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黄淮学院 音乐表演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路径
王丹
(黄淮学院 音乐表演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普及性不够、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参与积极性受阻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普通高校对舞蹈教育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舞蹈教育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定位不准、舞蹈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等。改革普通高校舞蹈教育要强化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统一性、普及性及舞蹈师资的专业性和复合性。
舞蹈;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改革
舞蹈教育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舞蹈教育更是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的舞蹈教育,已经成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审视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制约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整体推进的因素仍然很多,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还远没有达到其有的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现状的分析,试图发现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改革意见,期望能够对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深入发展有所裨益。
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较其他艺术教育起步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8年国家制定的《1988至2000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则》强调指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普通高校这块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舞蹈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它在普通高校的发展举步维艰。
为深入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知状况,有研究人员走进大学校园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活动。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们对舞蹈感兴趣的占83%;他们获取舞蹈信息的渠道较为复杂,通过电视的占69.3%,通过朋友的占23.7%,通过网络的占5.6%,通过报纸的占1.4%;他们对舞蹈的最重要作用的认识很不同,认为在于提高审美能力的占16.7%,认为培养气质的占40.3%,认为训练形体的占16.7%,认为丰富业余生活的占26.3%;迫切希望提高舞蹈普及教育的占79.1%;对基本常识问题完全答错的占61.1%。
面对上述统计数据,我们不能不和调查者同样发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任重道远的感叹!高校大学生们对舞蹈基本常识知之不多,他们了解舞蹈信息的主渠道是电视节目和朋友们的互相熏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学校舞蹈教育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大学生们普遍对舞蹈艺术怀有兴趣,并希望获得舞蹈方面的教育。
各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在形式上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把舞蹈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列入社科部;有些学校则设立单独的艺术中心,开设公共艺术课,建立大学生舞蹈团,并把舞蹈团归属于学校团委管理;还有些学校则习惯性地把舞蹈教育列入体育系或者音乐系,在大学生中开设舞蹈选修课。尽管各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各异,但有一点可谓殊途同归,就是都看重舞蹈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注重发挥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以及增强学生自信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现状的考察可以发现,当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舞蹈教育普及性不够。目前普通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最基本形式是开设公共艺术类的舞蹈选修课、舞蹈鉴赏课和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而进行的舞蹈排练课。但是一方面受年龄和身体条件的限制,普通大学生没有一定的舞蹈基础,舞蹈教育起点低,形体高矮胖瘦不一,跳舞时全身僵硬,身体不舒展、不利索,整体动作不协调,还有的学生节奏感不强,这些原因造成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观赏舞蹈节目,而不可能都参与其中,舞蹈节目的大众参与性受到极大限制。因此,舞蹈教育的受众人群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二是舞蹈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缺乏。由于受教个体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加上教学大纲对舞蹈教育培养目标的设定不是十分清晰,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教学目标很不明确。另外,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普遍没有针对性的教材,许多高校在教学中把用于培养专业性舞蹈人才的舞蹈教学方案照搬进来,不适应学生的基本情况,导致舞蹈教育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标。
三是舞蹈教育教学投入明显不足。大学的舞蹈排练厅建设步伐缓慢,这首先表现为标准的舞蹈排练厅为数不多,很难满足大规模开展舞蹈教育的需要;其次表现为现有的舞蹈排练厅档次太低,高标准专用地板很难见到,多媒体教学设备尚付阙如,能够配备一般投影仪的已属难能可贵。教学投入上的不足,客观上限制了高校舞蹈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是舞蹈教育教学方式陈旧、单一。教师观念陈旧,注重技术训练,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教学教法单一,表现为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启发式教学较少,学生舞台实践以及参与基层排练的机会等十分有限。
五是学生参与积极性受阻。当前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舞蹈基础非常薄弱,他们在学分制压力之下,虽视舞蹈为阳春白雪,却望而生畏,因担心不能课程通过考察,轻易不敢问津,参与舞蹈教育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影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
一是普通高校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普通高校一般更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对学生的艺术教育认识不够,因而有意无意地轻视舞蹈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舞蹈教育在许多高校被排挤到一个十分狭小的空间,舞蹈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装点门面和对外宣传,可以说这与扎扎实实地开展舞蹈教育相去甚远。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目标下,普通高校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大规模的舞蹈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其水平亟待提高。普通高校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本就不多,从事舞蹈教育的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职的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舞蹈教师。在有限的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中,真正从专业舞蹈院校毕业的舞蹈老师少之又少,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多数出身于音乐专业或其他专业,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舞蹈科班训练;有的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欠缺,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得到舞蹈教师资格认证。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和自身基础先天不足的限制,普通高校的现有舞蹈教学表现出教学方法传统化、单一化的弊端,而且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在这一背景下,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显然不可能开展,这又反过来限制了高校舞蹈教育的提升和发展。
三是舞蹈教育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没有得到清晰定位。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其中包括任选课与限选课。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音乐课程;第二类是舞蹈形体训练和舞蹈排练课;第三类是为学生提供艺术课程必备基础知识而开设的欣赏类课程,有的学校开设的就是舞蹈作品赏析。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各高校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这导致舞蹈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很不明确。
四是舞蹈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应当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特别是将舞蹈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结合并转化为综合的感受力方面,即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他学科如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上。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刘教授讲的实际上就是要求舞蹈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但是在当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这个结合对于绝大多数高校舞蹈教育者而言,显然力不能及。在此情况下,高校舞蹈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明显脱节,更谈不上有机结合。
在舞蹈教育的认识上,人们存在一个基本判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舞蹈教育属于知识性教育、营养性教育,是为了提高大众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舞蹈欣赏水平。基于这一判断,舞蹈教育显然并不属于基本技能教育。但是我国当前的普通高校显然没有在这一定位下开展舞蹈教育,而是在理论上有意无意地将舞蹈教育纳入专业技能教育的行列,从而出现了培养目标过高与学生舞蹈基础普遍较差的尖锐矛盾。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现状,为积极发挥舞蹈教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应对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要强化舞蹈教育的统一性,减少普通高校教学上的各自为政和避免学生的无所适从。将舞蹈课程列为主干课程的想法因为与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不相契合而显得不现实,但是退而求其次,即将舞蹈作为普通高校的选修课,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教学大纲并统编教材,以增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统一性,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基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普通高校要将舞蹈教育在内容体系上锻造成为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基本思路是根据大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欣赏,提高评价、鉴赏舞蹈艺术作品的能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舞蹈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这样在避免学生无从选择的同时,也为他们选学其他种类的舞蹈知识扩展了空间。在此前提下,按照循序渐进的要求,逐步增加辅助性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适时开设一些如同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要强化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普及性,扩大高校舞蹈教育的覆盖面。在积极推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拓展舞蹈教育的阵地,还应择机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发起成立舞蹈交流协会、筹办舞蹈沙龙、举行校园舞蹈大赛等。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应具备一定的区分度,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不同的活动。活动中应当以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为主要目标,并积极引导学生在创作与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这些舞蹈教育形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舞蹈理论在舞蹈艺术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予以深化,同时还将有效扩展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覆盖面。
三要强化普通高校舞蹈师资的专业性和复合性,努力提升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层次与水平。全面加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师资的队伍建设,既要注重专业化,还要加强复合性。各普通高校在大力引进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内部挖潜,加大对已有师资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其开展舞蹈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因为只有培养出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舞蹈教师,才能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所以普通高校应当引导广大舞蹈教育者在强化舞蹈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稳步扩大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社科知识的涉猎,努力完善舞蹈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
目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改革,关键在于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舞蹈教育必须逐步实现从技能教育为主向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转变。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向,将会影响到舞蹈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从而把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进而实现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 黄琳.舞动我们的躯体——在大学中建立舞蹈沙龙之我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2).
[2] 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 刘青弋.对应新世纪: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学科定位与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4] 朱敬修.中外音乐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G642.0
A
1006-5261(2011)05-0138-03
2011-06-12
王丹(1981―),女,河南驻马店人,助教.
〔责任编辑 叶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