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文学”发展演变的比较研究

2011-11-04 13:25杨新亮石田田
关键词:隋书艺文志总目

杨新亮,石田田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子部文学”发展演变的比较研究

杨新亮,石田田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子部文学”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一大门类,也是中国学术思想的集中反映。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这三本目录学著作中子部各类目的发展演变,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我国古代“子部文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学术思想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

目录;子部文学;子部;学术思想;演变

“子部文学”自形成之后,一直都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学术的经史子集四部之中成为独立的一部。“子部文学”就是“诸子学说”,即在周秦之际,涌现出许多卓越的思想家,创立种种精深的“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哲学思想,并且传授门徒,形成学派,对后世的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何为“诸子”?首先,“子”字原指男子,以后作为男子的美称,古代士大夫的嫡子以下,皆称为夫子。从孔子起,开始有私人讲学活动,孔子的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简称“子”。自此相沿成风,弟子纂述老师思想言行的书便以“子”称呼,这便是子书命名的由来。这一类的书渐多,古代的史学家、目录学家为了记录的方便,就概括称为“诸子”。[1〛“诸子”产生于先秦,先秦的《庄子·天下》篇最早论述“诸子”;后又有《荀子·非十二子》对“诸子之学”提出自己的批评;西汉时刘向整理天下群书,分为六类,著成《七略》,其中的《诸子略》,就是对“诸子学说”的整理记载;再后来就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述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则对阴阳、墨、儒、名、法、道德六家进行了批判;“诸子学说”最后成型于东汉班固撰著的《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此书主要反映了西汉及其以前的藏书情况。《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除著录时所存的著作之外,还附载了一些已经亡佚的书,并论述了学术的源流。而清朝乾隆皇帝时组织全国大批学者共同编纂巨型丛书《四库全书》,并为其编目而形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堪称我国古代图书目录的巅峰之作。这三本巨著对中国古代的“子部学说”都作了详细记载,从西汉过隋唐直至清朝的近两千年间,“子部文学”在分类状况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且在这种变化的背后也蕴含着中国文化历史在这近两千年间的演变历程。本文通过对这三本目录学著作子部图书目录的演变的比较研究,从目录学的角度反映我国古代“子部文学”的演变历程。

一、“子部文学”的基本概况

(一)《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图书分类,继承刘歆、刘向父子的《七略》,采用六分法图书分类法。“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2〛其中,《诸子略》全面展示了先秦至汉代的诸子百家学说著作,包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因小说一家被认为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故而又有九流之称。《汉书·艺文志》中也对诸子十家作了介绍:“诸子十家,其客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并各列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向灭亦相生也。”总之,《汉书·艺文志》不但开史家志经籍之先河,而且也是“考镜流别辨章学术之要书”,尤其是在“求周秦学术之渊源,古有典籍之纲纪”方面的深远影响。

(二)《隋书·经籍志》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而变革的年代,汉魏之后,到隋朝,中国的“子部文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伴随着社会的动荡,思想也随之活跃丰富起来,文学也慢慢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五言兴起,骈体文发展,文艺理论著作大量涌现,这些都对目录图书分类法提出了新挑战,在此情况下,四分法应运而生。《隋书·经籍志》就是应时代的要求,采用了四分法的图书分类法,即经、史、子、集,著录从汉到六朝时期有关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隋书·经籍志》是在《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上编纂的,并且又附载了《汉书·艺文志》没有记载的或已经亡佚的诸子书籍。《隋书·经籍志》有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相当于《汉书·艺文志》的诸子、兵书、术数、方技四略,故“《汉书》有《诸子》《兵书》《术数》《方技》之略,今合叙之为十四部,谓之子部”[3〛。

(三)《四库全书总目》

清朝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集大成的朝代,经过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和演变,各种文学形式和百家思想逐渐发展并稳定成型。据《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经籍考》记录:“乾隆三十七年,诏求天下遗书,四方大史悉心采录,后又于翰林院开四库全书馆,专理所征集之书,依经、史、子、集四部名目,综各书提要,成《四库全书》二百卷,又专辑著录各书,括其概要,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4〛。从目录学的角度看,“子部文学”的发展演变从侧面也展示了我国书籍日益丰富和学术日益繁荣的景象。《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书、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总共十四个子目,与《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相比,虽然有些变化,但其编纂思想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上囊括了当时全国子部诸家的著作。

二、“子部文学”中诸子各部的比较

有史以来,社会的发展演变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了迅猛发展,自然而然地促进了社会复杂化的加剧,各种新兴阶层,朝气蓬勃地登上了社会舞台;经济的变动,必然会带来政治的下移,政治的下移带来了文化的下移,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真正的社会性教育在民间开始萌芽。“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慎到、环渊、接子、田拼、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于世主,岂可胜道哉!”[4〛这是何等蓬勃的气象!我们不难想象,在如此肥沃的土壤中,“子部文学”必然会蓬勃发展。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以至《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文学”在类目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诸子各部在类目上的增损和调整情况作简要介绍和分析说明(见表1)。

(一)从无到有的类目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比《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和《隋书·经籍志·子部》增加的类目有艺术、谱录、类书、释家四种。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艺术类序》云:“古言六书,后明八法,于是字学、字品为二事。”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这里的“艺术类”多指书法艺术等方面。书法艺术是在汉字成熟后衍生出来的艺术,汉字大抵成熟于汉代,但是由于当时有关书法艺术的作品甚少,也就没有收藏的必要。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是书法快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越来越多高水平艺术作品问世,因此,目录学家们就新设了一个类目以著录之。到了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继续沿用“艺术类”这一名称,并且包含书画之属、琴谱之属、杂技之属、篆刻之属四个子目。“艺术类”的产生和丰富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艺术的辉煌历史。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序》云:“惟尤褒《遂初堂书目》,创立谱录一门。”谱录一类,是对专门事物的记录,多识博闻,为人们所利用。[5〛谱录的产生与金石学有直接的关系,简而言之,谱录就是对金石学著作的分门别类。《四库全书总目》中谱录的部分就是将金石学著作派分为三部分,“以集古刻,条列名目者,从《宋志》收入目录;其《博古图》之类,因器具而及款识者,别入谱录;石鼓文音释之类,从《隋志》别入小学”[6〛。

表1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比较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类书类序》云:“此书(类书)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录,注书者易于剽窃,辗转稗贬,实学颇荒。”简而言之,就是人们把各种书中的知识按类辑录,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编纂成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由于类书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所以《汉书·艺文志》中不存在这一类目,但是在《隋书·经籍志》中类书就顺应时代变化,置于子部杂家之下,经过多年积累,到《四库全书》编纂时,其数量已达65部7 045卷,数量巨大。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记录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记载自汉朝末期到中唐,“学者们一方面翻译佛典,一方面西行求法”[1〛。由于统治者大力实行“独尊儒术”,佛教长期不为中国正统学术所接受,所以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既没有这类的书,也没有对这个派别进行介绍。后来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道、佛三教的教义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佛教成为三教之一,在中国这片新的土地上蓬勃发展,成为影响中国思想的一股有力力量。到了清代,佛教即释家,收录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总之,佛教因其深刻的哲学思辨话语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学术思想,关于佛教的著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藏收录以传后世。

(二)逐渐减少至消失的类目

纵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发现在这三部著作中数量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的类目有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

阴阳家,《汉书·艺文志》著录其著作二十一种,而在《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中取消此类目。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阴阳家出自古代的“羲和之官”,以天文历象作为自己主要的职掌,观察天象,制定历法,并对于天道人事作种种的猜测。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阴阳家列于首位,称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正是强调了阴阳家在天文历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名家,《汉书·艺文志》著录著作七种,《隋书·经籍志》减少至四种,到《四库全书总目》已取消此类目。“名家”出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1〛。名家以其逻辑和形而上学的思维,运用诡辩的方法,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政治文化进行了纯粹的思考和概念的辨析。

墨家,《汉书·艺文志》著录著作六种,《隋书·经籍志》减少至三种,到《四库全书总目》已取消此类目。墨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因为夏禹在治水时表现出的“兼衣食、恶衣服、卑宫室”的刻苦精神,墨子十分称道,所以墨家都推崇这种精神。“兼爱”、“尚贤”、“尚同”、“非攻”是墨家学说的核心观念,并且推崇古代人的尊天思想,墨家是运用古代的宗教组织形式所建立的学派。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著录著作十二种,《隋书·经籍志》减少至二种,到《四库全书总目》已取消此类目。纵横家是适应战国时代的外交策略而产生的一个学派。“纵横之党……借力于国也。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7〛可见,纵横之学目的在于推行自己的意志,制服他人,对人性的弱点、多变的政局、制敌的谋略都有精深的设计和掌握。

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这四家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是十分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尤其是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号称“儒墨”。然而随着秦朝统一六国,号令天下,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也迎来了大一统,并且“黄老之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道家和儒家的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儒家,取得一尊地位。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其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站在儒家对立面的学派有极少的传人,逐渐衰微。在后世随着儒道两家特别是儒家垄断地位日益稳固,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也日渐衰微,这四家在《汉书·艺文志》尚有一席之地,《隋书·经籍志》收录的著作大幅度减少,直到《四库全书总目》取消了这四个类目,退出了时代的潮流。

(三)演变出的类目

《汉书·艺文志》除了《诸子略》之外,还有《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这四略在后代的目录学著作中都编入子部。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下分兵权谋、兵形式、兵阴阳、兵技巧四个子目,著录兵书53家790篇。兵家之学是关于中国古代探讨战争、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的原则与方法的学问。春秋战国和秦末楚汉的长期战乱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后世虽然天下趋向统一,但在和平的氛围下仍夹杂着战争,频繁的战乱也促进了兵家之学的兴盛,《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都把兵家独立于子部之下,兵书的著录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汉书·艺文志·术数略》,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小类,《汉书·艺文志》中认为此类都属于古时期明堂、羲和、史卜之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使得《术数略》中的各小类都与阴阳、占卜学说混合在一起,难于进一步界限,到《隋书·经籍志》时,文人把《术数略》中的六小类归结为“五行”、“天下”、“历数”三个类目收录在子部之下,《四库全书总目》则精简归纳成“天文算法”和“术数”两大类归在子部。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的“方技”,《汉书·艺文志》解释为“生生之具”,即指使人的生命得以存活,像《方技略》中的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人“生生”的方法和工具。随着我国古代医学发展和医药学地位的提高,有关医学和医药学的著作层出不穷,在《隋书·经籍志》中把《方技略》的各部归结为“医方”,归为子部,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被移至子部,合并其目为医家。

(四)没有移动演变只是数量发生变化的类目

对比三本目录学著作,儒家、法家、农家、杂家、小说家、道家这六家自始至终都存在,在历史的演变中并没有质的移动或演变,但是这并不意味这六家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化,都有各自的此消彼长。

儒家,《汉书·艺文志》记载出自于古时的“司徒之官”,本来的职责是帮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其学术以六经为基础,以仁义为主旨,以尧、舜和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孔子为学派的先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阐扬。如孔子所说“如有所誉,其有所试”[5〛。特别是在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脱颖而出。《汉书·艺文志》著录“儒家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在《隋书·经籍志》中,儒家所受书籍的范围较《汉书·艺文志》有所扩大。虽然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乱时期,儒家地位有所衰退,但仍无法撼动儒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儒家与之前的儒家思想最大区别是在其内部划开了一条界限,把宋以前的儒家和宋代党同伐异的程朱理学及明代的陆王心学区分开来。

法家,《汉书·艺文志》说“出于理官”,即理刑断狱之官,战国时形成独立的门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对中国统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时各诸侯国岌岌可危,有志之士纷纷主张变法,其思想成为了法家的源头。《汉书·艺文志》中收录法家的著作尚有七种一百七十四篇,到《隋书·经籍志》时,减少为六种,而《四库全书总目》只是鉴于其“于虞廷钦桖,亦属有稗”的缘故,收录在子部之下。

农家,《汉书·艺文志》认为是“农稗之官”,即在古代负责管理农业的官员,督促民众播种百谷,鼓励人们从事耕田种桑,以足衣食。由于中国古代的生产力低下,农家自古以来都是十分受重视的类目。孔子说“所重民食”,是古代国家的重要事务。《汉书·艺文志》收录农家九种,大体上是关于以农本思想治国方面的书籍。而在《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农家所收录的书籍就退出思想的领域,大多是关于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与农业生产直接有关的知识著作。

杂家,《汉书·艺文志》认为出于“议官”,即议事之官,兼儒、墨、名、法诸家的学说,掌握君王治国所需的各方面的知识,班固谓之“合儒墨兼名法”。《汉书·艺文志》收录杂家多达九十七种,到了《四库全书总目》,杂家已分出杂学之属、杂考之属、杂说之属、杂品之属、杂算之属五个子目,其收录书籍的数量和范围更是远远高于前者。

小说家,《汉书·艺文志》认为出于“稗官”。稗官把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编纂起来,就成为所谓的小说。孔子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8〛小说家收录的范围极为广泛,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随着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小说家的队伍也日益强大。《汉书·艺文志》收录小说家十五种,《隋书·经籍志》收录的小说家已增至二十五家,而《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已分出杂事之属、异闻之属、琐语之属三个子目,其数量十分惊人。

道家,《汉书·艺文志》认为出于“史官”,通过观察历代的成败存亡祸福,形成了“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背弱以自持”的思想。从战国末年开始道家兴起,汉初崇尚黄帝、老子的黄老之道,到南北朝时期建立了以“太上老君”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神学体系,特别是佛教的传入,更大大刺激了道家的发展。《汉书·艺文志》著录道家学说三十七种,《隋书·经籍志》增至七十八种,道家地位相对而言有所提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后世的学者改变了道家的教义,把它转变为“绝去礼学,兼弃仁义”,宣扬“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的思想。因此在《四库全书总目》编纂时,认为道家之学,是所谓的“外学”,即正统儒家之外的学术,所以把道家安排在子部的最后。

三、小结

著名学者章学诚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目录学的核心,目录学的演变即是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一个缩影。因此,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再到《四库全书总目》的目录的分类变化大体反映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子部文学”是传统国学的一大门类,其反映了中国学术思想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

[1]邱燮友,张学波,田博元,李建崑.国学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魏征.隋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3.

[4]卞孝萱,胡阿祥.国学四十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5]刘韶军.国学基础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夏于全.四库全书精华[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7]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M].上海:中华书局,2010.

[8]张燕婴(译注).论语[M].上海: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 张 琴】

Evolution of“Master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Study

YANG Xin-liang,SHI Tian-t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Master Literature”is a big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Sinology,and it is an integrated reflection on China's academic ideology.From the three major catalogue works of“Book of Han Dynasty:Records of Literature works”,“Book of Sui Dynasty:Records of Classics”and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Whole Catalogue”,the evolution of all categories under“Master Literature”reveals the academic ideology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route of evolution of“Master Literature”in ancient China,reflecting the course of self perfection in China's academic ideology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catalogue; “Master Literature”;Masters;academic ideology;evolution

1672-2035(2011)01-0036-04

K231.04

A

2010-12-09

杨新亮(1985-),男,山东淄博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石田田(1987-),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隋书艺文志总目
总目次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第36 卷总目次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裴矩《西域图记》研究拾零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杨坚的儒学阅读及其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
2009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