,350-0226)

我国中部地区反梯度推进战略研究*

朱迅

(日本国城西大学大学院,350-0226)

继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中部崛起已成为又一个全国性的区域战略。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必须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尽快形成具有自身产业优势的支柱产业,大规模开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研发高新技术,通过企业联盟和产业集群等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实施反梯度推进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部崛起;反梯度;规模经济;产业集群

随着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促进中部崛起已经越来越引起官产学媒各界高度关注。中部地区处于我国东西相连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适中,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加速中部地区崛起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要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必须尽快形成具有自身产业优势的支柱产业,大规模开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研发高新技术,通过企业联盟和产业集群等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实施反梯度转移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反梯度推进的经济学解释

一般意义上,后起的工业国家其现代化总是先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发达地区,所以在空间组织上通常表现为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核心与边缘”的结构关系。在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经济技术水平,由高到低形成一定的水平梯度。所谓反梯度推进是指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流动的常规方向,由低梯度地区向高梯度区转移。实施反梯度推进的低梯度地区必须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效应。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某个产业或行业规模比较大时,新技术推广的速度更快,市场更完备,运行更有效率,基础设施更发达,更便利,这些因素都会从外部给企业的生产带来许多好处。其结果是同样数量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相对增加了,从而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规模经济效应。要实现外部规模经济,首先基础设施必须发达便利,从而为企业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其次是市场要更完备,运行的更有效率。集中表现在信息更集中,生产设备供应更便捷,共同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同时外部规模经济必须要求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力度并拓展其传播的渠道。

二、实现中部崛起应选择反梯度推进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相当高,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立足于传统农业、轻工业、服务业和低层次劳务经济基础上的增长,现代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还很低。这是一种落后的增长,并且累计循环的后果也直接导致了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1995-2005年东部地区GDP增长率为13.8%,中部地区与之相比低了1.25个百分点,其GDP的绝对量差距也扩大了1.56个百分点;另外中部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在明显扩大。

三、中部地区反梯度的比较优势及其路径选择分析

中部地区反梯度推进战略必须把工业化过程同区域优势资源配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方可实现。必须紧紧抓住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实现经济结构的高度发展。目前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应该使其与自身的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实施赶超发展,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向高梯度转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和工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梯次。这些都是中部地区经济实施反梯度发展战略的变革和创新。

(一)区位优势显著

中部地区处于我国腹地,承接东西,纵贯南北,兼有东西之长的较为优势的经济地理区位,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6省,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1%。人口接近4亿,占全国的28%;国内生产总值32102,占全国24%。中部六省边界相连,各省的经济状况、政策效用等呈现明显聚类特征,它们在东西南北的区域发展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中部区域经济体系,是中国的粮仓和现代工业的摇篮。

(二)自然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中,煤炭、石油、铝、铁矿、铜、铅、锌等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煤炭资源质优量大,有色金属矿产品种多,储量大。与全国相比,中部六省重要或稀有矿产资源丰富度远优于东部,密度也高于西部,且资源配套程度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如山西省的煤、煤层气、耐火黏土、铝土、铁矾土、铂;安徽的明矾;江西的铜、银、白云岩、滑石;河南的蓝石棉、蓝晶石、红柱石;湖北的金红石、石榴子石;湖南的钨、铋、独居石等均占有全国的较高份额。

(三)有较为集中的工业布局

中部地区由“三线”建设时期所打下的传统制造业优势,可以选准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区段,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使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对于这一地区的产业选择来说仍很重要。中部地区在发挥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电力和有色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其中,以采掘工业为主的资源区有山西、河南、江西;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区有湖南、安徽;资源和加工并举的有湖北。中部地区原煤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0%;水力总量占全国的50%;钢铁总量占全国的28%;汽车占到40%。这些集中的工业布局到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

(四)人才优势

目前中部地区高校中已经实现了科学园、技术园、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以及地区研究开发等计划,促进产学研区创新网络的发展。通过联合培养、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推动了大学人才的本地化,培养出了大量的适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中部地区反梯度推进的对策分析

中部地区要实现反梯度战略推进,国家应该为中部发展提供更宽松更有刺激力的政策环境,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力度。鼓励中部地区进行更大力度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改革,在资金投入、外引内联、人才的培养、投资环境的优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中部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努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这也是实现外部规模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中部地区反梯度推进的首要举措。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是尤其重要。要全面提升中部地区在全国路网格局当中的枢纽地位。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航运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中部与三大经济区域的接轨。中部省份要相互沟通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实现外联。只有实现中部地区交通的发展,才能为发挥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创造条件,才能更好地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

针对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继续推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立足于中部各省的资源,实现市场、技术、资金、管理相结合,把合理布局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作为中部地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积极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因地制宜地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积极发展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以及大量的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电力、煤炭、汽车等优势产业,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和制造设备的供应基地,发展一些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山西主要发展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和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安徽应重点发展钢铁、建材、化工为主的工业;江西是全国的有色金属基地,应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和稀有工业;河南主要发展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湖北重点发展以汽车为主的机电工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水电工业为主的电力工业;湖南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工业,以农用化学品和盐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和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工业等。

(三)积极扶持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虽小,但具有一定的基础。中部地区已经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密集高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建设武汉光电信息技术,长株潭城市群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基地,重点发展光电子、通信、激光、计算机以及自动化、传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一代专业化加工中心。全面建设生态大农业基地和环境产业基地,加速发展新材料工业。

未来中部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方向是与产业技术改造相结合,诱发现有资源存量,把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过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改善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

(四)促进企业联盟形式的不断发展

企业联盟是几家企业为了实现同一战略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合作体。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是为了在市场交易中寻求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企业间通过合作可以稳定交易关系,进而减少交易费用。企业间的合作不仅节约相互间的交易费用,同时又可以获取合作伙伴的优势资产,扩大企业运筹外部资源的边界,积聚彼此在不同价值链环节中的核心能力,联合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通过组建企业联盟,可使企业在目标市场上拥有更强的市场声势,并产生“规模扩展效应”,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因而企业联盟是实现反梯度推进的有效形式。

(五)加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力度

产业聚集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产业集群内通过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所构成的集群内复杂而紧密的网络,提高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与人才的流动,使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享,同时产业集群内由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的存在,以及相关辅助企业的集群,使集群内企业的关系呈现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比其他区域内更强烈、更密切。集群内激烈的竞争提高了企业技术创32新的压力,合作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其他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所以,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从而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能力、压力、动力,可以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江世银.区域经济发展调控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周绍森.论中国中部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李跃.中部塌陷的两重性与中部崛起的战略取向[J].中国经济时报,2004.

[5]黄亚军.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J].河南财经大学学报,2003.

[6]郑新立.关于中部崛起几个问题的思考[N].河南日报,2004.

[7]王辑慈.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王辑慈.地方产业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

[9]王仲智,王富喜.产业集群战略的重新审视[J].人文地理,2005.

[10]钱平凡.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Z].国研网,2003.

[1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4.

2011-05-13

朱迅(1984-),男,河南禹州人,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梯度集群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个带重启步的改进PRP型谱共轭梯度法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