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兰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加强对幼师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陆 兰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处于青春期的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论文从幼师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体内容、教育对策等方面阐述了笔者有关看法。
幼师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合格幼教人才的需要
幼师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教育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处于青春期的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必将担负这一重大使命,只有在自身心理健康、素质优良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活泼开朗、情绪愉快、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儿。因此,加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师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2.帮助幼师生顺利度过“危险年龄期”
青春期是指性发育逐渐成熟期,通常年龄在十一二岁~十七八岁之间。处于青春期的幼师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社会的成熟在程度上存在差距,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产生许多心理矛盾,非常需要成人的理解、关怀、引导和帮助。教师应引导幼师生正确对待自己身体的变化,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陶冶高尚的情操,使他们能较好地度过青春期。
3.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消除幼师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要求
幼师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转折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一方面,心理日趋成熟,逐渐表现出“成人感”,要求独立、平等,受尊重的意识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却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少年期不成熟的特点,很容易产生自以为是、固执任性的自我中心主义或不切实际的“理想”与“追求”,这一时期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社会问题。因此,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危险期”、“第二反抗期”等。幼师生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样的心理问题,有的女生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如孤独、焦虑、自卑、耐挫力差、交际困难等;还有的女生不能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出现“早恋”,甚至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幼师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预防、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举措。
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
幼师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各部分结构和机能的发展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发展,使他们身心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对异性产生了新的兴趣、新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在喜欢与异性同学交往、爱看言情小说和爱情影视剧等。在这一重要时期,如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或教育方式不当,幼师生就可能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有的幼师生对自己萌发的性意识惶恐不安,苦恼、自责,有强烈的犯罪感,由此将自己封闭起来,孤僻、忧郁、萎靡不振;而有的幼师生则羡慕男女爱情生活,出现早恋或出轨行为。因此,要重视对幼师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和性心理知识的教育,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地帮助他们了解性生理知识,消除不良的好奇心和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男女之间的交往关系,理解友谊和爱情的区别,避免早恋的发生。同时要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恋爱观教育以及道德观、贞操观教育,激励幼师生珍惜美好时光,用知识来充实自己,使其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一人生的关键时期。
2.幼师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积极、乐观、稳定的情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良好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青春期的幼师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积极向上,对自己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一般说来,幼师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及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很难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有目的的教育加以培养。情感教育应着重培养幼师生具有热情、愉快、活泼、开朗等良好的情绪以及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等高级情感,使其提高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会正常、有益的情绪宣泄方法,保持积极的良好心境。
3.幼师生人际关系的指导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视友谊至高无上,热衷于同学间的交往。幼师生相对来说学习压力小,活动能力强,大部分学生乐于交往、开朗活泼、心胸豁达,能与同学、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少数学生不会交往,发生人际关系障碍,如有的学生心胸狭窄、敏感多疑、自寻烦恼、爱发脾气;有的学生自私、妒嫉心强,常诽谤、攻击他人;有的高傲自大,喜欢支配别人,令多数学生反感……因此有必要对幼师生进行人际关系交往的教育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私、猜疑、自我中心等问题,学会真诚、谦逊、礼貌、宽容、平等地与人交往,形成和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
4.性道德和贞操观的教育
教育者必须对幼师生进行良好的性心理适应能力训练,培养性道德,树立贞操观,自我完善人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学生的性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两性关系的社会属性,使他们认识到性行为偏差的社会危害性,帮助学生建立健康、文明的性道德。第二,发展孩子的性道德情感。教育幼师生分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在男女交往时不做超越朋友界限的事。第三,丰富幼师生的精神生活内容。引导幼师生将主要精力和能量释放到学习、工作、艺术活动、体育锻炼等有益的活动中去。
1.把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德、智、体、美各育之中,发挥“合力”作用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育之间关系密切,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幼师生只有保持健康良好心理状态,才能顺利地接受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德、智、美各育都同时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幼儿师范学校各科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各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智力、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活泼开朗的性格等良好的心理。
2.开设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幼师生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以青春期卫生与心理知识教育为主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有关知识,使幼师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学知识和一定的心理分析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教育课程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幼师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全面提高幼师生的心理健康。
幼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幼师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会交往,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学校可定期为学生开设《如何面对挫折》、《情绪调节ABC》、《轻松交往、快乐生活》、《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等课程或教育讲座。
3.开展青春期心理咨询服务
幼师生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入学不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情绪浮躁、悲观、孤僻、人际关系紧张、耐挫力差、自信心不足、自控力不强、青春期困惑、早恋倾向、性行为过错等。学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咨询人员和专门设备,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各种烦恼,给以关心、抚慰、启发和疏导,促其心理健康发展。
成长导师制是力求通过个体心理辅导,加强心理保健,从而转化“问题学生”的心育工作措施。学校可选择一批具有心理辅导能力,耐心细致,且有较高威信的骨干教师,参与对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常规性心理保健,为他们充当“心理保健医生”。可采取谈心、家访、学习辅导、与学生一起开展娱乐活动等多种辅导形式,贴近幼师生,沟通情感,真诚交流,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
4.建立青春期心理教育网络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师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教育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幼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一些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举办的青春期心理咨询专栏、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心理知识问答、知心电话等,都是社会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因此,幼师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建立有效可行的教育网络,共同维护幼师生的心理健康,使其消除神秘感和紧张恐惧心理,顺利度过青春期。
[1]刘在花.青春期问题与教育方案——学生问题教育方案丛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G658.3
A
1673-0046(2011)01-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