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社团管理中的运用

2011-08-15 00:49石柳松叶红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学社团人格

石柳松,叶红萍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5)

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社团管理中的运用

石柳松,叶红萍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5)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社团本身自发、松散的特点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理论积淀小、社团盲目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给社团管理带来了一定影响。文章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路径,将积极心态、积极人格、积极系统引入高职院校的社团管理,从心理学层面探讨高职院校的社团管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社团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主要是在校学生以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等共同追求为基础自发结成的学生组织。作为高职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它具有特定目标和组织章程,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宗旨,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追求为联结纽带。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生拓宽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但社团本身组织自发、建构松散的问题,以及高职院校的特点导致了各类社团在发展之后陷入了某种停滞的困境。目前学界多从制度规范、统一管理、健全体制等方面探讨社团管理,富有一定成效。但从相对新颖的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积极心态打造社团活动、积极人格塑造社团品质、积极系统健全社团联合会为路径,或许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社团发展困境的另一路径。

一、当前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社团的规模不断壮大,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各类活动体现职业特色,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展现个人魅力、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力量。依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征,学生社团的类型主要包括休闲娱乐、专业拓展、职业诉求、社会公益等四类:休闲娱乐类社团通过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专业拓展类社团旨在补充或加深所学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如营销技巧、信息技术、平面设计等;职业诉求类社团主要以创业兼职社为主,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进行求职准备;社会公益类社团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作为非正式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在运作方式上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即自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社团活动多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多从学生需要出发,由学生自由参加;社团成员之间没有院系或班级的界线,来自不同地方的成员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彼此间取长补短,完善了知识结构……可以说,社团活动较大的自由度、较强的自主性、较广的创新空间,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使他们获得归属感。

然而,在社团规模不断壮大,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活动彰显职业特色,物质保障走向多元的同时,高职社团文化沉淀少,建团时间短,导致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类的问题,阻碍了其良性发展。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独立自主利于其灵活开展活动,但也带来了一定问题:首先,由学生自发组建、自行管理的各类社团在成立之初往往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社团章程;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限制,学生参与社团建设和管理的时间多为一到两年,无法给予社团发展中长远的规划,使得社团缺乏延续性;第三,理论思辨性的社团较少,学生更倾向于组织符合大家兴趣爱好、运作相对简单的社团;最后,高职院校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方面与本科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导致了管理不够规范、品牌社团和精品活动较少、发展很不平衡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学界主要将其归纳为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制度建设的薄弱,并多从规范管理、制度建设等角度来探讨其解决路径。普遍认为,规范管理是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科学的规章来规范约束,学生社团就会各行其是,一盘散沙;没有一套合理的机制,学生社团就会缺乏动力,走不久远。这虽在制度上给予了社团科学的管理,并起到一定作用,但社团管理的落点是学生,笔者认为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积极心态打造社团活动、积极人格塑造社团品质、积极系统健全社团联合会为路径,或可为社团发展提供“心灵保障”,让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更好地走下去。

二、积极心理学的社团管理路径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积极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自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提出以来,积极心理学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因素,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转为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实现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这一研究视域的转换,主张以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并具有建设性的美德与善作为出发点,倡导用积极的方式解读社会心理现象,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让人们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幸福的各种因素,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从而使每个人顺利地走向幸福彼岸。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

总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的积极面,倡导以积极的视野和心态解读心理现象;通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人的积极体验;关注人的潜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生活的方法与途径。那么,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到高职院校的社团管理中呢?或者说,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进行社团管理?更进一步来讲,积极心理学通过何种路径致力于突破目前高职院校社团发展中的困境呢?笔者以为,或可从以下三点展开。

1.以积极心态打造社团活动

目前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呈现出某种“为活动而活动”的风气,并渐渐走向两个极端:其一,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社团的关系。社团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但有些学生盲目醉心于社团活动,满腔热情地加入各类社团,却妨碍了自身学习;其二,大部分活动呈现短平快的特点,缺少理论积淀,多以娱乐为主,很少兼顾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有部分社团在收取会费之后长时间不开展活动,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对社团的品牌建设造成了负面效果。这些多与学生未能摆正心态有关,把社团活动当作获取其他利益的跳板。积极心理学注重从情感体验与心态出发来考察人们的心理品质。所谓以积极的心态打造社团活动,要求我们在开展社团活动时,一定要注重社团成员主观层面的体验,即个体参加社团活动的满足感和心理预期,以让社团成员通过这些活动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融入社团。

美国学者Ryan和Deci等从个体的内在动机出发,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DT),认为人有三种先天需要,即自主、能力、关系的需要。当这三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人们会得到幸福感,发挥潜能,并促进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则会引起消极的心理结果。以积极的心态打造各类社团活动,在活动中重视积极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点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2.以积极人格塑造社团品质

积极心理学将积极人格的形成作为其基本追求。以积极人格塑造社团品质,其实就是把社团当作是人来对待,以积极人格的形成路径来塑造社团品质与社团价值观。社团价值观是社团文化的核心,是社团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对社团活动、成员的工作行为和社团公众形象的树立等问题的总看法。

积极人格形成理论与其他人格理论的区别在于,它认为人格是由人的内部生理机制、人的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积极心理学将人类看作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其具体研究包括了自我决定、成熟防御机制、创造性等人格特质。同样,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探索社团的积极品质,诸如社团的凝聚力、包容性、创造力等等。将它们通过社团活动凸显出来,从而注入最直接的受益者——社团成员;反过来讲,可以通过总体把握社团成员的工作能力、学习技巧、公民意识等来了解社团的优良品质。

将社团看成是人来对待,并积极塑造各类优良品质,有利于解决目前社团发展参差不齐、延续性差、活动覆盖面低等问题。在高职院校中,部分社团成员众多,活动形式新颖,自身建设完备;也有些社团三分钟热度,成立之初各类活动风生水起,不久便陷入沉寂,可谓“虎头蛇尾”,影响了社团发展的整体水平。就社团成员来说,大部分学生热衷于各类文体社团,对思辨、时政话题较为淡漠,与专业建设相关的社团更是难觅踪影,即便存在,缺少专业指导以及项目活动支撑的社团也通常难以为继。学生参加社团,多为兴趣使然,若有所收获,会加深其兴趣并形成口碑效应;若一无所获,便会很快脱离。因此,将社团看成一个单独的个体,以积极人格的养成来塑造社团特有的品质,可以说是在加强社团内涵建设,从而提高活动含金量,吸引更多学生,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以积极人格塑造社团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社团的凝聚力建设,做到以情动人、以情留人。社团是一个松散的自发性组织,其是否具有凝聚力、社团成员是否热爱社团,决定着社团的生命。所以,社团管理者要努力寻找凝聚点,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成员的责任与自豪感,以此留人,进而发挥育人功能。

3.以积极系统健全社团联合会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第三个内容是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小到学校,大到社会。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的品质。社团管理的组织系统是高职院校的社团联合会。实践表明,社团活动能较大地体现出学生在独立面对生存环境、独立迎接生活挑战、独立创造人生价值时能力的强弱。这些能力既是以自治为特征的社团得以建立和运行的根本,也是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主要目的。要更好地促进社团在这方面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在于社团联合会能够真正成为社团之间的“桥梁”。

个人的积极品质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如果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来考察,会发现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家庭背景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的组织对人的品质有促进作用,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人健康成长。同样,对于各类社团来说,一个稳定有效并支撑其发展的社团联合会显然有助于社团的成长。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系统,具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社团也是如此,与人积极向上的固有本性类似,它也有着积极向上的本能。社团活动的开展、社团品质的塑造与社团所处的校园环境不可分割。一个体制健全、管理规范、积极向上的社团联合会对社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对于社团联合会来说,正是如此,它不仅是建构社团积极品质的理想,也是社团活动长期化、丰富化、稳定化的根源。

[1]李晓宜.高职学院学生社团建设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2]陈晓英,杨舜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5).

[3]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N].华中师范大学,2006.

[4]Ryan R M.Deci E L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 well beillg[J].Amerwan Psychologist,2000,(1).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37.

G718.5

A

1673-0046(2011)10-0035-02

猜你喜欢
心理学社团人格
缤纷社团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漫画之页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