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旭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570228)
基于目的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林 旭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570228)
隐喻认知和目的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隐喻的构成特点决定了隐喻的翻译和理解具有跨文化、目的性的选择过程的特点。在对隐喻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针对那些具有较强目的性的译文和源文本,首先要分析他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然后再针对译文和源文本中的隐喻信息进行必要的增减、修改或者筛选,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对其进行翻译。在翻译中,要能够针对那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隐喻,灵活运用转化喻体、替换喻体,或者直译加注释等方式。有的时候,为了保持译文的连贯性,还可以采用添加喻体的方式进行隐喻翻译。
目的论;隐喻;翻译
随着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也不再简单被认为是以like、as、be为主要标志词的修辞概念,而被认为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种位移,隐喻可以通过推理、类比、分析、联想等认知活动,将那些具有相似性特征的事物,如同投影仪一样把一个事物投射到另外一个事物上面,并最终生成新的语言来表达和描述新的事物。
学者束定芳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将隐喻分为:介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名词性隐喻三种类型,并分别由介词、形容词、动词、名词等构成。
(1)介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主要是概念隐喻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在His behavior is beyond myunderstanding.(beyond prep.超出——介词隐喻)句中,understanding被赋予了beyond这个抽象概念以后,就有具体的空间界限,因此,它就构成了介词性隐喻。
(2)形容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主要是通过形容词所具有的某些显著特征的构建,与它所修饰的语义相关联从而形成了隐喻。例如在Some people were swollen by the victory.(swollen adj.骄傲自负——形容词隐喻)句中,swollen(肿胀)原意主要是指人体的某个部分因疾病而膨胀,例如swollen face swollen finger等,而此处swollen所修饰的并不是特指人体的某个部分,是胜利以后的那种感觉,所以它是一个抽象名词。所以,swollen的特征被投射到句中名词的感觉上面以后,就形成了语义新关联。
(3)动词性隐喻。在Weather report says another new run of sandstorm will hit the whole city tomorrow.(hit v.袭击——动词隐喻)句中,hit(打击)的逻辑发出者主要是有生命的物种或者人,在本例句中,以sandstorm(沙尘暴)发出hit这个动作,因此在逻辑上构成了矛盾,所以也形成了隐喻。
(4)名词性隐喻。名词性隐喻中的名词主要是指称名词,描述两个事物,即本体和喻体之间共有的某种联系和特征,例如,在 Bryan’s girlfriend is really a lily.(lily n.纯洁少女——名词隐喻)句中,名词lily(百合花)的花色纯白喻指着纯洁的少女。
从以上对四种类型隐喻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名词性隐喻和其他几种隐喻比较起来,更容易被识别,名词性隐喻所指称的事物更容易通过联想而具有意象性。而其他三种类型的隐喻,则要在句中名词的基础上,才能够展开相应的联想。
隐喻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无限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视野,从而使不同民族之间因为思维导致的语言表达的差异有了可以共同理解的基础。但是,隐喻的存在还是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者承华在谈到商务谈判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口语中所带的大量隐喻,我方谈判人员对其真实意思难以理解;学者李明指出,由于在商务用途英语中的经济类文本中存在大量隐喻,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够理解其经济文本的真实意思。
因此,国内许多学者对隐喻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其翻译进行了大量研究。杨会军、陈振东、周颖、苏岚等人分别对隐喻的四种意义结构进行了划分,从本体和喻体以及喻底是否相同、英语隐喻结构特点、框架理论等方面对隐喻的翻译技巧进行了探讨。本文就是根据隐喻目的论下的三原则对隐喻翻译问题进行探讨。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创立了极富影响力的翻译目的论。Nord(2001)认为翻译的目的主要有使用特殊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译文交际目的、译者目的等,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目标文本将接受需求者的需求、目标文本文化、文化背景、已有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隐喻翻译的过程中,主要遵循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第一,目的法则。翻译的行为过程受到翻译目的决定,也就说翻译多元化;第二,翻译语内连贯性法则,也就是说读者的文化要和译文相一致;第三,语际连贯性法则,也称为是忠实法则,即翻译的源文本要和目标文本保持一致,但是并非要形式和内容都保持完全的一致,并非字字对等。隐喻翻译的三个原则,语际连贯应该是从属于语内连贯,但是两者都同时从属于目的法则。从语用的角度来看,目的论倡导一种自上而下的翻译方式,从具体翻译操作角度来看,翻译应该是从观察到解读,到描述,再到分析解释,最后到评估的一个完整过程。
我们从目的论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出,基于目的论角度下的翻译都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翻译过程是一个目的选择的过程;第二,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跨文化对比互动的过程。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对隐喻的认知力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隐喻认知是人和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不断互动的结果,文化因素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源文本一般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隐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联想构建关于源文本的相似性,而这主要是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读者在理解译文的过程中,只有档案文化和经验相互一致的时候,源域和目的域的相似性才能够被理解,译者的文化知识对隐喻的理解才能够发挥作用。
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的目的论翻译方式,体现在隐喻的翻译中,首先就表现出对隐喻的识别和理解。
隐喻的理解过程主要分为辨认过程和推理过程,而辨认过程是在语境基础上,辨识出和语境不相符合的任何语义的偏离或者冲突,其具体方法有语义法,主要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判断句子的字面意思,从而辨识出异常的语义,或者根据语境确认出真实的含义。
例如,在 Hitler’s military might was unequaled.His war machine had mowed down resistance in most of Europe中,其主要意思是指希特勒的军事实力可以堪称无敌,他的战争机器基本上扫清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的抵抗。该句中的难点就集中在mowdown这个动词词组中。在读完这个句子以后,我们往往可以通过Hitler’s military和war machine这两个事物来发现隐喻,也就是在“military is a war machine”(军队是战争机器)句中,其喻体为“war machine”,而本体为“military”。但是由于中英文中关于战争机器的认识基本上一致,所以这个隐喻可以被很快辨识出来。但是mowdown这个词原来的逻辑主语是Mower,其意思是除草剂或者是收割机,其逻辑宾语应该为“grass”或者是“weed”,但是在词句中的主语“war machine”和宾语“resistance”存在语义偏离,和真实的语境是不符合的,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在该处是使用了隐喻:Military is a mower以及resistance is weed,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前,需要辨识出内部构成并识别语义偏离,从而确认喻底、喻体、本体,这对隐喻的理解和翻译特别重要。
在对隐喻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对其意义的事实进行推断,就是要调动译者的知识储备,对隐喻的喻体、本体展开相似性联想以及语义关系网进行转移的过程,例如,在Smilingis the flu(微笑犹如感冒),当译者在对flu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联想到一系列可能的症状:乏力、发烧、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而这些特征构成了flu的语义关系网,在众多的特征中,传染性是与flu特征最大的相似性,所以,传染性就被选择了出来,在这样的条件下,例句可以被推导出两个句子“You catch it like the flu”和“Smiling is infectious”,这两个隐喻的推导过程,也就是有目的的选择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目的论翻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隐喻的翻译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喻化过程,在喻化过程中,需要从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寻找出相似或者是相同的概念表达方式。
翻译的任务决定了目的法则的目的,译文应该能够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具备一些特定的功能,例如在LG一款手机的广告中,“I chocolate you!”,此广告语中的“chocolate”就是隐喻,根据翻译目的要求,该广告语需要满足广告商的Attention,Interest,Desire,Memory,Action五个方面的要求,从而以广告促使受众的购买行为。而味道甘苦、色泽黝黑的“Chocolate”,不仅代表着能够使人联想到浪漫的情怀和温馨的场面,而且更容易使人联想起在情侣之间的浓浓爱意,使“Chocolate”成为爱的代名词,而该广告中的手机色如巧克力般,其市场客户群体主要定位在时尚潮流中的年轻人,因此该款手机又被称为是巧克力手机。同直接的“我爱你”等语言比较起来,该广告语更具有鼓动性。
一般情况下,目的论强调译者要能够根据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和目的,在翻译策略上更加灵活,成为一种动态性的翻译。而且,在人类的语言中,隐喻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将会随着人力认知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焕发着新生,即使是那些已经很少使用的隐喻也将会因为表达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语境下而被赋予一些新的含义。因此,隐喻翻译并不是需要遵循一成不变的规律。译者也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对隐喻充分辨识的基础上,以目的论的三原则来指导,对译文进行充分的分析,鉴于此,目的论强调译者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知识和双语能力,根据读者的需要而进行喻体转换、保留喻体、添加喻体,甚至是舍弃喻体等方式来完成隐喻的翻译工作。
[1]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邹振环.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4]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
[6]谭卫国,蔡龙权.新编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H059
A
1673-0046(2011)05-0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