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路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人格本位”理念下高职护生培养路径
许 路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阐述“人格本位”理念的涵义及其对高职护生的重要性,并通过贯穿教育始终,掌握心理学理论,贴近岗位需求和融入文化内涵4方面论述“人格本位”理念下高职护生的培养路径。
人格本位;高职护生;培养路径
自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后,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就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指引下,卫生高职院校为临床护理岗位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理念也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如今的“人格本位”的理性转变。笔者认为,对于高职护生来说,“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对其职业信念的树立、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人格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抽象概念,在哲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都有不同涵义。本文所指的人格,主要涵盖了哲学和心理学范畴,即人格是通过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尊严、价值、道德品质的总和。它具有社会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的基本特征。健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良性发展的,各要素间和谐统一并体现出完整统一的自我、自我与外部世界统一这2方面特征。
人格本位是一种健全和完善个体人格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人格是做人的根本,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全面发展的核心就是完善的人格。早在1921年蔡元培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就指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他将健全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1]。作为21世纪教育新理念,“人格本位”教育闪烁着蔡元培先生“完全人格”的思想光芒,融合了古今中外人格理论教育和实践的思想精华。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30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代医疗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性、实用性、创新性护理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卫生职业院校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卫生高职教育突破了理论与书本的局限,开始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紧贴岗位。通过院校合作、“双师”培养、仿真实训、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使人才培养符合临床一线的需要;学生顺利取得毕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及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为成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当毕业生上岗后,用人单位却时常反映我们的毕业生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好,不肯吃苦,劳动纪律欠佳,自我意识过强,不善与人交往,缺乏团队意识。这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较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智育以外完全人格的塑造有关。
“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以健全、完善学生人格培养为基点,以提高个人素质为目标,在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把教育关注的领域延伸到学生的精神、气质等非智力、非技术领域,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人格力量、职业伦理的全面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使个体从片面的人发展成为整全的人[2]。
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可以是一线岗位的操作人员,还可以是一线岗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职能型操作者;不但要求学生学会操作,而且要求学生掌握策略和技能,在会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3]。而“人格本位”所倡导的完全人格理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虽然“人格本位”理念近年来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认同,但由于其在操作上缺乏“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所具有的可测试性,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多以成绩、证书为条件等诸多原因,使“人格本位”较多停留在宣传层面,无法真正付诸实践。为了实现卫生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人格本位”的认识,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 将“人格本位”理念融入教师思想,贯穿教育始终
“人格本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育人理念,而且应渗透于高职护生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人格中虽有很多方面具有先天遗传因素,但更多的需要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有意识地培养,所以,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文化课教师,都要利用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磨练学生意志,提升学生修养,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比如收集一些富含人生哲理、艺术品位、诙谐有趣的影像资料在课间播放;有选择性地将一些适合学生年龄、与专业契合的美文编印成书,供学生朗读、背诵。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关爱护生,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日常言行中体现真、善、美,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3.2 掌握心理学理论,指导高职护生人格培养的实践
从心理学意义来看,人格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整体,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3部分。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等[4]。每一位教师都要了解人格培养中的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自己在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点与类型,塑造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道德品质。
3.3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护生人格培养
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相关理论、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医德的培养、职业理想的树立。因此,在对高职护生人格培养中,一定要结合护理岗位需求,注重对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性格气质的优化、职业能力的强化,从而使其在健全的人格中实现自我。
3.3.1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是人格培养的基本条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其中生理健康是物质基础,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因此,学校要根据高职护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传授健康知识,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干预,改善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其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3.3.2 培养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对护理工作而言,它既是对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行为的要求,也是护理人员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治病救人的敬业精神、大爱无痕的奉献精神等。随着人们对护理人才的关注和护理专业内涵的扩展,对护理人员的评价从重视学历,到重视能力,再到现在的重视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因此,护理人员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及业务素质,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
3.3.3 优化性格气质 在经过科学测试分析后,不仅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类型,更要让学生明白何种类型的性格气质适合护理工作,以便让护生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习惯,为从学生向职业人的平稳过渡奠定良好基础。学校也可以通过护士礼仪培训训练学生的仪态,还可以举办优秀医护人员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学生有标准可依,有榜样可学。
3.3.4 强化职业能力 学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通过组织科技节等活动拓宽知识面;通过举办操作技能大赛、英语口语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各类竞赛,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组织学生集中见习和临床实习,使学生加深对护理岗位的认识,积累临床工作经验;还可鼓励学生到基层进行促进健康的咨询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
要使“人格本位”理念融入学校文化,应做到如下几点:(1)在制度层面上,学校要能体现“人格本位”理念的措施、目标和评价体系,如将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将德育学分纳入“学分制”管理范畴。(2)在环境层面上,要使校园充分展现护理专业特色,如专业文化墙、护理名人格言等都能感染、熏陶学生。(3)在思想层面上,要让“人格本位”深入师生心灵,倡导广大师生塑造完善的人格,使学校文化闪烁人格光芒。
[1]罗晓明.人格本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2]孙晓玲,郑宏.高职“人格本位”教育的“职业人文”路径初探[J].职教论坛,2010,(4):30~32.
[3]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G420
A
1671-1246(2011)01-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