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永波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16)
高职体育课教学策略探析
庄永波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16)
上好每一堂体育课首先应了解高职学生体育课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熟悉并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备好每堂课,课堂教学要灵活多样,并且要根据课后的作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上述方式,可以让健康第一的理念在体育课堂上充分体现。
高职;体育;教学策略
随着体育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提高,“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社会各阶层对体育的重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基层体育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特别是中老年人对体育锻炼更是“情有独钟”。然而,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青少年却对体育的认识虽不算一片空白却也是知者甚少,只是一味地在数理化的题海中挣扎,在语英政史的堡垒中喘息,却不知道体育锻炼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如何让学生改变观念,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理念,值得每位体育工作者深思。笔者认为应从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开始逐步实现“终身体育”的构想。
青少年期,情绪情感发生较大的变化,有人形容青少年期的情绪情感犹如疾风骤雨,以此说明青少年期情绪情感的剧烈变化,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国外的学者称这一时期为“危机期”,因为他们认为这一时期,成长中的问题较多。
1.在体育课堂中,部分内向型的学生好静少动,习惯于自行处理问题或躲在角落里独自“苦练”,不善于交际,既不愿意与同学协作,也不善于表现自已,缺乏团队精神、竞赛意识。
2.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去做的,体育锻炼就是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的身体练习,只是简单或复杂的动作,没有高深的理论内涵;有的学生认为,身体锻炼的技术学不学都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工作和求职,他们缺乏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有的学生有怕累、怕苦、怕难的思想;有的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时,不敢大胆地参与尝试,怕做不好被别人讥笑,怕丢面子。
3.学生则表现出情感淡漠,懒散,毫无兴趣;还有的学生在有一定难度的新动作技能学习中,表现出思维紊乱、优柔寡断、肌肉紧张状态,他们害怕尝试,害怕学习。
4.体育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听从安排,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与小组学习,只看不练,不交流、不合作;有的学生在老师或同学的监督、催促下勉强参与,一旦没有监督,就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个别学生则“岿然不动”,甚至逃避。
每个老师教学的年级每年都在变化,所以每个学年开始前,都应对应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实训周的安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同时研读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相互联系,对教学项目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平时要多学习、多思考、多积累,查阅相关资料,多和老教师交流经验,寻找最优的教学方法。现在尤其要注重准备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体育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指导、调整、控制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和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知识技能的掌握,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无不渗透着教师的智慧和心血。
诸多的体育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学生们学会一些最为简单的体育活动,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我们体育课堂追求的实践性,也是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体育学习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地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因此,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良好的学习秩序成了教学最基本的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做如下尝试:首先,一、二年级以游戏内容为主,把技术性教材游戏化,从游戏的“趣”字上引导学生学习。如立定三级跳远教材,根据动作特点设计游戏课,将教学内容融于游戏之中,通过“兔子跳”、“青蛙跳”、“袋鼠跳”(套布袋跳)、“老牛拉破车”(两人套着呼拉圈并脚跳)、“飞跃黄河”等游戏活动,把单一、无味的立定三级跳远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使课堂教学内容多姿多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其次,三、四年级以提高技能为主,把训练性教学融汇于竞赛化形式中,将经常学习、重复性的练习渗透到竞赛活动中。学生在逞强好胜的心理驱使下忘情地练习,即便是反复演练的次数再多,学生也会乐此不疲,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对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多安排一些,保证学生活动的质量,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测定学生的运动脉膊、运动量大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变化,为下一节课合理安排运动量,体育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课后要请体育委员调查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掌握动作情况,要了如指掌,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有一定的教学内容调整,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增加或删除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作局部调整。
第一,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掌握情况
体育教师每节课后要请体育委员调查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掌握动作情况要了如指掌。通过信息反馈后,体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学期制订体育计划时作调整,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作局部调整。
第二,课后教师调查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喜欢的项目
对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要及时了解,对学生喜欢参与的项目要心中有数。在安排内容上体育教师有准备地做好课前的工作,这样体育教师在安排内容上有所准备,不断充实运动项目,对于学生喜欢的项目可以多安排一些,保证学生活动的质量,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第三,课后心理情况的测定、合理安排课堂的运动量
对课后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测定学生的运动脉膊、运动量大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变化,为下一节课合理安排运动量,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课的前后运动量出现的次数,课的高潮如何调整运动量的大小,比较完整地解决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对运动量的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测定学生课中运动量的分配是否合理与科学,体育教师应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总之,体育课的好坏,关键看体育教师如何安排,如何掌握科学的方法对体育课进行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体育对健康的作用。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喜欢,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在运动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快乐中学习运动技术,在快乐中学会掌握技术的方法。让健康第一的理念在体育课堂上充分体现。
[1]郭黎岩.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7.
[2]丁锦宏.教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6.
G718.5
A
1673-0046(2011)05-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