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莹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金钱如肥料,撒播方有用
——追忆陈嘉庚倾资兴学之义举
吴 莹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陈嘉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华侨和教育家。他亲历近现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华人海外所受欺侮之痛,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爱乡思想,将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毕生热心教育、倾资兴学,用实际行动践履了其“教育强国”的崇高理想。
陈嘉庚;倾资兴学;义举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诞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区),1961年8月12日逝世。他的一生正值国际国内风云变幻之际。耳闻目睹近现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亲历华人海外所受欺侮之痛,陈嘉庚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爱乡思想,将自己的前途与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陈嘉庚先生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广泛而深刻的,尤以其毕生热心教育、倾资办学为世人所称道。毛泽东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的故乡集美位于闽南大陆的尽头,是一个地偏土瘠、文化落后的渔村,村民多以捕鱼和海涂为生。在半殖民地化过程中,村民灾难深重,无法营生,只好出洋打工谋生。陈嘉庚的家庭是当时华侨家庭的缩影。他的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有两个出洋定居,大伯父和二伯父也出过洋,他的父亲也远渡新加坡经商。
陈嘉庚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清末民初国难深重的岁月里度过的。他9岁才进入集美社南轩私塾读书。由于私塾老师只重诵读,从不解说,而村民们又希望孩子参加劳动以贴家用,学堂经常放假,一年的功课要拖好几年才学完,所以学生虽然入学却识字不多。后来,伯父陈缨节回归乡里,开办了一所家塾,陈嘉庚转入家塾上学。秀才陈令闻教导有方,嘉庚聪颖勤勉,课业进步较大。同时这也使他对旧式教育的缺陷有了初步认识。
业余时间,陈嘉庚积极阅读诸如《三国演义》等通俗史书以及与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等相关的书籍,掌握了不少知识,培养了广泛的兴趣。平时他喜欢依偎在大人身边,听他们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爱国故事。当时,南洋华侨同国内联系密切,经常侨汇修桥、赈灾、办学等,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惠及乡邻,在乡间传为美谈。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在陈嘉庚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1890年夏,塾师去世,陈嘉庚辍学。同年秋,他前往新加坡帮父亲打理生意。3年后,陈嘉庚奉命返乡完婚。当时,政府腐败,教育颓废,不可言状。村里“十余岁儿童成群游戏,多有裸体者,几将回复上古野蛮状态,触目心惊”[1]5,令陈嘉庚十分不安,他认为“近则败坏风俗,远则贻误民族前途”,遂萌生兴学的念头。
1894年冬,陈嘉庚出资2000元,在家乡集美创办“惕斋学塾”,这是他捐资兴学的开端。学塾建在一座典型的闽南民居内。塾馆门前,挂着嘉庚拟就的两幅对联,一曰:“春发其华秋结其实,行先乎孝艺裕乎文”,另一曰:“惕厉其功谦冲其度,斋庄有敬宽裕有容。”[2]“惕斋”之名即源于此。当时国运衰微,列强觊觎,期以“惕斋”为名,警醒国人。学塾的创办为集美失学儿童提供了读书学习的场所。
当年家乡儿童失学的情景时时激励着陈嘉庚,“如力之能及,当以竭力兴学,以尽国民天职”[3]27。从此,陈嘉庚把投身教育作为终身旨趣,“自二十岁时,对乡党祠堂私塾及社会义务诸事,颇具热心,出乎生性之自然,决非被动勉强者”[1]1。纵使陈嘉庚之后的人生跌宕,但他热心教育百折不挠,倾资兴学矢志不渝。
民国元年,事业有成的陈嘉庚怀抱着报效桑梓的赤诚之心回到了阔别10年的故乡。他认为,兴办实业和兴办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兴亡的两件大事。对于二者的关系,陈嘉庚认为:“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4]160,所以报国的关键在于提倡教育。
这次回家乡考察,目之所及,和20年前回来时的状况无异,集美更是“文化废坠,野俗日甚”,嘉庚不禁感慨家乡教育的不振:“学制改革已十余年,以前之旧学先生日减,乡村私塾大半停歇,新学校则腐败如此,吾闽教育前程奚堪设想”[1]5。于是,陈嘉庚决心挑起兴家乡教育的重任,创办新学。
民国初年的集美有两千多人,分六七房,划地而居,互有怨隙。当时各房设一间私塾,费用重,师资差。陈嘉庚凭借个人威望,以独自承担新办学校全部经费为前提,说服集美村民停办各房私塾,合力创办新式完全小学。
1913年1月27日,集美小学校开学,聘请校长1名,教员5名,适龄儿童135名都进了小学。由于当时的校舍是暂借而用,没有校舍终非长计,陈嘉庚经过勘察规划,出资两千元在前村外西边买下一口十亩大的鱼池,作为集美小学的校产。他指挥工人开沟填池造地,在上面建构木屋作为校舍。到1913年夏,包括7个班级的教室拔地而起,集美小学全迁新址。
由于深受新式办学理念的影响,陈嘉庚非常重视女子教育,1917年2月,开办集美女子小学,作为女小。之前办的小学作为集美学校附属的男小。为了鼓励乡里女孩接受教育,学校规定上学的女生不仅学费全免,每月还发给三块大洋的津贴,学校第一批招到了 60位女生。校长由之前的集美小学校长洪应祥兼任,另又聘了4位女教员,教学秩序井然。
1912年2月21日,陈嘉庚在集美捐资兴办幼稚园,招收幼儿102名。1920年,该园并入集美学校,改称为集美学校附属幼稚园。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陈嘉庚准备更大规模地在家乡办学,以此作为培养人才和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优良的师资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由于地方教育废坠,早在集美小学创办之时,学校就面临严重的师资短缺。鉴于家乡师范教育的落后,陈嘉庚认为“待力能办到,当先办师范学校,收闽南贫寒子弟才志相当者,以挽本省教育之颓风”[1]5,希望在力所能及时创办师范学校,以补师资缺乏之困。
1917年秋,陈嘉庚委派弟弟陈敬贤回国筹办集美师范和集美中学。1918年3月集美学校师范、中学两部开学,招收学生196名。为了保障教育质量,陈嘉庚严格规范师范招生制度:一是招收立志从事教育的贫寒子弟;二是所招学生毕业后仍回原地工作。考虑到学生贫困,学校规定:中学生只交膳费,学宿免费;师范生学宿费和膳费均免;师范生和中学生的被席蚊帐皆由学校提供;学校还免费发给每位学生两套春冬季穿的制服。如此慷慨优越的就学供养举措,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为不少贫寒子弟创造了就学机会。此后,陈嘉庚陆续创办了师范讲习所、普通师范、女子师范、幼稚师范、实验乡村师范等多个层次不同的师范学校。
关于校长人选,陈嘉庚毫不马虎。他既重才识又重人品,高薪厚聘。叶渊担任集美学校校长时,聘约规定“薪水首年每月180银元,学校行政用人之权,概由先生独裁,弟唯办理财务及管理建筑事宜”[5]2。集美学校从此进入平稳发展期。
为了保障集美学校经费的可靠来源,陈嘉庚作出两项重大举措:一是聘请律师办理财产移交手续,将在南洋的不动产捐作集美学校永久基金;二是在新加坡恒美长宴请同业时宣布:“此后本人生意及产业逐年所得之利,除花红外,或留一部分添入资本,其所剩之额,虽至数百万,亦决尽数寄回祖国,以充教育费用,是乃余之大愿也。”[6]107
1919年5月,怀着“诚以救国既乏术,亦只有兴学之一方”[7]的信念,陈嘉庚第五次回到故乡集美,准备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开办实业学校,为祖国教育事业再做贡献。
鉴于航运的重要和我国航运业的落后现状,陈嘉庚发出“力挽海权,培育专才”的呐喊,“余以本省海岸线长,海利航业关系非鲜,故拟办水产及航海学校”[1]10。遂于1920年在集美学校创办水产科,1925年增设航海科后,改称水产航海部。
在新加坡经商期间,陈嘉庚发现华商多为外商操纵,考其原因,“地非不大也,物非不博也,人非不敏也,资本非不雄厚也。所独缺乏者,商人不知原理与常识”[1]4。为此,1920年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创办商科,培养商业专门人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陈嘉庚在回国考察中发现,“因科学落后,水利未兴,改良无法,故收获不丰,民生困苦,农业实占一大部分,尚乏农林学校”[1]11,所以“对于农科尤为注意”[1]11,遂于1923年筹办集美学校农业部。1929年,集美学校的“部”统统改称为学校。
陈嘉庚认为实业教育重在致用。他对水产航海学校的学生说:“在海上做事情,不但要有学识,并要有丰富的经验。要有经验,必须到船上实习。”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陈嘉庚为水产科从国外购买多艘实习渔轮,为农业部拨款十余万元开辟农事实验场、畜牧场等实验基地。
此外,陈嘉庚还亲自主持建设了图书馆、科学馆、医院以及立德、立言、博文、即温、明良等楼,还建设了操场、俱乐部等。经过不懈努力,集美学校规模已具。
集美学校自1921年2月起,定“福建私立集美学校”为总校名,是当时全国最完备的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实业学校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其后,各校继续发展,中学、小学、幼儿园一直延续至今,师范学校、商科学校、水产学校均升为高等专科学校,丰富了学村的办学层次,为日后组建集美大学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战火连绵。1923年夏,闽军和粤军在闽南开战,集美学校中学部一名学生中枪而亡。为了保障学校不受战争影响,根据陈嘉庚的指示,集美学校校长叶渊和军阀积极交涉,倡议把集美划为“永久和平学村”。“学村”的提法首次出现。在陈嘉庚等社会名流的压力下,粤军首领陈炯明同意订立学村公约。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亦于1923年10月20日批准在案。“集美学村”自此得名。
尽管以“和平”命名,但集美学村后来未能逃脱日本侵略军的魔爪。1938年5月厦门沦陷,陈嘉庚花费巨资和心血打造的集美校舍惨遭毁坏,师生被迫迁往安溪县文庙。传承嘉庚精神,集美师生因陋就简,众志成城,把当时的大田村改造成战时的学校,被称为战时的“集美学村”。
20世纪30年代,陈嘉庚在经济上遇到了极大困难,但捐资兴学复校的热忱丝毫未减。1939年他着手筹措集美学校复兴基金,集美师生备受鼓舞。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嘉庚从新加坡汇回一笔855万元的经费。抗战八年,集美学校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在师资设备和教育质量上均有较大发展。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夏余回梓,念邻省如公私大学林立,医学校亦不少,闽省千余万人,公私立大学未有一所,不但专门人才短少,而中等教师亦无处可造就。乃决意倡办厦门大学”[1]11。由于没有高校,福建面临高级专门人才短缺,中学师资匮乏的难题。陈嘉庚由此立下创办大学的宏愿。1919年6月,嘉庚回到集美,开始筹办厦门大学事宜。1921年厦门大学正式成立招生。厦门大学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独资创办的高等学府。
当时的中国专制积弊未除,共和建设未备,国民教育未遍,地方实业未兴。陈嘉庚认为若要使这四个方面完备,必须尽快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知识人才。陈嘉庚在创办厦门大学的校旨中概括指出:“本大学之企图,一方面研究学术,以求科学之发展;一方面阐扬文化,以促进社会之改进,使我国得与世界各强国居同等之地位。”[8]可见,陈嘉庚先生兴办教育是为振兴中华。
1919年7月13日,他在厦大发起人会议上谈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指出:中国大学多为外国人所办,以神学、文学、医学为主,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农工商等专业,则鲜有所闻,为此创办学科完备、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中国大学势在必行。在会上,他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年付款,达300万元。
厦门大学的校址是远见卓识的陈嘉庚精心选择的。“教育事业原无止境,以吾闽及南洋华侨人民之众,将来发展无量,百年树人基业伟大,更不待言,故校界之划定须费远虑”[1]16。通过多次实地勘察,校址最终选在厦门演武场一带,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毗接一大片公共山地,发展前景堪好。
秉持“勤俭办学”的理念,陈嘉庚开始着手兴建厦大校舍。1921年4月,厦大邓萃英校长原委托的茂旦洋行索要建筑承包费1000万元以上,嘉庚认为过于浪费,遂自己购料雇工,并亲自设计。由陈嘉庚亲自主持的厦大建筑群,注重闽南式大屋顶与西方外廊建筑式样的巧妙结合,中国传统风格与西洋风格有机交融,别具特色,被誉为“嘉庚风格”。它具有极高的实用和美学价值,成为厦大宝贵而独特的校园建筑文化。
陈嘉庚素来重视师资。他反复强调要不惜重金,选好师资,指出:“聘请教师非同市上购物,可以到时选择……稍好教师稍有更动,早被他人聘走,决无待价而沽之理。”[9]103他高薪聘请留美的林文庆博士担任厦大校长,“素以诚挚待教师,又以扰停酬其劳,按月必交,无缺分毫”[4]309。由于经费充足,待遇优厚,唯才是举,厦门大学人才济济,师资雄厚。初创时,全校教职员工有近一半是副教授以上,多为留美学者;后有鲁迅、林语堂等大批知名学者前来任教,进一步增强了教师阵容。
为了使学生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实际动手能力,陈嘉庚不惜花巨资为学校购置一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此外,还附设了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气象台、生物材料处、物理机器厂等,为厦门大学的教学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师生学业的不断进步。至30年代,厦门大学以思想民主、学风纯正、研究成果卓著而步入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之列,号称“南方之强”。
在 2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危机造成企业连年亏损的艰难境遇下,陈嘉庚仍坚持“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信念,借债筹资,艰难支撑厦大运营,最终因“肩负校费”而致商业完全失败,却没有“丝毫悔意”。
1936年,陈嘉庚处境更为困难。在确实无力支持时,他毅然做出将厦门大学无偿献给国家的决定,没有向国家和人民索取一分一毫,反而深刻地进行检讨:“每念竭力兴学,期尽国民天职,不图经济竭蹶,为善不终,殆累政府,抱歉无似。”[1]16
1937年7月1日,厦大由私立改为国立,但之后陈嘉庚对厦大仍给以积极关注和无私资助。
陈嘉庚在海外也热衷教育事业。他在新加坡领头办起一批高质量、高水平中小学,不仅推进了华文教育的发展,播撒了中华文明,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为海外华侨华人树起一面爱国兴学的旗帜。
19世纪末期,新加坡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建立了西方新式的教育体系。而当地的华文教育只有旧式私塾,没有新式学校。华侨子女大多接受英文教育。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祖国感情淡漠,以大英臣民自居,却不认同中华民族。
爱国爱乡的陈嘉庚“痛感南洋侨生之缺乏教育,数典忘祖,辗转而沦为土人”[4]308。他认为华侨教育势在必行:“世界任其如何变动,我国固有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祖国当局,无论走哪条路,亦须保留我国文化,乃能维持民族精神。”[10]于是在侨居地积极倡导华文教育,以期传承华夏文明,增强侨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早期东南亚华侨华人以帮派办学为主,主要有福建帮、广肇帮、潮州帮、客家帮等。陈嘉庚认为“要爱国必须团结,既团结尤要爱国,”决定从教育入手打破侨地间的帮派隔阂,增强华人的凝聚力。
南洋华侨中学的创办,即是陈嘉庚力图促进帮派合作的大胆尝试,也体现了他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执着信念,当时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仅限于小学,学生若想进一步学习,只有回国读中学。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时,陈嘉庚就写信给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提议创办华侨中学。董事会议讨论赞成,但后来并未实施。1917年,在道南学校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词中,陈嘉庚再次表达创办华侨中学的愿望,“窃以为谋中学之道,刻不容缓”。
1918年6月,陈嘉庚亲自出面联络养正学堂等16所华校总理,召集特别大会讨论筹办华侨中学事宜。会上,陈嘉庚陈述了金钱与公益事业的关系:“公益义务,固不待富而后尽……公益义务,能输吾财,令子贤孙,何须吾富?……须贤多财则扣德,愚多财则益多,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为儿孙做马牛。”[7]他以身作则,捐献新币13000元。
在陈嘉庚的积极倡导下,华侨中学筹得建校基金5万多元。1919年3月21日,南洋华侨中学正式开学,它是东南亚第一个跨帮系的中学,该校的创建标志着华文教育从初等教育跨入了中等教育的阶段。1925年华侨中学发生学潮,被英国殖民政府下令停办,次年重开,陈嘉庚又筹备24万元为学校扩建校舍。
与在国内以个人名义办学不同,侨居地办学多依托会馆,陈嘉庚海外兴办教育主要依托福建会馆。
1928年,陈嘉庚主持福建会馆,并对会馆进行改革。1929年在福建会馆设立教育科,统办闽帮华文教育,由教育科接管道南、爱同、崇福三校,并津贴新加坡闽帮办的另外8所学校。经过改革,福建会馆的教育功能得以凸显,闽帮华校在行政上实现了统一,也有利于各校校务的整顿以及学校经费难题的解决。
陈嘉庚尤其注重教育的普及。福建会馆统办的学校,所收学生不分省籍;教学语言上,一律采用国语授课。这些举措为新加坡华文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侨居海外期间,陈嘉庚直接参与创办了道南、爱同、崇福、华侨中学、南侨女中等5所华文中小学和水产航海、南侨师范两所中等专科学校,还资助过一所英文中学和一所曾拟办的星洲大学。此外,中华女校、南洋女中以及后来的南洋大学等也都曾得到他的支持和赞助。
1946年1月7日,福建会馆成立“筹募教育经费大世界游艺委员会”。陈嘉庚在会上以“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为题目做演讲,动员殷实侨胞,慷慨解囊,支持祖国教育事业。
陈嘉庚强调兴学乃兴国之根本,兴办教育是振兴中华的根本道路。“兴学即所以兴国,兴国即所以兴家。世之积金钱以遗子孙者,莫非为兴家计,既要兴家对于兴国之教育不可不加注意焉”[4]245。“无教育,则人才从何而来”,“民无教育,安能立国?”[4]186“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若并此而无之,是置国家于度外,而自取灭亡之祸也”[8]。
关于金钱的用途,陈嘉庚认为,钱取于社会,亦当用于社会。给子孙多留金钱,并非爱子,而是害子,“父子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惟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4]306。他告诫自己的子孙,“你们青年人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单纯看重钱。我的钱是学校的钱,是国家的财富,我的钱不能留给子孙后代”[4]245。在祖国经济落后的背景下,陈嘉庚主张边捐资筹资边办学,来不及等经济富裕之后再办教育,“如欲待富而后尽,则一生终无可为之日”[7]。陈嘉庚意识到个人兴学力量的有限,认真学习西方国家经验,“尝观欧美各国教育之所以发达,国家之所以富强,非由于政府,乃由于全体人民。中国欲发达,欲教育发达,何独不然”[4]245。他多次公开阐述“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办学理念,“教育慈善诸事业,本为吾人应尽之天职,如有力者出资,无力者则从事宣传,量力行之”[4]181,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办教育。
陈嘉庚倾其所有,矢志不渝地兴办教育长达 67年之久,创办和资助了近百所学校,一生捐献的教育经费按照黄金在国际市场的价格计算,相当于80年代初的1亿美元左右[11],这是时代的壮举。在嘉庚思想的感召下,“教育乃兴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12]的观念深入人心,华侨在家乡兴办学校蔚然成风,侨乡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教育乃百年树人的伟业,千秋万代的大计。陈嘉庚用行动实现着他的“从社会拿到的钱,用之于社会,用之于国家民族”的崇高理想,同时也唤起广大侨胞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爱乡热情。
[1] 陈嘉庚.南侨回忆录[M].新加坡:南洋印刷社,1946.
[2] 叶晓龙.惕斋学塾的源起[EB/OL].http://blog.xmnn.cn/?12266/viewspace-810620.2010-09-16.
[3] 庄明理.惦念陈嘉庚先生[G]//陈嘉庚先生纪念册.北京:中华全国华侨联合会,1962.
[4] 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陈嘉庚教育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5] 中共厦门市党委史研究室.集美学校校友名人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6] 陈天绶,蔡春龙.陈嘉庚之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7] 陈嘉庚.陈嘉庚筹办南洋华侨中学演词[N].新国民日报,1918-06-18.
[8] 陈嘉庚.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演词[N].新国民日报,1920-11-30.
[9] 王增炳,骆怀东.教育事业家陈嘉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0] 陈嘉庚.在福建会馆改组四周年纪念会上之演词[N].南洋商报,1933-03-17.
[11] 洪丝丝.陈嘉庚先生办教育[J].人物,1980(4).
[12] 陈嘉庚.畏惧失败才是可耻[J].东方杂志(第31卷第7号),1934-04-01.
G74
A
1006-5261(2011)06-0131-05
2011-07-27
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A0710)
吴莹(1980―),女,河南汝南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叶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