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百宁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从宋词看宋代艺术特征
高百宁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宋代经济的繁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历史基础,使得宋代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宋词作为宋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与其他艺术相比,既具有其独特性,又有着共性。本文是从宋词的角度来看整个宋代艺术的特征。
宋代艺术;宋词;艺术特征
纵看中国几千年来文学的发展,繁花似锦、异彩纷呈。其中宋词以它深刻的时代内涵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为我们带来艺术的享受。
宋词,在历史上曾被叫做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诗词等,来自民间。最初是为曲谱填写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因此,它兼有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点。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题材丰富,名家辈出,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下面,本文将以宋词为题来看宋代艺术的特征。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商业城市、市场数量急剧增多,出现了临安、汴京、成都、扬州等大城市。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繁华的沿海港口城镇和水路发达的内陆商镇。在这些大城市中,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商品交易频繁,甚至突破了唐朝对“市”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正是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意识形态无孔不入地向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使得产生于社会生活这块土壤上的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瓦肆”的出现让我们见一斑。在“瓦肆”中,各种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杂技表演、讲史、皮影戏、诸宫调、鼓子词、傀儡戏等,开始直接参与到商品交换之中,并且一些艺术作品也开始遵循商品生产的法则而创作,产生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宋词,与民间文学紧密联系,多用于酒席宴前娱宾的遣兴之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达到了它的鼎盛状态。其商品化的痕迹,我们从宋词的传播和创作上均可见。歌妓是宋词的主要传播者,她们在各级官府、王公贵族的庭院、地主富商的私宅,以及各种商业性的酒楼、茶楼、青楼中从业。逢年过节,有些歌妓还会四处流动,赶集逛会、沿街卖唱,以获取报酬。正是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专业和非专业的艺人们的传播,才使得宋词得以兴盛,并进一步促进了词作家们的创作。另外在这里不得不提宋代著名的词作家——柳永,其一生仕途坎坷,四处漂泊,生活潦倒,终生不忘仕途,却又迷恋情场,经常为教坊乐工、青楼歌妓填写歌词,供她们在酒楼宴会中演唱,作为回报“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可见柳永靠他的创作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具有了商品化的性质。
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各种内讧,维护了国家政治稳定。再加上兴修水利,扩大农田,增加农户,扩大城镇,冶金挖矿,茶盐开发,海外贸易兴盛等等,使得宋时期的农业、丝织业、造纸业、金融业、造船业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意识也发生了改变。讲史、诸宫调、鼓子词、傀儡戏、皮影戏、杂技、小说、民间绘画、唱赚等民间艺术蓬勃繁荣起来。
宋词的俗体现在表现市井趣味的词大量产生。在广泛的流传中,宋词已不仅仅属于王公贵族、士大夫阶层了,民间也有了许多会填词的普通大众,他们的作品反映的是世俗的生活、世俗的观念和世俗的趣味。就连士大夫阶层也有许多表现世俗生活的词作。其中最突出的还是柳永的词。柳永的词多是描绘城市风光、市井风情、歌妓生活、爱恨情愁、羁旅行役,并且他所运用的语言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如他的《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这首词栩栩如生地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们的生活状态和她们内心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直露地将妓女们的生活和心理刻画了出来,符合世人的欣赏口味。
我们从山水画、花鸟画在宋代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所居的地位可看出,宋代丝绸清淡、自然、典雅的风格,花卉纹玉器的长足发展,大量写景、羁旅、郊游、隐逸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艺术旨趣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宋代的艺术与自然的亲近,以及艺术家们凭借对山水自然的描绘,来抒发感慨,表达志向,将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在自然风景、山水花鸟中加以释放,得以解脱,并在自然山水中获得感悟和思考。
宋词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寄情于山水,返归于自然的词篇。在现存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中,取材郊游的有80首,取材写景的有55首,分别位居其词数量的第一和第二;在辛弃疾的6 3 0首词作中,取材郊游的1 3 6首,取材隐逸生活的9 6首,取材写景的5 7首,分别位居其词数量的第一、第二和第六;在吴文英的3 4 1首词作中,取材写景的6 8首,取材郊游的4 8首,分别位居其词数量的第一和第三;在姜夔的8 7首词作中,取材写景的1 3首,取材郊游的8首,分别位居其词数量的第三和第四;在周邦彦的1 8 6首词作中,取材羁旅生活的3 9首,取材写景的2 2首,位居其词数量的第二和第五。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全词通过描写快哉亭周围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山水风景,从而展现出此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超凡脱俗,坦然自适,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与苏轼同属豪放派的词人——辛弃疾,一生为了祖国的山河奋起抗金,然而在软弱无能的南宋王朝中,他屡遭排挤,得不到重用。因此,在他的词中,爱国主义成了永恒的主题。如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绘,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中写秋天、落日、江水、远山、孤雁,由景入情,表达了词人想恢复中原,使祖国统一,然而报国无路,壮志成空的悲愤。
婉约派词人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如姜夔的《暗香》《疏影》,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身世,表达了词人郁郁不平的心情。再如周邦彦的《大酺·春雨》全词由景入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表现孤寂的行旅之愁。
宋代重视文治,兴盛科举制,大批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们积极参与政治,并在艺术上成了左右风云的领袖人物。文人大多学识渊博、学养深厚、格调高雅、志存高远、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然而才高八斗的文人在仕途上却屡遭排挤、坎坷多变、命运多桀、不能得志。因此,他们把山水自然看作了一座精神家园,他们登山临水,观花草、览鸟鱼,或结庐而居,或隐退山林,寄情于山水自然,在琴棋书画中修身养性,在诗词歌赋中表达情怀,在大自然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升华。文人的特质导致他们作品的风格通常清新自然、清幽淡泊、隐逸含蓄、意境深远、古朴典雅。
宋代文人数量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极大地影响了宋代的艺术。如文人画的诞生,词调音乐的繁盛,古琴音乐的显著发展。再加上宋代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文化哲学思想,这些都深深地影响到了宋代艺术作品的风格。如宋代的瓷器和唐朝相比不再是艳丽华贵,而是少了一些繁缛的装饰,给人一种简约清淡、精巧典雅的美;丝绸纺织制品也是淡雅自然;服饰少了唐代的开放裸露、艳丽华贵,代之以端庄典雅,简朴自然;宋代的漆器同样素雅自然,造型简洁优雅。
宋词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结构深思缜密,风格清新绮丽,写景铺叙细腻,抒情委婉含蓄,造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清丽典雅。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语言简洁明了,以“离别”为主线,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那种伤感的心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出来。豪放派词的特点是题材广阔,气势恢宏,语言刚健流畅。然而豪放派词作并非一味硬朗直白,往往是豪放中又含蕴深婉。我们还以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词人报国无路,壮志成空的悲愤心情并不是坦率直白地说了出来,而是用“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此时的词人思潮澎湃心情激动,然而词人不是直接用语言来表述,而是用隐喻、典故,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无路、壮志成空的悲愤。
总之,宋代虽然在政治上软弱腐败,国家内忧外患。然而宋代经济的繁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宋代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基础,使得宋代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若要系统地论述宋代艺术的风格特征,恐怕还有更多的表现。宋词作为宋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与其他艺术相比,既具有其独特性,又有着共性,它们的共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上四个方面。
[1]张维青,高毅清.中外艺术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4]许伯卿.论词体诗画理论对宋词题材构成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09,(1).
[5]龙建国,廖美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
[6]彭玮.论宋代工艺美术清淡雅致的风格特征[J].新西部,2007,(3).
I207.23
A
1673-0046(2011)05-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