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新型“扫黄打非”工作网络

2011-08-15 00:49赵鸣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出版资源文化

赵鸣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 连云港 222005)

〔理论研究与探索〕

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新型“扫黄打非”工作网络

赵鸣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在我国,“扫黄打非”是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政治稳定、社会文明、文化安全等多个方面,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社会稳定的关键性之举。构建新型的“扫黄打非”工作网络实质上是一个整合现有社会、执法资源,形成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五级工作网络的过程,需要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在构建新型的“扫黄打非”网络过程中,需要采取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适应新形势、新科技、新发展要求的方式和方法。

“扫黄打非”;工作网络;整合资源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扫黄打非”是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政治稳定、社会文明、文化安全等多个方面,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社会稳定的关键性之举,当前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扫黄打非”工作的范围也由原来的重点打击黄色、色情、淫秽以及非法出版物,逐步向更大范围的打击低俗文化产品、侵权盗版出版物、计算机盗版软件和网络违规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原有的“扫黄打非”工作网络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主要体现在“扫黄打非”工作中的执行力与现代日益严峻的“扫黄打非”形势不相适应,上下信息沟通不畅,以及沟通机制还存在不足,打击的手段落后于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扫黄打非”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时甚至影响到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如何整合优质行政执法和社会协力资源,建设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扫黄打非”工作网络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如何整合社会与工作资源

各类社会执法资源是构成社会工作网络的基本要素,“扫黄打非”也不例外。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技能的进步、互动和联系成为社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形态,孤立和单体的工作模式和运营机制基本不存在。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在相互联系和互动中不断升华和进步。重新构建“扫黄打非”工作网络实质上是一个整合现有社会、执法资源,形成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五级工作网络的过程。

回顾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扫黄打非”,我们应该承认它赋予了很强的政治性,在法律层面上有许多不太完善之处。从20世纪9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出台,一直到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它一方面为“扫黄打非”的执法行为提供了法律方面的执法依据,同时也从法律视角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扫黄打非”工作明确了执法主体,规范了执法行为,完善了执法程序,保证了执法公正,总之,为“扫黄打非”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执法依据。进入新时代,特别是近三年来地方“扫黄打非”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违规、违法行为更加趋于集团化、网络化、系统化,更加趋于隐蔽、快速、高效,更加趋于跨区域、跨行业、跨国界,要想应对现有的局面,运用传统的“扫黄打非”系统是远远不行的。因此,从“扫黄打非”工作体系自身来说,的确面临着一次重新调整各类资源要素,构建新型工作网络的要求和过程。从现在可以运用和拓展的“扫黄打非”执法资源来看:

首先,整合文化综合执法的资源。文化综合执法是近年来江苏省力推的行政执法方式之一,它将原来的新闻出版、文化市场、广播电视等多种与大文化范畴的执法队伍汇聚到一起,搭建起一个大文化的执法平台,成为江苏省“扫黄打非”执法的最直接的中坚力量。目前,江苏省内13个市大多完成了从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的过渡和转型,队伍人员逐步增多,执行力大大增强,执行机制基本完善。但是,执法人员、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技术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其次,整合“扫黄打非”组织内部的资源。“扫黄打非”经过10多年来的运转,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和运营网络,初步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和领导体系,基本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网络。但是,深度延展力度不够,组织机构比较宏观,缺少基层辐射力。

再次,整合各类行业执法资源。“扫黄打非”不仅仅是新闻出版、文化、广播电视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从系统性理论来看,“扫黄打非”只是全社会法制建设和法制管理的一个方面,所以,充分调动行业执法资源是各地“扫黄打非”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比如:公安、司法、城管、工商、海关等。这些执法力量已经在过去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和拓展,发挥了良好的执法效能和作用。但是,由于承担的职责不同,在“扫黄打非”工作网络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与文化执法资源的整合还未能完全到位。

最后,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扫黄打非”工作具有社会的双重性,即“扫黄打非”的工作对象是社会中的人和事,同时,他们也是“扫黄打非”工作所依存的社会基础环境;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打击违反相关法律的人和事是“扫黄打非”工作的职责所在;同样,维护清洁、环保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必须从工作对象做起。整合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扫黄打非”就是将有用的资源纳入现有的工作网络中,搭建起范围更加广泛、基础更加扎实、运行更加畅达的工作机制和运营网络,这对于构建新型的“扫黄打非”网络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过去工作中尝试过的举报人制度、义务监督员制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社会性资源。

三、构建“扫黄打非”工作网络的具体方法

在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新型的“扫黄打非”网络过程中,需要采取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适应新形势、新科技、新发展要求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强化领导力度,推进组织构架建设,形成上下连通的协调网络。“扫黄打非”工作网络是一个立体、互交、多极的网络;其中,领导网络是整个“扫黄打非”工作框架的纲,所谓说“纲举目张”。构建领导网络就是搭建“扫黄打非”工作网络的前序和基础。2009年以来,国家、江苏省,以及江苏省内的各直辖市、县(区)的“扫黄打非”部门全力推进,扎实工作,初步搭建了一个以党委、政府并重、常委宣传部长挂帅、职能部门领导参与、执法职责明晰的工作领导网络和执法平台,这既符合搭建工作网络的基本要求,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基础与条件。

其次,强化引导力度,加强执法业务培训,缓解“扫黄打非”知识失衡问题,实施全国统一的上岗证制度和行业准入制度。当前的“扫黄打非”涉及到社会行业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比如:以前打击非法出版、黄色信息一般都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现在许多东西都被虚拟化、网络化,追查难度大大增加,且技术上既涉及到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管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程序、计算机法律等,还涉及到版权、著作权、文化观念、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就江苏省现有的执法人员的现状来看,靠现有的执法人才队伍和执法监管方式是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我们的执法队伍大都来自于相关的执法部门和部队,应对新的“扫黄打非”工作的能力相对薄弱,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涉及“扫黄打非”工作人员的思想、业务、技术更新培训。应该不断吸取先进的、成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扫黄打非”执法队伍知识结构失衡的问题。应该在提升执法队伍工作水平上下工夫,学习和借鉴新闻出版关于相关人员的上岗证和行业准入制度,进一步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强化对“扫黄打非”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使得我们能够整合的“扫黄打非”队伍不仅是一种资源,更重要的是成为“扫黄打非”网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再次,强化扶持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杠杆,有目的地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各类要素的整合和汇聚需要外因和内因共同来推动。在“扫黄打非”工作网络中需要吸纳各类要素资源,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杠杆,有目的地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这些都是外因作用的重要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运用经济杠杆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扫黄打非”工作人员的经济待遇。如近期出台的为“扫黄打非”人员购买工作保险;长期坚持的两年一度中央、省级表彰机制;市级表彰机制;进一步完善举报人奖励制度。另一方面增加行政事业经费投入。比如:地方财政加大对“扫黄打非”工作的资金拨付;加大对改善地方“扫黄打非”工作条件的设备投入;国家、省级“扫黄打非”部门周期性地增加对基层“扫黄打非”工作条件比较差的部门的投入。这些经济调节可以有效地改善各地“扫黄打非”的工作条件,弥合网络的缺失和漏洞,提升网络的功能和效率。

“扫黄打非”工作是我国行政部门的责任所在,同样,行政部门是“扫黄打非”工作的执法主体。运用行政杠杆就是在构架“扫黄打非”网络时,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在“扫黄打非”执法工作中的执法职责和任务,构架、整合各类优质行政执法资源,理顺关系、明确方向,使得各类优质执法资源向“扫黄打非”工作方面倾斜;要动员新闻出版、文化、广电、公安、城管、工商等多方面的执法力量,齐抓共管,拉近网络之间的关联程度。

法律是执法的基础,执法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制定并完善了比较完备的行政执法、版权、著作权等方面的法律,以及一些准法律条文和规定。但是,就现行的我国涉及到“扫黄打非”工作的法律而言,与西方相比,还存在着重查处、轻审判的现象,法律打击力度相对较轻。2009年以来,国家立法部门加快了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国家新闻出版部门也全面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修订新闻出版、记者站、记者证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这必然会对今后“扫黄打非”工作网络的巩固和发展起到引领、推动和规范作用。

最后,强化协调力度,改进运行机制,增强工作网络的张力。根据当前“扫黄打非”的机构的设置和任务,“扫黄打非”办公室从原来的亲自执法,逐步向强化协调职能方向转化。构建“扫黄打非”工作网络只是整个“扫黄打非”工作的一部分,建立和健全运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网络的高效运转。协调是“扫黄打非”工作机构的首要职能和核心任务,建立、健全运营机制才能发挥好“扫黄打非”工作网络的效能。应该逐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执法会商机制、办案协调机制、联席会议机制等多种协调功能渠道,延长网络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网络的范围,增强网络的张力,使得“扫黄打非”工作深入人心,渗入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构建并形成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五级的“扫黄打非”工作网络。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宏观背景下,“扫黄打非”工作必须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不仅要采取新手段,运用新方法,构建新机制来适应和发展“扫黄打非”事业,而且要审时度势,夯实基础,形成“扫黄打非”工作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需要的新型的工作网络。

[1]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4-21(02).

[2]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中国文化报,2011-05-16(01).

[3]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5-05(05).

[4]2009年江苏出版年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D6

A

1673-0046(2011)10-0071-02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资源文化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