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兰 邓 琳 徐 敏(扬州大学 江苏 225009)
所谓“速度感”是指运动员在跑进中对其速度判断的能力,它是对每一动作所用时间的细微感觉的总和。它的基础是运动员在跑动中对于身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感觉。“速度感”灵敏度的强弱表现在运动员能否区别和判断不同跑速的准确程度,它是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门感知觉之一。
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知觉以及正确估计跑动时间的能力是经过长期的练习形成的。它是由听觉、视觉、本体感觉以及动觉分析器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不断协调活动,逐渐建立起来的对跑动速度的精确感觉。初级阶段的“速度感”主要是依靠视、听觉分析器而感知的。通过视觉来判断身体在运动中相对位置的变化,用听觉判断跑进节奏的快慢,从中来推断动作与时间的关系。“速度感”进一步提高、深化,则有待于本体感觉和动感分析器的精细分化。准确灵敏的“速度感”必须通过经常实践,依赖于肌肉运动觉的高度发展。因此,中长跑运动员在日常运动训练中应有目的地、自觉地判断跑速,并及时与过去的跑速作比较,不断调整判断能力,是提高速度知觉的重要途径。
在中长跑比赛中,通常存在着后半程比前半程慢,而且出现前后半程跑速差距较大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由于运动员耐力差而造成的,另一种则认为这是由于速度差,前程跑得太快,“速度储备”不足,而造成前程体力消耗过大,后程速度下降的原因。除了上述两种可以继续探讨的原因之外,以下几个方面也是造成“先快后慢”不应忽视的因素:
①没有充分认识到“速度感”是在训练、比赛中合理分配力量和调节速度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
②日常训练中未能重视对“速度感”的培养;
③在赛前没有制定发挥机能潜力的最佳战术方案,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特别是在中长距离比赛中不能有效地控制各分段的速度。
据调查研究表明:不少教练员在训练中往往规定了运动量和强度的要求,然后在练习时根据要求不断调整运动员的跑速。本文认为在训练中这种要求通常都会有的,但对培养运动员“速度感”自觉意识的程度,对他们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对跑速的要求,以及对实际判断时间的精确程度,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在制定比赛的战术方案时,大多数队只作“定性”安排,很少有较准确的“定量”打算。大多数队在战术方案中,没有严格的分段成绩要求,多数情况下,连大概的分段成绩要求也不提,尤其是在基层运动会上更是如此。这些战术方案分类大致如下:采用“先快后慢”的战术;“跟住成绩相似的对手,最后超过”的战术;“开始跑得顺,中间稳,后面坚持,最后拼”的战术等。这样的战术,根据各队员的不同情况,有时会在比赛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运动实践证明:仅仅有这样的“定性”安排不能适应现代中长跑的需要。因为在比赛中,运动员是很难有效地控制速度的,即使能控制,这种控制也是不十分严格和准确的。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现代中长跑中,优秀运动员的跑速(尤其是中长跑项目)越来越倾向于匀速跑,前程和后程的速度无过大的差距。这就需要运动员具备灵敏度较高的“速度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制定正确、完善的战术方案的必要性,而且要充分认识到培养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准确掌握速度能力的重要性,而这种能力的基础就是“速度感”。
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中长跑运动员“速度感”的形成规律与多种因素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有一定的训练史,训练年限长(一般要3年以上),而且运动水平高的运动员掌握速度的能力就比较强,这是由于他们的“速度感”灵敏度较高而产生的效果。训练年限短,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所表现出的结果则相反。
中长距离的比赛项目相对而言平均强度低,动作节奏变化较小,动作频率也较低,所以,运动员在比赛中易于控制速度。但在短距离的比赛中,运动员控制速度的能力就相对较差,这是由于速度快,动作节奏快、变化大的特点所决定的。
参加不同强度的训练,运动员对速度的判断截然不同。一般在中等强度时,运动员对“速度感”较为灵敏,而在大强度和极限强度(即比赛中)时,“速度感”的灵敏度则受到制约,表现为不高。
在进行多个段落反复跑时,尤其是在强调强度要求相同,间歇时间固定的条件下,运动员由于前面的一个或数个段落跑中引起的感觉和时间信号所产生的瞬间的或短时记忆的反复作用,会产生较为灵敏的“速度感”。相反,由单个段落的训练或比赛,由于没有前面的瞬间的感觉和时间信号作为参考对照,其“速度感”就较差。
部分经过长期训练的中长跑运动员,他们即便没有进行系统的“速度感”训练,也会对自己的跑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速度感”这种专门的感知觉,以利于科学训练和在比赛中有效地控制速度,应当在训练中进行长期的系统的“速度感”的训练。
3.1、要根据运动员的现有水平,采用不同的训练措施。应注意发展和培养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感”的最终目的是善于在比赛中合理地分配体力和调节速度的能力,因此,要进行经常性的模拟比赛条件的训练。
3.2、运动员的经验、兴趣、态度、情绪诸方面都会对时间的准确估计有影响。所以在进行“速度感”的训练时,必须和其他心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3、训练方法要多样化,但基本训练手段应宜固定。培养运动员“速度感”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整个训练计划的要求,在训练中让运动员通过自我意识,来不断地判断和调节自己的速度。训练计划中的速度、距离、密度、练习量要有变化,这对运动员适应不同条件,产生良好的速度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训练中的主要手段宜固定并经常采用,这样便于检查训练效果和测定“速度感”的灵敏程度。
3.4、在运动训练中可以用多种时间信号,给运动员不断提供判断跑速以及纠正和调节跑速的信息。例如,教练员手计秒表,向运动员报成绩,节拍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等等,这些都是向运动员提供时间信号的有效措施。
3.5、通过测验、比赛,来分析各分段成绩,对照预定速度的要求,从中评定控制速度的能力,找出差距,在以后的训练中继续进行调节。
4.1、“速度感”灵敏度的强弱表现在运动员能否区别和判断不同跑速的准确程度,它是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门感知觉之一。
4.2、中长跑运动员要在比赛中合理地分配体力,使用力量和调节速度,必须具有良好的速度感”,在日常运动训练中应当十分重视对运动员“速度感”的培养。
4.3、“速度感”的形成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训练和比赛中的不同强度和反复跑的次数等各种训练的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有关。因此良好的“速度感”形成是一个复杂、易变、长期的过程,应启发和教育运动员有目的地、自觉地、严格地进行“速度感”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