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2011-08-15 00:43严若妹
外语与翻译 2011年2期
关键词:中西部农民农村

严若妹

(岳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湖南岳阳414000)

中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严若妹

(岳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湖南岳阳414000)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文化生活仍处于荒漠状态,其中,有政府业绩考核机制导向、基层政府财力薄弱、一些文化部门思想僵化及农村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偏差等多种原因。本文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为解决“文化荒漠”现象,建立长效机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中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荒漠;文化建设

一、中西部地区当前农村“文化荒漠”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初步缓解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饥渴现象。但是,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追求物质小康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小康。

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文化生活还是显得十分苍白。如今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视成为了农民主要的娱乐手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三难”问题仍十分突出。“一间破房子,一张烂桌子,一条破凳子,里面坐着一个老头子”,这是目前部分农村乡镇文化站的真实写照。各地农村出现了“物质日渐丰富,文化仍旧荒漠”的现象,农村文化建设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很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不适应。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仍然存在;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赌博、色情演出等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在发生。个别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打麻将、斗地主、扳坨子。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影响着“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荒漠”现象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出现的“文化荒漠”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偏重经济指标的导向作用。上级评价基层干部主要是看地方经济发展的硬指标,而思想文化建设是个虚的东西,很难用数字来衡量。只要GDP增长、社会稳定、计划生育达标,政绩与职位升迁就有了保证。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基层领导漠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比较突出。造成各地文化建设投入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国家“六五”期间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但很多地方至今没有实现。统计显示,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县市级行政区划2859个,乡镇行政区划34301个,但同期全国仅拥有县市级群艺馆和文化馆2829个,乡镇文化站33367个。有的地方为了搞城市建设,强行扒掉文化设施,也不再重新建设,有的文化馆、图书馆被其他部门挤占挪用,有的借机构改革之机,把文化馆(站)取消或者“断奶”脱钩,或出租场地获取租金。

第二,当前财税体制造成基层县、乡财力艰难,农村文化投入有限。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财税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占据了财政收入的主要份额,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不少以农牧业为主的县乡政府税源极其匮乏,在农业税取消后主要依赖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都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每月都在为干部和教师工资发放东奔西走,造成一些公益文化单位和设施生存困难,举步维艰;农村文化工作者基本待遇得不到落实、工作条件艰苦、活动经费少,基层文化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据了解,河南省每年划拨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经费只有150万元,仅能够用于贫困县文化设施的维护和修缮。而广东省在1998年至2002年间,每年投入4500万元扶持山区文化建设,5年共投入2.25亿元。

第三,一些文化主管部门自身思想僵化,等、靠、要意识严重,基层文化产业的开发步伐缓慢。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税务、文化部门都出台了一些落实文化经济的政策,对企业和个人赞助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金问题有明确的激励政策,但一些地方落实不够,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贯彻不力,影响了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积极性。文化部门自身思想守旧,产业意识淡薄,对地方财政的依赖性强,一味地等、靠、要,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单位文化产业创收不足全年经费总额的1%,只好靠政府拨款“一条腿”走路。

第四,新农村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在服务农村农民项目中,最具中国特色且收到较好成效的当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了。从1996年起,“三下乡”已经开展10多年。但不可否认,相对于年年岁岁的时间和农村广阔的空间,文化下乡只能惠及一部分农村和农民,难以持久、广泛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下乡”很难实现“扎根”。如果文化都靠上面下发、提供,尽管层次较高,但只能满足一时,并不能解决长期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活动是否丰富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是否发达,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不分贫富,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荣,既不必忧虑是否对路,也不用考虑经费问题,才是长久之计。

三、认清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任务的特点

要解决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文化荒漠”问题,首先必须清醒认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简而言之,中西部地区的特点表现为:大量青壮年农民工外出务工,文化需求主体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基层政府普遍财力薄弱,投入能力有限;中西部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乡土传统文化传承能力强。相对而言,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流入东部沿海省份,东部沿海地区需要创造条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要,以缓解其背井离乡的孤独感,难以融入当地文化的苦闷感,满足其对富裕舒适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工外出务工,文化需求主体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居多

由于多年来的城乡二元分割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造成严重的城乡贫富差距和三农问题,外出务工成为中西部地区许多青壮年农民的主要出路,城市成为农村人的绝对诱惑,吸引着乡村男女成为它的劳动力。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现在有1.5亿多的农民在外打工,其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40%,是农民增收的主力,劳务输出也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农村约1亿人口的留守群体中,“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分别高达2300万、4700万和2000万。“留守妇女”既要抚养子女、赡养老人,又要操持家务、耕种田地,这些农村“留守妇女”在任劳任怨的同时,身体和心理均承受着各种巨大的压力;在缺少父母关爱、有效的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无助、犯罪现象不断增多;“留守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生了病以后特别感到无助。“386199”部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重点考虑。而东部地区则应重点研究如何解决农民工的文化娱乐需求。

(二)基层政府普遍财力薄弱,投入能力有限

中西部地区除少数接近城镇的基层政府税源比较充足外,大多以农牧业为主,而我国已于2003年起陆续废止了农牧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切断了其主要收入来源。至于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一方面在这些地区税基狭窄,另一方面增值税75%归属中央财政,消费税则完全属于中央税,只有少量第三产业的营业税收入来源。而这些地区往往财政供养人员普遍超编,地方财政收入在保证机构运转和人员工资外,能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极其微薄,主要依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和社会力量投入。

(三)中西部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乡土传统文化传承能力强

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显著落后于东部沿海农村,但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受当代思潮影响越小,原生态文化的流传越久远和深入。自古以来,中西部地区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村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创生结构和机能,产生过大量适合农村社会的独特文化类型,如陕西的秦腔、青海的花儿、新疆的刀郞木卡姆、湖南花鼓、河北梆子及安徽黄梅戏等数不胜数,无不蕴含着深厚的生活质感和真诚的情怀。而且,民间文化(主要是农民文化)也是庙堂文化的重要原生地,古之诗经、乐府,今之许多脍炙人口、成为民族文化标识之一的民歌民乐等,都是由精英艺术家采集自农村社会。所以,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虽然面临艰巨的困难,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四、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中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已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文化下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评定民间老艺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本文认为,除此之外,更应当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建立起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各级政府考核机制,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主体,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2002年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后,全国各地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但中西部许多地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却难成正比。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基层文化阵地难以发展和巩固;农村文化事业费的增长速度与整个文化事业费的增长速度相比偏低,占文化事业费的比重有所下降,群众文化活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所以,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前提,是提高各级领导机构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级政府是农村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负有重要责任,充分发挥国办文化机构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尽量提高投入比例。同时,应出台优惠政策,允许企业和个人对县乡村镇文化设施和文化团体的捐赠全额税前扣除,以积极引导社会捐助公益文化建设。应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制度,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的“低保”问题。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与使用,可与村级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农村中小学建设等相结合,一室多用。

(二)转变观念,催生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和造血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理念,关键在于理念实施过程中,在大众传播层面和各种价值评价体系里,承认和尊重农村文化形式及其价值,始终坚持让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注重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新农村文化建设应由“外部输血”逐渐转向激活其“内部造血”功能。首先,应深入细致地了解农民内心真正需要什么,不据此为农民实施文化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单纯的行政主导无法保证农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不会可持续发展。农民根据自己生存环境所创造的文化如东北“二人转”等,能够更为有效地承担起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树立乡村文明新风、传承乡土文化、增强乡村社会内部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等多种功能。总之,政府要以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措施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但这只是“政府搭台”,关键还在建立农村文化内生机制,让农民自告奋勇地唱起文化建设的主角。其次,必须注重队伍建设。要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轮训,保障他们的待遇,参照医疗卫生系统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办法,吸引和鼓励大中专艺术院校毕业生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培养一批文化员、文化协管员及广播、电视维护员。再次,还必须创新工作方式。应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产业,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促使农村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三)发掘保护、整合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新农村文化资源利用建设

广大的乡村民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如名人故居等历史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方面各种富有传统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如表演、工艺等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这些都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且大多根植于农村乡里,流行在山间地头,传承于农夫村妇。这些农村文化资源既是文化活动的内容,又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更是文化传统的传承载体,是激发农民群众热爱家乡的精神动力。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本地民间艺术资源,可以培养农民文化素质,强化民族认同,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豪感。对于农村文化资源,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增强保护意识,如制定一些文物保护的乡规民约。其次要注意发现、挖掘农村优秀的文化资源,保护农村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区域进行整体保护,建设特色农村文化,将农村文艺演出业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鼓励民间成立文艺社团与办学,参与国家文化和素质教育事业的建设。

(四)关注不同群体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新农村文化权益保障建设

本文第三节曾经分析,由于中西部地区大量青壮年农民工外出务工,这些地区的文化需求主体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居多。这些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消费愿望和能力,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386199”部队这个群体,最显著的共同点是长期与配偶、父母或子女分离所导致的孤独、寂寞、无助甚至猜疑的心理阴影。为此,在农闲时刻应创造更多的集体文体活动以排解心理的不适,还可由政府投资在村镇文化站室配置视频话音电脑系统提供与远方亲人的面对面直接沟通。对于留守妇女,由政府部门组织心理专家到定期基层开展适当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心理上的问题。对农村未成年人,各地举办一些适合未成年人的读书、讲座、咨询活动,开展“读书节”进学校、进乡镇活动,还定期为农村未成年人放映集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影片,甚至组织农村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发挥基层博物馆对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作用。对农民老年群体,可组织成立农村老年文化协会、戏曲协会、体育协会等老年群众组织。

[1]骆威.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探讨[N].中国文化报,2006-06-08(11).

[2]丁莉娅.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N].中国财经报,2009-03-12(7).

[3]武陵生.激活农村文化的自我造血功能[N].中国艺术报,2009-04-14(1).

[4]程延.“386199”部队:农村中的“留守军”[J].党政干部学刊,2007,(4).

[5]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S].

2011-05-10

严若妹(1971-),女,湖南华容人,政工师。

猜你喜欢
中西部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