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玲 王玉侠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80后”与“90后”大学生道德比较研究
李景玲 王玉侠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一样,都是身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繁荣的大好时期,因此,他们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共性,如个性张扬,思想开放,价值选择多样化等等。所不同的是,由于“90后”受到现代化的影响更大,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都表现出与“80后”大学生所不同的特点。对“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在道德方面进行比较,对我们日后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8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道德;道德比较
“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崛起的一代,他们在社会各方面的表现引起不同反响,人们开始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表现。在对“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进行道德比较之前,先来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道德特点。
“80后”大学生是指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就是指在1980年—1989年这十年间出生的人。当前,“8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出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活力,聆听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声音。
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80后”,有人说他们理想信念趋向多元化;赞同改革与满足个体期望的矛盾;追求时尚、追求个人发展和眼前利益;社会责任心缺乏[1]、注重享乐和功利、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化、传统美德缺失,他们是叛逆的一代,是没有政治信仰的一代,是道德缺失的一代,甚至是垮掉的一代。
如何评价“80后”大学生,我认为不能仅从某一方面片面的判断他们的道德状况,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既要承认“8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缺陷,更多的要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宝贵的优点。正如王庆环先生在《“80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中所说的:“以“8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当代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是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值得信赖的一代,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同时,马依依在对10所高校的1700名在校大学生中进行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教育状况的专题调研中对“80后”大学生的道德层面的总结是:“80后”大学生的主体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他们崇敬言行一致、身正为范的优秀教育者,他们真心拥戴关键时刻总能起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认同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呼唤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3]
2008年秋季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标志着高校已经迎来了首批“90后”大学生,他们的到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张扬的个性而又善于自我表现是他们给大学留下的第一印象。“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则是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时代背景使得“90后”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行为方式:早熟、乐观、自信、个性张扬,但同时社会普遍认为这一代人,不会为别人着想,显得自私和狭隘。他们往往崇尚个人和个性的追求,而不关注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和需要作出的贡献。同时“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淡化,具体表现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缺少感恩和对社会的关怀所表现出的冷漠,缺少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个人意识较强,更多关心的是日常生活化的内容,他们的中心话语也不再是理想、奋斗,而更多的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能掩饰“90后”大学生的优势,如何正确看待“90后”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健康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出现“90后”在献血车前排长队等待献血,在捐款箱前毫不犹豫捐款的举动;北京奥运会上,人们更是欣喜地发现,“90后”中国运动员不负祖国重托,奋勇夺金,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
面对“90后”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全面客观的分析他们的道德状况,张学强先生将“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表现概括为:政治心理上的个别层面成熟较快;思想道德的积累上更靠近文明社会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主动记忆和删除无用信息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意识强烈;独立思考能力强,不信权威,不信专家,大有破除一切的态势;参与政治活动热情有所降温,主动性不强。政治取向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4]我认为他的概括是非常客观全面的。
无论是“80后”大学生还是“90后”大学生,他们都是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很强;另一方面,他们又极易受到现代传播媒介以及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他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准处于全社会的较高水平,他们都是社会的栋梁之才,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是国家创新和发展的依托,他们在道德表现方面存在着共同的特性。具体表现在:
他们正处于人生的过度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处在人生的转折期,学习、工作、恋爱、家庭可能都没有成型。这一特殊的背景使得他们的道德心理素质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困惑和不适应,部分学生经常地、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致使他们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得到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已从依附走向自主,追求独立人格,相信自我,他们很少会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所以他们思考的问题、说出的观点都是上一代人想都没有想过的。他们的自强自立意识明显增强,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进一步增强,遇事更有主见,具有很强的自我选择性。
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突出,理想价值追求明显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即兼容性、多元化、务实性。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看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认为要服从国家需要,报效祖国的人却为数甚少。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并有向获取实惠方向发展的趋势[5],这样的价值取向同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的体制是相吻合的。
他们对于稳定但收入一般的职业并不热衷,价值取向功利化。他们遇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身利益的满足,在学习、入党、就业等问题上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缺乏集体观念、奉献精神、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价值目标短期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价值取向上他们一般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同时,比较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知行关系上,他们往往表现出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他们基本能遵从社会道德要求,但在具体的道德行为方面又存在着偏差。如在观念上认同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先己后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先私后公或因私废公;在观念上认识到修养和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应该加强修养,恪守诚信,但在行为上却难以做到;在观念上认为应该仁爱互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周围的人缺乏爱心、正义感和感恩意识淡化;在观念上认为应孝敬父母,勤俭节约,但在行为上却往往不够关心家庭状况,有盲目攀比消费倾向等等,都反映了他们在道德上表现出知行不一甚至脱节的特点。
“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一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性,另一方面道德的相异性同时存在着。“80后”与“90后”相同,都是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作为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他们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趋同性,因此我主要以阐述相同性为主。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80后”大学生的年龄跨度为20-29岁,“90后”进入大学生活的大约为17-19岁,从年龄上可以明显的看出差距,感受到界限。“90后”在出生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和各种思想、生活理念层出不穷的时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都显现出与“80后”大学生不一样的新变化。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于“8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他们受到信息时代的冲击更大,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大,在思想和行为上也表现出标新立异,以独特性为荣,主张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却在顾及他人的感受方面表现有所欠缺,在行为上更是表现出另类,经常做出让老师、同学、父母都难以理解的事情,而“80后”则更多的表现出趋同性,他们对他人、对社会有较高的道德行为要求与期望,对现实中的各种不道德现象表现出种种不满,希望他人都能履行道德义务,虽然主张个性,但也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在关心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会关心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相对于“90后”我认为“80后”更有“人情味”、更“懂事”。
“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相同,都以自我为中心,但不同的是,“80后”的家庭相对于“90后”的家庭要显得复杂,“90后”的家庭基本都是4-2-1模式,即“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而“80后”的家庭独生子女的形式还不是特别明显,他们通常在父母期望下,以考研、考博为自己在大学阶段学习的奋斗目标,以找到稳定的工作为主要方向,而“90后”的价值选择更加多元化,很少参考他人的建议,他们做事有自己的目标,不会因为父母的期望而改变,相对于“90后”,“80后”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对父母的依赖,对家庭的依赖。
“80后”大学生相对于“90后”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人生态度上更为积极,以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为目标,“90后”在人生态度上则没有“80后”那么明确,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随意性,目标不明确,他们思想独立开放,却有着叛逆而幼稚的一面;他们个性鲜明张扬,却不时表现出较为严重的依赖性和自我性;他们敢于直面现实,却缺少理想与信仰;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却缺乏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看似人际关系广泛,却与亲人、老师缺少主动沟通。
当代的大学生中,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将会逐渐代替高校中以“8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现象,在“90后”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同时,我们应该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等到“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时,再来全面的看待“90后”大学生的道德表现。
[1]韩强.理性审视“8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王庆环.“80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N].光明日报,2008-08-01,(2).
[3]马依依.80后大学生政治信念和道德状况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
[4]张学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
[5]娄先革.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特点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责任编辑:吕进)
G641
A
1671-752X(2011)01-0054-02
2011-01-12
李景玲(1987-),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王玉侠(1980-),女,安徽砀山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