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姝丽
(黄淮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英语口语教学中充分发挥非认知因素作用的策略
邹姝丽
(黄淮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积极作用。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利用学生的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非认知因素;英语口语教学;影响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非认知因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提出的。非认知因素又称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对智能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非智力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2]。诸多研究证实,非认知因素在人类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分析非认知因素的作用,并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探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充分发挥学生非认知因素应采用的策略。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是由需要和诱因组成的,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的动机不仅支配行为指向近期的目标,而且能指向远期的目标。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理论认为: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人的高层次需求可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
奥苏贝尔认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3]。学习动机可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从好奇心派生出来的求知欲望,是一种要求理解掌握知识、阐明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学习中最稳定、最重要的动机,“知道”就是对学习者的奖励,不依赖于外界的刺激。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社会化的、向外扩张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较强的学生,对学习结果(成绩)的关注胜于学习过程,学习只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工具,如果失败就会构成对其自尊的威胁。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获得并维持权威(家长、教师等)的认可和赞许而把工作做好的需要。附属内驱力较强的学生喜欢迎合他人的需要,“因为要我学,所以我学习”。低年级的学生附属内驱力在所有动机中占较大比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比重增大[4]。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其兴趣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元动力,对学习具有定向、动力和支持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这个影响可能是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能是降低学习积极性。在人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一般来说,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肌肉放松,精神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从生理心理学角度看,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保持大脑活动的高效率;而不愉快的情绪可以引起心率加快、紊乱,使人垂头丧气,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整个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水平,对学习起阻碍作用[5]。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人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通常总是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先在头脑里确定行动目的,然后根据目的选择方法,组织行动,施加影响于客观现实。在这些过程中,人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以此调节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意志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6]。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在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一个人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内向型)和外倾型(外向型)两种。有研究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能力较强,而在阅读、写作和翻译方面的能力却相对较弱;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在阅读、写作和翻译方面的能力较强,而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能力却相对较弱[7]。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强烈的动机是口语学习与交流的内驱力。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把缺乏口语学习动机归结于极少得到鼓励且担心受到老师的批评[8]。可见,教师在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艺术地使用课堂语言,多给学生鼓励与信心。
尽可能多地采用互动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研究结果表明,交互言语教学是理想的教学方式之一[9]。互动教学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拘谨、焦虑心理,实现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向口语表达能力为中心转移。口语教学的互动应是全方位的,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师生互动有助于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生生互动有助于学习者之间互教互学,互相影响,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在多边多向互动中,教师要通过引导,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既要避免个别学生滔滔不绝,更要避免个别学生一言不发;教师要有效地监控或干预互动过程,避免个体语用失误转化为群体语用失误。此外,教师还要对互动情况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10]。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的培养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需要在学习中培养,需要外部因素的触发。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促使其兴趣的养成与保持;同时要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沙龙、英文影音欣赏等,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笔者所做的对比实验表明,在教师的要求和鼓励下,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宿舍聊天)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学生,一个学期后英语口语口试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学生,且更加大胆和自信。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并增强口语交流的信心。可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多为学生创设成功口语交流的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应多创设问题情景与对话交流场景,如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英语口语交流的兴趣与表现欲望。在组织学生交流互动时,教师应该做一个好观众,要为表现出色的学生喝彩,对表现不足的学生要适时、得法地给予鞭策和鼓励[11]。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而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学习者信心百倍,能够坚持到底,最终取得成功;有的则知难而退,信心渐失。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和恒心,使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12]。
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者不可奢望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保障。学生意志的强弱程度对学习成效有着重要影响,作为教师要清楚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意志不坚强、困难面前容易退缩的学生,教师应多采取鞭策、鼓励、表扬相结合的督促方式,即在他们松懈退缩时及时给予鞭策与鼓励,在他们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从而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相关研究表明,情感与英语学习也具有一定关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越高,其成绩就越差;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态度越积极,其成绩就越好。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尽量将英语学习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话题结合起来,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例如,课堂上采用图文并茂的电视、电影、幻灯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用英语讲故事,听英文歌,用英语描述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社会新闻,都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性格也是影响英语口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外向型性格的学生自信、大胆、活泼,他们善于交际,对外界事物比较感兴趣,口语交际的欲望与行动明显较内向型性格的学生积极。笔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发现,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开朗、活泼,在口语学习中不怕出错,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交流活动,相对得到的锻炼更多;内向型性格的学生相对比较沉闷,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被老师提问时常常焦虑不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提问。既要给活跃的外向型学生表现的机会,更要主动提供同等的机会给那些比较沉静的内向型学生,让他们逐渐地敢于交流、善于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问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时,应尽量给他们一个思索、缓冲的时间,要引导他们多开口,要多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目的是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逐渐地自信、活泼。为了避免一些性格内向或口语交流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教师在场而出现紧张心理,可让学生分组进行口语练习,但分组时要尽量将不同口语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均分到各个小组,以便让口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口语能力较弱的学生,让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带动和感染内向型性格的学生。
综上所述,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积极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一种内驱力,它对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人在智力因素方面的某些缺憾还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所以,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口语练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口语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也有重要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教师渊博的学识水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在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艺术等方面。一个博学多识的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幽默而严谨地传授知识,无疑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快乐。
[1]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EB/OL].(2004-01-20)[2011-03-18].http∶//www.edu.cn/20040120/ 3097997.shtml.
[2] 非认知因素[EB/OL].[2011-03-18].http∶//baike.baidu.com /view/3507737.htm#sub3507737.
[3] 刘巧芝,曹婧妤,车蕙.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9(5):127―128.
[4] 王美,岚志燕.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J].枣庄学院学报,2005(6):105―109.
[5] 贾蕾.情感与学习[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21(2):108―111.
[6] 意志[EB/OL].[2011-03-18].http∶//baike.baidu.com/view /17823.htm#sub 17823.
[7] 熊华.内向型,外向型性格与英语学习[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47―50 .
[8] 罗水贞.Interaction as the Key to Teaching Spoken English[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26.
[9] 王瑰玮.英语口语交流心理障碍及教学策略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13―116.
[10] 文格.论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口语教学设计[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8―162.
[11] 王丹丹.个体的非智力因素与英语教学[J].继续教育研究,2008(8):77―79.
H319.32
A
1006-5261(2011)05-0128-03
2011-04-25
邹姝丽(1983―),女,湖北荆门人,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张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