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如平
(临海市委宣传部,浙江 临海 317000)
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台州府城墙的特色与价值研究
卢如平
(临海市委宣传部,浙江 临海 317000)
台州府城墙兼具军事防御和防洪双重功能。早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为增加牢固程度,将城墙两侧全面用砖石包砌。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创建了空心敌台。担任蓟镇总兵时,以北调的戚家军为骨干,参考台州府城墙的形制和结构,大规模修建长城城墙敌台。因而台州府城墙被誉为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台州府城墙;空心敌台;砖石包砌;戚继光;长城;“师范”和“蓝本”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更以其雄伟的身影、坚强不屈的性格,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和伟大力量的象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长城筑防体系”条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诸候国和封建王朝相继构筑、修缮过长城,至今保存仍较完好的长城,是明代修建的。”“敌台是城墙上的主要设施,有实心敌台和空心敌台两种……空心敌台是明代中期蓟镇总兵戚继光戍守长城时创建的,”[1]关于空心敌台,施元龙先生主编的《中国筑城史》和景爱先生所著的《长城》亦均认定是戚继光在主持蓟镇军防时首创。[2]而罗哲文先生的《长城》一书则表述为“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名将戚继光所建”。[3]事实上戚继光早在台州抗倭时便创建了空心敌台,到北方修建长城时大筑空心敌台,正是推广他在台州取得的成功经验。
许多参观游览台州府城墙的同志经常会提一个问题:“你们的城墙为什么与北京长城非常相似?”这里有一个渊源关系,是历史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及其长期的亲密战友谭纶,使台州府城墙与北京一带的明长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骑兵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廷、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两大祸患。倭寇早在元末就开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到了明嘉靖年间,达到了最为猖獗的时期。倭寇到处烧杀劫掠,给东南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台州则是重灾区。而大明王朝,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海防废弛,部队缺乏战斗力,面对凶狠的倭寇,十战九败,于是倭患愈加严重。
在倭患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戚继光与谭纶分别从山东和南京同时调任浙江。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任浙江都司佥书,三十五年七月任宁绍台参将,三十九年二月转任台金严参将,四十一年十二月升为分守台、温、福、兴、福宁等处副总兵,四十二年十月升任福建总兵,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温两府,防守台州,抗击倭寇七年余。谭纶于嘉靖三十四年八月任台州知府,三十七年闰七月升浙江海道副使,治兵宁波,四十年三月,丁忧回江西宜黄县。
在台州,戚继光与谭纶成为亲密的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在台州,谭纶完成了文官向军事家的过渡,修城浚壕,练兵训卒,抗击倭寇,保卫六县。在台州,戚继光真正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军事历程,他修城墙,造战船,整顿卫所,招募勇士;就地取材发明狼筅,充分发挥火器威力,创“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撰写《纪效新书》,以此为教材,亲自训练了一支守纪律、听指挥、勇敢善战的精锐之师——戚家军。台州的杨文(临海大汾人)、张元勋(太平新河人)、李超(太平松门人)随戚继光南征北战都累功至总兵。
戚继光军事思想最突出的一条是攻守结合,既强调练兵,建立威武之师,又重视防御工程的建设。戚继光和谭纶防守台州时,都把加固城防作为重点,以提高防御能力。
戚继光在台州城防建筑史上还有个突破性的创造——空心敌台。桃渚,于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设千户所并建城,因处于从海上进入台州的咽喉之地,“为卫城府治之藩翰”,故亦是倭寇侵扰的重点。正统四年(1439)五月,数千倭寇分乘40多艘战船突袭临海桃渚,攻破城池,大肆抢杀。一时之间,“官庾民舍,焚劫一空,驱掠少壮,发掘冢墓,束婴竿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捕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荒淫秽恶,至有不可言者。”桃渚城内外,“积骸如陵,流血成川,城野萧条,过者陨涕”[4]。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数千倭寇登陆台州,一股倭寇围攻桃渚城达七昼夜。戚继光在消灭入侵宁海溪的倭寇后,与时任浙江海道副使谭纶率兵冒着暴雨急行军300余里,解桃渚之围。四至五月,连捷于连盘、肯埠、章安、海门、金清、桃渚、昌埠、梅澳、南湾等处,彻底歼灭入侵之倭。五月,在再次解桃渚之围后,进驻桃渚城,看到城池破败,立即动员军民大规模修复城墙。他以军事家的眼光发现东北角和西北角“为薮泽,蔽塞不通”,成了死角。于是用官府空基易价作为费用,在两角创造性地各修筑了一座空心敌台,使桃渚“城上有台,台上有楼,高下深广,相地宜以曲全,悬城外,纤悉莫隐”[5]59。空心敌台的修建,大大增强了桃渚城的防御能力。嘉靖四十年(1561),又在台州府城策划修筑了13座空心敌台,为其晚年大规模建造北方长城空心敌台开启了先河。戚继光创建空心敌台,是其军事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对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学的巨大发展,是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
关于在台州府城修建空心敌台的数量问题,《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之二载:嘉靖四十年夏四月,“时台城久雨多倾圯,又因议建敌台,拆毁二十余处未修”[6]59,从文字理解,当年计划应是建 20 多座空心敌台,但本地的古建专家黄大树先生陪同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先生实地考察认定实建是13座,[7]故相关书籍资料均采用13座这个观点。关于组织建造者,杨秀敏先生编著的《筑城史话》认为是戚继光与谭纶共同所为,[8]而胡长春先生编著的《谭纶评传》说系谭纶所为,[9]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谭纶在嘉靖三十七年闰七月已调离台州,四十年三月则因丁父忧回原籍江西宜黄县,嘉靖四十年年初的台州知府为王可大,故谭纶不可能参与台州府城墙空心敌台工程。
通过戚继光、谭纶、胡宗宪、俞大猷、卢镗、汤克宽、刘显等文臣武将的共同努力,经过大小数百战,至隆庆元年(1567)四月,彻底消灭了长期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勾结倭寇的各部海盗。至此,日本各岛的来犯者,才承认在中国冒险没有便宜可占,因而逐渐放弃了继续骚扰的念头,东南沿海几百年的倭患得以平息。
东南沿海倭患渐次平息以后,长期以来高悬在明廷头上的“南倭北虏”两把利剑,好不容易摘除了一把,朝廷便把主要精力放到整饬北方边务,消除蒙古部落的袭扰上。朝廷商议对策,工科给事中吴时来(台州仙居人)提议调两广总督谭纶、福建总兵戚继光、广西总兵俞大猷到北方“专督练边兵”。福建巡抚涂泽民则恳求:“戚继光才猷超迈,忠勇性成,功勋茂著,八闽爱戴,如出一口……盖一日有闽即不可无此官,乞将戚某专心料理闽事。”兵部意见:“戚某与谭纶向在福建,文武相资,练兵御寇,立有成效,应取回京,共修戎政。”明穆宗朱载决定:“速召戚某同谭纶回京,训练兵马,以备缓急之用。”[6]197
戚继光于隆庆二年 (1568)二月任神机营副将;五月,总理蓟、昌、保练兵事务,节制三镇与总督同;三年正月,破例以总理兼任蓟镇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谭纶则于隆庆二年(1568)三月任蓟辽总督;四年十月为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六年七月为兵部尚书,入掌兵部。
明代的蓟镇,作为京师的门户,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是明朝北部边防的重中之重,辖区内的两个最重要关隘——居庸关和山海关是通往塞外和辽东的要隘。[10]34由于蓟镇兵士分散,军士缺乏训练,加之缺乏防御纵深,在蒙古鞑靼、兀良哈、土蛮等部落的多重威胁之下,往往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致使蒙古铁骑屡屡突破蓟镇防区的长城,深入京师腹地袭扰劫掠。在戚继光之前的17年间,调换大将 10 人,并均因罪去职。[10]598
戚继光兼任蓟镇总兵后,在长期的亲密战友谭纶的极力举荐和倾力支持下,在内阁大学士张居正(隆庆六年六月出任首辅)的高度赏识和极度信任下,开始了军事生涯的又一次辉煌。
戚继光认为:“夫摆边之说,须驻重兵以挡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11]37而当时的长城守卫部队疲弱不堪,戚继光多次提议调部分戚家军北上,作为练兵的骨干和示范,把蓟镇部队练成精锐之师。在《戚少保奏议》一书中收录有 《请兵破虏疏》、《辨请兵》、《定庙谟以图安让疏》、《练兵条议疏》、《增募南兵》、《题奏取用被劾战裨辩诬疏》等6个相关奏议,戚继光认为“浙兵俯攻仰斗,无有不胜”。[11]53要求:“先调原练乌、台兵一万,授以战阵几宜,期已半年入彀。”[11]38“募浙江旧兵一万余,以充教练可也。”[11]91“南兵除请募三千鸟铳手外,再募取臣旧练经历战阵者七千,共合一万,专属于臣,居中团练。”[11]42“更募绍、宁、金、台兵”,“增募南兵”。[11]234并希望将能征善战的胡守仁、王如龙、李超、金科、朱钰、吴惟忠、陈子銮等部分旧部将调到蓟镇。[11]44在谭纶的努力下,杭嘉湖参将胡守仁、署事参将李超等率3000名戚家军于隆庆三年二月到达密云郊外待命。优良的军纪,震撼了长城守兵。是年,增至一万,六年南兵再增一万[6]327。戚继光对各种冷热兵器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改造,以最新式、最精良的武器装备自己的部队;与谭纶一起设计、制造了偏箱战车,上架火炮,堪称现代战车之雏形;建立车步骑营,创造三兵种联合作战的新战术——马背上的鸳鸯阵;撰兵书《练兵实纪》,以北调的戚家军为骨干队伍,大规模训练将士;修建边墙敌台,大大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调整防区,部署严密防守。这富有创造性而又成功的防御措施,使蓟镇有了从未有过的精兵强将,蓟镇的防御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规模修建长城城墙敌台。自洪武初年,元廷遁北之始,明廷即开始修复长城,主要是在秦汉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和隋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筑,并增筑烟墩、烽堠、戍堡、关隘等。但筑城的方式多数还是采取传统的夯土而筑,局部地区将土墙改为石墙,即砌石为墙。戚继光深感这样的长城在防御功能上的不足:边墙修得低薄,缺乏凭险据守的堡垒,并且多以泥土夯实而成,日子一久,倒塌倾圮严重,甚至“岁修岁圮”,根本无法阻挡鞑靼部落的袭扰。“每年修守,每年贼入,大虏不犯则已,犯则如蹈无人之境,何也?”戚继光深深地感到:“人亦以险固,设险为虚,人何由守?”提出按高质量的要求全面修复城墙,“金汤势成,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在是矣”。[11]192在《戚少保奏议》一书中收录有关修建城墙敌台的奏议有 《请建空心台疏》、《议筑台规则》、《蓟镇急务》、《呈修各路边墙》、《议修补》、《更修台墙》等24个之多。他将在台州抗倭时修筑城防的成功经验推广运用到北方长城的加固改建上。一是修建空心敌台,将在台州抗倭时的发明——空心敌台在长城依山就势大量修建,亲自拟定筑台规则,在台州所筑敌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至万历九年(1581),蓟昌二镇先后三期共建 1448 座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12]119隆庆五年八月,时任蓟辽总督刘应节将空心敌台总结为有利于屯兵、储藏粮食弹药、居高居险等攻守之十利,其功皆属戚继光。[6]313二是加固长城,先是将城墙增高加厚,但仍感不足,万历四年(1576)起参考台州城在城墙两侧用砖石包砌增加牢固的经验(台州府城墙因兼具军事防御和城市防洪双重功能,早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将夯土墙两侧全面用砖石包砌),大规模用砖石包砌长城,即用经过修整的石条为基,墙体内外用青砖包砌,一直到顶,白灰勾缝,内实三合土,保障墙体坚固耐久。[6]389三是完善长城的附属设施,增建垛墙、悬眼等设施。四是墙外削偏坡、挑壕堑、挖品坑,减弱敌人的攻击能力。五是墙内建附台军营(老营)。这就构成了一个城墙高峙、敌台林立、烽堠相望、完整而坚固的防御工事体系。在张居正、谭纶等推动下,宣府、大同、太原三镇参照戚继光的范例亦全面修建辖区长城敌台,但只有部分城墙砖包城,因而保存得远不如戚继光所主持修建的山海关至居庸关段长城完好。[13]
戚继光在《蓟镇急务》中认为:“夫守固以筑台为策,而战必以练兵为先。”[6]106将蓟镇守军从原先的多项事务调整为练兵和筑城建台这两项主要工作上来。同时将北调的以义乌、台州籍士兵为主体的1万(后南兵增至2万)戚家军为骨干和示范,带领蓟镇守军练兵筑城,因而非常能领会戚继光的意图,其结果是所修的长城与戚继光、谭纶在台州抗倭时所修缮的台州府城在规格、形制、结构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所筑的空心敌台则是直接推广戚继光在台州取得的成功经验。正如罗哲文先生所说的:“现存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天津黄崖关,河北金山岭,山海关角山、老龙头等处的长城、敌台、敌楼、关城的雄姿之所以与临海古城墙如此地相似,是因为它们都源于临海古城墙。”“可以说,临海古城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14]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 5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32.
[2]中国筑城史[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158.
[3]罗哲文.长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3.
[4]明·佚名.嘉靖东南平倭通录·国朝典汇[M].上海:上海书店,1982:59.
[5]明·何宠.桃渚新建敌台碑记[Z].嘉靖四十年.
[6]明·戚祚国汇纂.戚少保年谱耆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3:59.
[7]采访黄大树先生//周向潮,徐三见.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
[8]杨秀敏.筑城史话[M].天津:百化文艺出版社,2010:141.
[9]胡长春.谭纶评传[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67.
[10]清·张廷玉等,明史·戚继光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明·戚继光撰.戚少保奏议[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范中义.戚继光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
[13]林斡.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274.
[14]罗哲文.江南八达岭 巍巍临海城[J].风景名胜,2009:11.
A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City Wall of Taizhou
Lu Ruping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Linhai,Linhai,Zhejiang 317000)
The city wall of Taizhou had two functions as military defense and flood prevention.In the year of 1046,the wall was reinforced with brick masonry at both sides,and Qi Jiguang built hollow battle fort when he fight Japanese in Taizhou. Then Qi Jiguang’s army build wall and battle forts referred to Taizhou’s wall structure at large scale in Ji County. Therefore, the city wall of Taizhou was called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city wall of Taizhou;hollow battle fort;brick masonry;Qi Jiguang;great wall;sampler and original version
E291
A
1672-3708(2011)04-0010-04
2011-07-30
卢如平(1963- ),男,浙江台州人,研究生学历,临海市委宣传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