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雁
(宁波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戏曲艺术对民族歌剧表演的影响
朱 雁
(宁波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戏曲艺术同歌剧艺术一样是综合艺术,不仅表演形式可以为歌剧所借鉴,同时,还为歌剧走向民族化提供了帮助。民族声乐表演者应该认真学习民族戏曲艺术,努力使声乐艺术同戏曲艺术更好地融合与发展。
中国戏曲;戏曲唱腔;民族歌剧表演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是将诸多艺术形式以一种统一的标准聚合在一起。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戏曲的许多方面值得借鉴、学习。下面谈谈戏曲对民族歌剧表演的影响。
戏曲演员的表演,基本功非常重要。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曾说过:练功的基本动作,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虽然只有七个音符,但经过音乐家的组织、变化,就能够产生千变万化的曲调,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如果不掌握这些音符,纵有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细微的心理活动也是枉然,不能够在舞台上塑造出鲜明生动、性格迥然的人物形象。戏曲学习从模仿入手,少年时期对所扮演的人物难以深入理解,通过掌握的程式化技术进行表演,使所表现的人物具有了类型化的特征。民族声乐的表演也包括歌剧中的表演,也要从模仿入手,如对不同地域民歌韵味的把握就需要认真模仿学习,而经典剧目的表演是需要模板的,也就是说,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规定的。比如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中,小芹从幕后到台前,她的动作、眼神、表情等,都要求在规定的情境中,如果脱离了“规定”去演,她就不是小芹了。这是民族歌剧表演中与戏曲表演相通的地方。在具备基本功的前提下,表演者所体现出的声、情、字、味、演、养则是民族歌剧表演的完美表现,而这种能力需要艺术家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及艺术悟性才有可能达到。不可否认的是,戏曲演员的表演中更体现了这其中的道理,因为艺术是相通的。然而戏曲的表演体系更庞大、更系统,演员所需要的唱、念、做、打、舞等基本功和综合素质更要求全面。
在戏曲中,不同地方的戏曲唱腔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的传统戏曲多采用曲牌体或板腔体,也就是说相同剧种、相同流派不同的戏常采用大致相似的唱腔。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流派其唱腔各不相同,运腔的方法也各异。但从发声方法上看,大多是真声相对多于假声,所以这对演员的先天条件要求很高,“嗓子好”是戏曲演员的标志性特征。而民族声乐中,真假声相结合的混合声居多数。一般来说真声比例大,则偏重于民族唱法;真声比例小,则偏重于美声唱法,但是不管哪种唱法都离不开科学自然的发声。中国戏曲同样有自己独特而自然的发声方法,所谓“字正腔圆”、“声随腔行”的规律对民族歌剧的表演影响很大。
有人说,戏曲中的一个字有许多腔,一句话就能唱五分钟。其实这每一个行腔都有它的含义,所表达的都是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理变化。戏曲不是一种特别偏重于讲故事的艺术,它的情节内容相对简约,但表现形式却非常复杂,极其讲究形式美的规律。它的情节有时不一定推进速度很快,但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却细致而深刻,起伏丰富,对比鲜明,使情节的瞬间时空凝冻起来,却又让人觉得有戏可看。这种独到的情感表达方法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这也是为什么看戏像喝茶一样,需要“品”,才能身临其境,体会出其中的真谛来,否则就像隔岸观火似的,也就违背了看戏最初的意愿。另外,这种板式音乐的腔调,能更紧密地结合人物角色的语言,也能更充分地发挥日常说话中那些丰富、生动的自然表现力,从而加强了歌唱的戏剧性功能,也有助于表达情感。
而民族歌剧中声乐作品演唱在表达情感方面与戏曲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其表现内容有限,尤其是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一字一腔,通俗易懂。当然受戏曲的影响,演唱者在自身演唱技术达到标准以后,需要的是理解歌词内容,结合生活,发挥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规定情境之中,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此时歌唱技术并不是全部,而诠释出人物的情感精神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想象力也是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戏曲创作者通过对生活直接或间接的感受,想象出一种具有概括力的审美影像,并将这种审美影像用程式技术、技巧外化出来。
以歌剧《白毛女》为例。《白毛女》故事情节来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后又根据歌剧题材,改编创作了京剧、舞剧。歌剧情节结构吸取了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从开场在喜儿家里的场景到地主黄世仁再到黑虎堂再到深山中,歌剧按照故事情节和场景的变换分成了五幕。喜儿家里黑黄色的土墙、地主家摆放的华丽物件、深山中的破庙阴暗凄凉等等,都为歌剧营造了不同场景的氛围。
歌剧《白毛女》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戏曲当中讲究“三分唱,七分说”,可见说在其中的分量。在这部歌剧当中,不但注重歌唱,而且更加注重道白和表演,很多角色之间的对白,在声乐发声的基础上,运用了戏曲中说唱结合的特点。
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白毛女》的音乐素材,来源于我国的河北梆子剧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恨似高山愁似海》多角度表达了主人公喜儿内心丰富的情感,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喜儿内心的仇与恨。喜儿反复吟唱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表现劳苦人民对旧社会的恨比山高,比海深。在这段咏叹调中就大量运用了边说边唱、紧拉慢唱等戏曲演唱形式。从总体看,歌剧《白毛女》的前一部分,喜儿唱腔中歌谣体成分比较多,而后一部分,戏曲唱腔的成分就越来越突出了。
歌剧的表演也学习了中国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了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又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一个戏曲演员在没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况下,拼接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能使观众了解他真的在干什么,更微妙的是通过它的虚拟某种客观物象,来表现出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情绪,在有限的舞台上,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等场景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完成艺术创作。《白毛女》中喜儿要投江寻死那出戏,舞台上并没有激流的江水,演员通过步伐、身段表现出要寻死又不甘心的状态,最后怀揣着报仇的心,冲进了深山老林中,过着人鬼不分的日子。
《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音乐唱腔、表演、念白、场景等方面都很好地借鉴运用了戏曲当中的许多元素。不仅仅是《白毛女》这类民族歌剧,当代许多民族声乐作品也受戏曲元素的影响较多。另外,在歌者演唱过程中,也常常会采用各种戏曲的唱腔和唱念结合的演唱方式,使我们的民族声乐百花齐放,风采各异。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包括民族歌剧在内的各个艺术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我们当代艺术爱好者应当加入到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的行列中来。中国民族歌剧要走向世界,必须有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因此,在其丰富发展中,更应学习借鉴戏曲的音乐创作、演唱艺术、综合表演艺术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中国民族歌剧的理论、创作和表演体系,为民族歌剧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张 琴】
1672-2035(2011)01-0116-02
J0
B
2010-11-20
朱 雁(1965-),藏族,青海西宁人,宁波大学艺术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