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秀萍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教育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03)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路径研究
成秀萍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教育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03)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技术支持,但同时在办学经费、专业设置、人才质量、师资队伍、研发能力、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制约了学校的长足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路径有五:专业设置,贴近地方经济;人才培养,融入地方经济;科技创新,支撑地方经济;社科研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兴市,传播地方文化。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路径
1980年10月,江苏率先创办了“金陵职业大学”。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与本科“平分天下”,办学规模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并从边缘状态逐渐融入到主流行列,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和必须依靠的生力军。时至今日,江苏涌现了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习实训、人才质量、单独招生、服务社会等方面成为高职院校的领头兵。作为地方高校,在向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看齐的同时,更应紧贴地方经济办学,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与省属高职院校竞争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支撑、技术支持,但同时在办学经费、专业设置、人才质量、师资队伍、研发能力、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制约了学校的长足发展。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作为一所市属高职院校,“十二五”期间学校仍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的格局。从学校外部因素来看,有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学校的办学定位将更为明晰。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合并与不合并、升本与不升本、原地发展还是易地发展等一直在纠结着。中共镇江市委、镇江市人民政府在“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镇江高专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提升师资素质、优化专业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主动对接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实际需要,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建成专业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上乘、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应用型高职院校。”[1]这一目标定位将在今后一段时期保持相对的稳定。二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 (2011~2015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学校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更为宽松,办学自主权将进一步得以保障,地方政府支持学校办学的职责得以强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将更为紧密。三是随着镇江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二重集团(镇江)重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相继落户镇江,地方经济社会对高端技能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与此同时,学校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日益凸显:一是“十二五”期间镇江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变更,要求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师资素质等相应作出调整。二是地方财政投入有待加强,多渠道投入(校董会、理事会等)的办学机制尚未建立。三是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有待加强。四是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产业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和岗位有所脱节,教学内容和技术更新有脱节。五是缺乏有企业一线生产经验的师资队伍(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学校与企业、教授与工程师联动机制尚未建成)。六是近10年来高中毕业生生源数量的下滑,特别是“注册入学”招生制度的改革对学校的生源将是个严峻的考验。从学校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近几年来,伴随着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第一轮)优秀院校,学校各项事业已跃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实力得到加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以前有明显提高、结构较以前更为合理;专业设置逐渐完善,教学质量逐年上升;规章制度逐步健全,素质工程积极推进,人才质量稳步提升,就业形势情况良好;全校上下工作思路更明、干劲更大、方法更实,“十二五”开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与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兄弟院校你追我赶、争相发展的态势相比,与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待相比,与自身实现更高水平的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学校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课程、教材等要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二是学校办学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实验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服务企业、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授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五是学校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是镇江市唯一的一所市属地方高职院校。1992年3月,经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原镇江教育学院、镇江职业大学、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镇江分校合并组建镇江高专。2001年5月,江苏省劳动经济学校成建制并入。2003年3月,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同年,镇江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并入。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的前身为我国著名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1912年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学校依托和服务地方,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兼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办学。镇江市政府在学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给予了方方面面的支持。镇江高专恪守“立足镇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注重科研选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着力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11年5月16日,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在南京召开。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在大会上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2]”
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镇江在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尤为迫切。作为一座产业基础较强的城市,镇江已逐步凝炼成了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特种金属、造纸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航空制造等五大新兴产业。2010年,镇江全市经济突出进行“五大调整”:调大,纵深推进“千百亿工程”,以五大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主攻大项目,加快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调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轻,即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食品、文化体育及旅游用品等产业。调优,即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重点推进一批省重点工业投资计划项目,及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调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企业信息化[3]。
为更好地为这些主导和新兴产业提高应有的人才支撑,镇江高专作为地方高校责无旁贷地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经济“千百亿工程”的若干意见》,特别是完成“到2012年各驻镇院校要为‘千百亿工程’五大产业培养2000名以上本科人才和5万名技能型人才”[4]。对此,在育人观上,尤其要强化全面培养、系统培养、多样化培养、人人成才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在专业设置上,尤其要“服务产业升级、服务结构调整、服务企业提高竞争力”[5]。要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学校布局,创新体制机制,把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经济、产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镇江高专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镇江高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镇江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的要求,在对相关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进行广泛深入、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人才需求预测和可行性的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要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积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镇江市以及长三角沿江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要求,以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特种金属、造纸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航空制造等五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养区域主导产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以工商管理、营销、旅游、国际贸易、装潢设计、公共管理类等专业为重点,培养区域经济一线需要的管理和服务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镇江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前造就所需人才,为镇江市的科学发展超前做好人才储备。
根据教育部第一轮高职高专合格评估中对以往镇江高专毕业生的调查,发现镇江高专的毕业生以其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三实”作风和开拓创新精神为当地企业所青睐,并已成为镇江市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大批毕业生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镇江高专的毕业生充实了镇江市支柱产业和许多大型企业、研究机构的行政管理和技术骨干队伍。据统计,镇江高专2008、2009、2010届毕业生中分别有31.07%、25.07%和22.63%的毕业生在镇江就业。
面向镇江招收“共建生”是镇江高专为地方培养人才的一大举措。镇江高专从每年的招生总计划中拿出一部分,面向镇江地区招生。据统计,镇江高专2008、2009、2010届毕业生中镇江籍生源分别占当年招生总数的 28.04%、27.15%和20.23%。共建生的专业开设也以镇江的产业发展情况而定,保证镇江人才库的充实。
此外,还应与地方用人单位联合办学,有针对性地培养用人单位亟需、而在人才市场上又难以求得的人才。在面临注册招生的形势下,要积极开拓教育市场,努力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并重,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提高地方区域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要加强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针对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开展新职工岗前技术培训、在岗技术人员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培训等。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加强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地方高校应着力推行校企联姻、优势互补,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学校人才密集的优势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开发,拓宽科研项目的立项渠道,提升研究课题的档次,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打造具有科研竞争力的地方高校品牌。据统计,2010年学校承担的服务镇江地区的科技项目有8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市县级项目1项、企事业项目5项。例如,与扬中市锦鹏电仪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企业组织流程重组与信息化建设”、与江苏科技大学合作研究的项目“复杂船舶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研究”、“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区域配电网络自动化研究”、“复杂船舶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镇江四洋电气工程有限公司融资方案研究”、“企业文化建设”、“江苏凯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镇江严彦气体有限公司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安全技术咨询项目”、“宜兴市亚东集装箱配件有限公司发展对策”、与镇江水投合作的“合流管网溢流量精确控制技术研究”等等。校企合作将使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也让学校的老师开阔眼界,得到实战的锻炼,最终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努力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充分发挥镇江高专人才和专业优势,发挥镇江高专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作用,鼓励他们关注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跨学科的“政校”合作,为政府进言献策,以实实在在的作为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积极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为镇江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如:为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研究发展战略,制订发展规划;鼓励有关应用性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兼任各种社会职务;建设一批面向社会提供有偿咨询服务的经济实体等。与镇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有关研究,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进程。例如,2008年与镇江京口开发区管委会合作研究的横向项目“关于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镇江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北湖整治与三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深度开发”、“镇江农村科技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研究”、“道德环境与和谐镇江建设研究”、“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区的互动研究”、“镇江涉外经济与地方人文法治的耦合与互动”。2010年立项的省社科联项目“文化强省目标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愿景与路径——以镇江农村文化建设为例”;2010年立项的市社科联课题“镇江农村文化建设的愿景与路径”、“大学生犯罪的文化探究与社区预防”、“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2011年立项的市社科联研究课题“镇江市大学生网络阅读和网络消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制造业企业文化的形式、特质与诉求”、“镇江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校级课题“创意设计在镇江滨江风光带建设中的运用”、“镇江竹枝词文化内涵研究”。等等。社科研究积极地服务企业、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为促进镇江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作为地方综合性高校,镇江高专长期以来坚持多层面、多视角地弘扬地方文化。
以《镇江高专学报》为例:2000年改版伊始,就进一步明晰了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的办刊宗旨。首先是封面,以镇江最富盛名的“金山寺”全景为背景,以此为窗口进一步提升镇江的美誉度。其次是封底,新辟“镇江英才录”专栏,截止到2010年底,有计划、有重点地推介了镇江籍名人32位,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镇江的知名度。再次是栏目,新增了“京口文化研究”专栏,每期都约稿或组稿并刊发2~3篇“京口文化研究”方向的专题文章,让镇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镇江的作用。
吕凤子研究、沈括研究和赛珍珠研究等,都是镇江利好的文化事业,也是镇江努力打造的文化品牌。镇江高专主动对接,放大优势组成团队展开研究。2008年4月,学校成立了吕凤子研究所、沈括研究所和赛珍珠研究所等,打造地方名人文化品牌,努力“树镇江形象、扬高专之名”。同时,把研究名人与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素质结合起来,通过这些镇江地方名人生动的人生经历,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治学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学校还从深厚的历史积淀出发,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吕凤子先生的“立美育人”的教育思想,用“爱无涯”、“美无极”的思想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践行“正则格致”的校训,坚持“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厚德强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以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为载体,创设高职人才培养的优良环境,构建包含思想道德、职业技能、人文素养、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体系,凝炼学校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浓郁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已成为地方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园地。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家园的需要,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战略要求,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需求。地方高校必须紧紧依靠地方,坚定不移地走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之路,努力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基础教育的“动力源”、创新人才的“孵化器”、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文化兴市的“先行者”。
[1]中共镇江市委[2010]35号文[EB/OL].[2010-12-15]http: //czj.zhenjiang.gov.cn/zcfg/szfxgwj/201011/t20101130_411308. htm
[2]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上的发言.[EB/OL].[2011-05-18]http://218.94.6.7/art/2011/ 5/18/art_3802_12966.html.
[3]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加快镇江经济转型升级.[EB/OL]. [2010-01-26]http://www.jstd.gov.cn/kjdt/sxdt/20100126/ 11120202141.htm l.
[4]镇江四年内为五大产业引进人才12.2万人.[EB/OL]. [2009-09-03]http://news.sohu.com/20090903/n266420573. shtml.
[5]鲁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2011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05-16]http://blog.sina.com.cn/s/blog_ 752741830100slgs.htm l.
On Channelsof Local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Serving Local Economy
CHENG Xiu-ping
(ResearchDepart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ZhenjiangCollege,ZhenjiangJiangsu212003,China)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 talented&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local econom ic&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there existproblems in operating expenses,specialty setting,talentquality,teaching team,developmentand research ability,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nd so on.These problems have restricted steady and tremendous developmentof localcolleges.Thereare five channelsof localhighervocational colleges'serving localeconomy:making specialty setting closer to localeconomy;blending talentcultivation into localeconomy;innova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upport localeconomy;studying socialscience to serve localeconomy;flourishingmarketby culture to transmit local cultures.
local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rvice;localeconomy;channel
G64
B
1671-0142(2011)03-0025-04
作者简介:成秀萍(1966-),女,江苏泰兴人,教授,硕士.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52821)".
(责任编辑 施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