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

2011-08-15 00:4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异化本质理性

韩 冰

(河南医药技师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3)

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

韩 冰

(河南医药技师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3)

实践思维方式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活动出发去说明、认识一切事物。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和人们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相一致的。这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么,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是怎么形成的?文章就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进行了简要探讨。

马克思;实践思维;形成

一、概述

实践思维方式就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活动出发去说明、认识一切事物。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和人们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相一致的。这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经历了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去审查现实到从现实出发、从实践出发去审查各种理论的过程。与此相联系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在方法上经历了一个从“人自身”出发到“从理想化的劳动”出发,再到“从社会关系总和”出发的曲折过程。

二、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

1.用理性衡量现实。与此相联系的是从“人自身”出发说明人的本质。马克思信仰黑格尔哲学时,也曾把人抽象化为“自我意识”,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意识”、“理性”,并具体化为自由,认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以此剪裁国家制度的好坏和现实的是非。在《莱茵报》时期,虽然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引起了马克思的思考。但从总体上他还是从理性出发去说明事物。例如,他从理性出发去说明国家和法,认为法不以立法者的主观意志而客观地存在着,立法权仅仅是客观法得到外在表现从而成为定在的法,“立法者应该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法律应该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而国家应是合乎理性的社会存在,是建立在自由理性基础上的一个大的机构。他还从理性出发分析出版物,认为出版自由是思想的体现,自由出版物集中了人民的理性。另外,马克思把人民本质规定为“自由”、“理性”,并以此出发评价现实,是不能说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个人的人的本质,只能得到一个思辨的抽象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而且这种规定人本质的方法,是从“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和“人自身”(即人人皆有理性和对自由的追求)说明其本质。马克思离开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以后,深受其人本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影响。马克思虽然不像费尔巴哈那样把人只视为感性的自然存在物,而是把人看做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但是,在规定人的本质时,仍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或“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仍没超出从人本身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圈子。

2.从理想化的劳动出发“衡量”、“评价”、“认识”现实向科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过渡。与此相联系的,他也是从理想化的劳动出发规定人的本质。因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及其本质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或劳动。显然,这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而提出的理想化的劳动,并以此规定人的本质,评价当时的现实。

首先,他从异化劳动出发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从劳动出发,认为不仅人和自然界都是客观的,而且人为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劳动中逐渐生成的。他不仅认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而且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即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表现。这就是说,只有工业,即劳动生产的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展现和实现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客观力量,才能感知、改造、占有从而认识一切自然物质、满足自己的各种客观需要,才能使人的本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自然界来说,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就是说,只有人的活动,才使“自在的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所以,连结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正是人的劳动本质对象化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生产活动本身,既产生人这个主体本身及其本质,同时产生着符合人的需要的、经过改造的自然对象。体现着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具体统一。

其次,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出发说明社会历史。他认为历史并不是与自然界无关的,历史就是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而形成,是自然人化的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另外,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出发,说明其他社会现实。

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把劳动看成人与世界统一的基础和中介。但是,马克思这时所讲的生产劳动与成熟时期所讲的劳动是不同的。这里讲的劳动是以人的、完美本质为前提的,是一种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想象的理想化的劳动。成熟的马克思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把生产劳动置于历史之中,看成是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的东西。他以此来剪裁历史的是非,推断人的本质变化和历史发展。由此得出历史发展规律是:最初原始的非异化时期(此时不存在私有制),——异化时期(此时存在私有制),——高级的非异化时期此时消灭了私有制)即共产主义社会。与此相应的是人—非人—人的本质的复归。所以,“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样,仍然没有超越“抽象的人”的束缚。另外,用劳动来规定人的本质,虽然可以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还是区别不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个人的本质。因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都会劳动。

3.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活动出发说明现实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劳动上升为创造人类历史的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并把这种劳动、生产或实践,同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密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此,进一步发现,生产实践在不同历史时代是不同的,不仅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而且人的劳动总是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所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得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把人当做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实践的人去理解。由于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也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的本质的变化。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是根本不存在的。也就区别开了不同时代人的本质特点,而且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的本质也不同。此时,在《提纲》中,马克思就把自己哲学的内容,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同以前一切哲学根本对立起来。他从实践出发,即批判了离开感性活动、离开实践去理解人(主体)以及离开主体、离开人的感性活动,人的实践去理解现实、事物和客观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又批判了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而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方面的唯心主义。因为唯心主义是把主体理解为无人身的理性或纯粹的自我意识,并由此引申出关于现实、事物和客体的规定。并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人(主体)、人的社会生活、人的思维的现实性和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公开宣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隔不久,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说,他的哲学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并以此出发、构造他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其完成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所以,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A8

A

1673-0046(2011)01-0062-02

猜你喜欢
异化本质理性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