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昆
(西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寒山禅意诗歌的翻译初探
刘 昆
(西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寒山的诗歌不论是宣扬禅理、引用禅典还是表达禅趣,多口语化入诗,于平淡之中见佛性。在翻译时也应当选取简单的词汇,不必为了追求押韵而雕琢句式,或追求一种形式而改变原诗的结构,句句对应便可。对于诗中有佛教特有意象的,音译加注解既可保住意象,又不会造成阅读障碍。对于影响阅读的禅典应加注释,否则可以不用。对表达禅趣的诗歌不需也不应加注释来损坏诗歌的禅境。
寒山;禅学;诗歌;翻译;注解;Red Pine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儒、道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宗派,这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在中国,禅宗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不论是学诗的僧人还是学禅的诗人,他们总在诗歌中流露出自己的禅学思想,以诗喻禅也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一直没有被正统文人接受,可是在日本、韩国和美国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其受欢迎程度远在我们所熟识和公认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之上,甚至被誉为了“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宗师,成为欧美反主流文化运动的精神来源,这就是唐代诗人寒山。寒山在美国民众的心目中是一位“禅癫”,这个形象的形成与寒山禅意诗歌的翻译与传播也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国内鲜有学者将寒山的禅意诗歌单独列出并对其翻译策略做分析研究,因此,我们以他入佛教后所做的诗歌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是如何将具有东方佛教色彩的诗歌译入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英语世界,并产生巨大影响的。
寒山曾在诗中感叹“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而他“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的愿望却在几个世纪之后得以实现。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翻译了寒山的27首诗,开启了英语世界研究和翻译寒山诗歌的先河。但是“韦利的寒山诗翻译无论在译事规模还是在实际影响力上,都(和他以前的译作相比)稍逊一筹”[1]150。即便如此,加里·施耐德仍受韦利译本的激励和影响,于 1958年在《常春藤评论》上发表了24首寒山译诗,被英语世界公认为寒山诗歌最具影响力的译本。另一位美国汉学家波顿·华特生也于1962年发表了《寒山诗:唐代诗人寒山的100首诗歌》。随后,又有许多学者和民间译者零零散散地收录或翻译了寒山的诗歌,例如,《葵晔集》中收录了4首寒山的无题诗,乔治·埃里森改译的《荒野啸笑:寒山诗十三首》,吉姆·哈迪斯蒂和亚瑟·托波尔斯合译的《白鹤无哀者——译自中国寒山诗》等。虽然西方世界20世纪 80年代之前所译的寒山诗众多并且也产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译本,但是这些译本的主题比较零散,有些内容由于采用改译和创意英译等翻译方法,变得和原文有些出入。到了 1983年,美国民间译者赤松(Red Pine)的《寒山诗歌集》问世,“这是英语世界的第一个寒山诗全译本,因而在寒山诗的翻译和研究领域具有特别的意义”[1]185。1990年,由任教于达特茅斯大学的著名汉学家韩禄伯翻译的 311首寒山诗《寒山诗:全译注释本》出版,这是继赤松后英语世界的第二个寒山诗全译本。在随后的几年里,又有不少诗集或者宗教读本将寒山译诗收录其中,例如1996年出版的《潺潺的溪水:禅宗新读本》,1999年赤松和奥康诺主编的《白云知我心:中国诗僧诗选》以及同年10月出版的《禅风诗意:山中和所有》都收录了寒山的作品。到了21世纪,英语世界对寒山的热情依然不减,寒山诗仍多见于各类诗集和诗选,其中有影响力的便是2003年美国学者赫伯逊所译的《寒山诗》。该译本中的两篇文章《寒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寒山诗译本研究》为寒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1]180―190。
由此可见,英语世界对寒山及其诗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注,让曾一度边缘化的寒山及其诗歌跻身主流世界,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本文便以英语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为参考,从三个方面探讨寒山诗歌的翻译,希望对禅意诗歌的翻译有所裨益。
对于寒山诗歌的分类,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倾向于胡安江教授的分法,即将寒山的诗歌分为三类:主流诗(和当时的主体文化规范一致的诗)、通俗诗(反传统、反规范、反修辞、反主流的诗)和宗教诗[1]87―95。寒山的宗教诗歌又分为早期的道教诗歌和后期的佛教诗歌,但由于道教中的“无我”和佛教的“空”有相通之处,所以这样的分类并未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而是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本文将这些诗歌一并作为他的禅意诗歌进行讨论。
寒山的许多诗歌不是抒情而是纯粹的说理,用以警戒世人,或者有些直接就是禅门偈语,寒山自己也说“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寒山的这类诗歌主题比较广泛,有劝诫人们不要执着于生死的,如“谁家长不死,死事旧来均”;有讽刺一些出家人的,如《语你出家辈》;有提醒世人要行善积德,否则来世要受苦的,如“可谓轮回苦,往复似翻尘”;还有指引人们如何修行的,如“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等。这些诗歌用词口语化,浅显易懂,其中又有着或劝解或讥讽的内容。对直白宣扬禅理诗歌的翻译,许渊冲曾提出过“美化之势”的翻译理论。他指出“翻译要发挥译文的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使读者知之、乐之、好之”[23]177,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采取“等化、浅化和深化”的方法。他认为“取得‘均势’基本上要‘等化’,一般能使读者‘好之’;改变‘劣势’基本上要‘浅化’,一般能使读者‘知之’;发扬‘优势’基本上要‘深化’,一般能使读者‘乐之’”[2]177。
“知之”是翻译的一个基本条件,而寒山禅理诗歌的目的也是使读者知其意而效行之,所以在翻译这一类诗歌时,应多用“等化”和“浅化”的翻译方法。我们且看一首:
不行真正道,随邪号行婆。
口惭神佛少,心怀嫉妒多。
背后噇鱼肉,人前念佛陀。
如此修身处,难应避奈何
寒山此诗直指那些不是真正修行,却打着修行的旗号招摇撞骗的神棍、神婆和那些心起邪念的众生。正如慧能大师所说,“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而众生的“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为“邪迷心”,需“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3]53―55。寒山便由此告诫世人,要真正走正道才能避免下地狱的痛苦。Red Pine对应寒山诗的每一句将其翻译为:
They don’t walk the Noble Path
They say they believe as they go astray
Their tongues don’t stop before buddhas
Their hearts overflow with envy
In private they eat fish and meat
In public they chant O-mi-to-fo
If this is how they cultivate
How will they deal with disaster“奈何桥”对译本来说是“劣势”,并不是所有西方人都熟悉,因而在此Pine做了浅化的处理,译为了“disaster”,这样虽然文化的意象丢失了,成为了一种“灾难”,但仍让读者了解到如此“修身”必定招致“灾难”。诗中的“道”既有虚指宗教教义的“道”,还有实指“道路”的“道”。对宗教教义的“道”,Pine共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其翻译为“Way”、“Path”或“Tao”,用大写来表示这些专有名词;二是略去不译或者意译。例如这首诗中翻译为了“Noble Path”——不走“正道”便无法“悟道”。另外还有“问道道不会,问佛佛不求”翻译为“but ask about the Tao and he only stares/ ask about the Buddha and he just shrugs”(问“道”只瞪眼,问“佛”只耸肩),第一个“道”翻译为了“Tao”表示抽象的专有名词,而第二个“道不会”指的是不懂“佛道”,Pine用“only stares”来表示“不了解”,更形象地表现了这一形象。
在做“浅化”和“等化”处理时对于一些造成文化冲突的内容进行注解,既能符合西方读者的文化常识又能保留译本的完整性。如另一首诗:
世有一般人,不恶又不善。
不识主人公,随客处处转。
因循过时光,浑是痴肉脔。
虽有一灵台,如同客作汉。
慧能南宗强调人人都具有佛性,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心性、本性,才能顿悟成佛,否则只能庸庸碌碌一生。而寒山这首诗正是描写的这种被外界的烦恼所困扰,无法看清自己的心性只能浑浑噩噩过活的一类人,劝诫世人要自观心性,内求而非外求,如是才能超脱顿悟。这同样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说理诗,“灵台”指的是人的心性,“主”为佛教所指“人人本具的心性或云佛性等”[4]620,“客”为“外在的事物”,其余并不难懂。因此,翻译此诗宜直译并作注解,例如Pine依然采用句句对照的方式将此诗翻译为:
There exists one type of person
Neither bad nor good
He doesn’t recognize the host
He turns toward every guest
He survives by acquiescing
A totally stupid piece of meat
Although he has a spirit tower
He acts like a hired man
并在文中对“host”和“guest”进行了注解:“在唐代,禅宗大师把外在的世界唤作客,内在的佛性唤作主(During T’ang dynasty,Zen masters referred to the transitory world as the guest and one’s own Buddha nature as the host)。”[5]199使得这首诗的译作与原诗同样通俗易懂。
用典是寒山诗歌的又一特色,他通过用典含蓄地表达禅理。接下来我们以下面这首诗为例:
烝砂拟做饭,临渴始掘井。
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
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
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这首诗中“烝砂做饭”、“临渴掘井”出于佛教经论;“磨砖作镜”则典出《景德传灯录》:怀让禅师见马祖终日坐禅,于是便问他为什么要坐禅,马祖答曰为成佛,于是怀让禅师便拾起一块砖在旁边磨起来,马祖不解便问原因,禅师答曰磨作镜,马祖反问何以成镜,禅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4]264以上这些典故皆用来喻指人本具有佛性,人只须把握住自己的本性,平日即可成佛,而形式上的终日坐禅如同“烝砂做饭”、“临渴掘井”、“磨砖作镜”一样,对成佛无所功用。
典故是理解这类诗歌的关键,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些典故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因此注解是必要的。但是由于诗歌语言具有凝练的特点,不易像小说那样用长句对典故进行注解性意译,只能直译并单独对典故注解。例如Pine把这首诗的前四句翻译为:
Steam some sand for your dinner
when you are thirsty dig a well
polish a brick with all your might
you still won’t make a mirror Pine翻译的寒山诗歌所做的布局是:每一页左边是三首中文原诗,右边对应三首译诗,并在每页的页脚处对每首诗需要注解的地方加以解释。这样译者依然是将每句话对应翻译,并在译文旁侧对典故加以注解,使得原诗的内容全部得以保留,对于不了解典故的读者来说则十分明了。
但有些引用典故的诗无需对此典故有了解,依然可以表现其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如“余家有一窟”这首诗的前两句:
余家有一窟,窟中无一物。
净洁空堂堂,华华明日日。
“无一物”又为一典故,五祖弘忍在传法时,慧能便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法偈得到弘忍的真传。寒山用此典故也是为了表示人本有佛性,不需外求,不论外界有多少诱惑,他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真性。如果不知道“无一物”之典,只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其中要表达的含义仍然很清楚,所以直接译为“nothing”即可,Pine依然把每一句对应,并没有对这个典故做注解,译为:
I have a single cave
a cave with nothing inside
spacious and devoid of dust
full of lights that always shines由以上可以看出,对于引用典故表达禅意的诗,意译不可取,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对应直译。另外需要根据典故对诗的理解有无影响选择是否注解,如有影响则需将典故注出,以保留诗歌全部的信息,否则可不译。
在寒山所有禅意诗歌中,境界最高的便是表现禅趣的诗歌,而“禅趣的最佳表现,是通过禅境显示出来的”[6]295,因此,通过写景表现禅趣的诗歌,其翻译也是最难的。在寒山的诗中,我们经常可以读到“月”、“云”、“潭水”、“山林”等词语,而“‘云’这一佛教譬喻运用到文学语言之后,其所暗示的‘闲适’与‘放旷’的精神状态在寒山诗中亦有‘任云还同不系舟’和‘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的回应”[1]99。“佛教的基本宗旨是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证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7]105,通过寂照“悟空”,在悟到的“空无”和“无我”中找到生命的无限性,从而又达到寂然的最高境界,而“月”也正是这样一个象征。在许多佛经或者公案中,我们经常能读到以月喻佛法的例子。在寒山的这些表现禅趣的诗中,没有过多洋溢山水之情,也不惆怅悲愤,有的只是平淡,通过语言和意象色彩的平淡而达到感情的恬淡,从不执着于爱恨是非,悲欢离合。例如:“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沈”;“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盘石。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等,诗中寂然的境界与诗人的心境浑然一体,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禅是自性的,而自性是不可以言语表说的。因此,只能以现象表示本体,以禅境显露禅心”[6]295,因为人本具有佛性,只能靠自身对自性的把持从而顿悟,因此译文也应如此,让读者自然去体验那无所牵挂之味,感悟诗中的“空无”。所以,对于这些表现禅趣诗歌的翻译,注释便起不了作用,反而会削弱原诗的意境;而措辞的选择也应如原文一样没有鲜艳的色彩,用最平易的词来传达。例如: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间。
心中无一事,万境不能转。
心既不妄起,永劫无改变。
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此诗并无生涩拗口之词,但其禅境却表象得淋漓尽致,心如澈水,静而见底,心无所挂念,摒弃一切世间烦恼,进入涅槃境界,无我无空。其译文也应是无雕饰、无造作,平淡而入境:
When water is so clear it sparkles
You can see the bottom without effort
When your mind doesn’t have a goal
No circumstance can distract you
Once your mind doesn’t chase illusions
Even a kalpa holds no changes
If you can be so aware
From such awareness nothing hide
这首诗歌的译文选词也很简单,没有绚丽的色彩和造作的句式,更没有注解于诗旁,其中意境完全靠读者去体验、去悟证。又如:“碧涧全水清,寒山月华白”译为“Spring water is pure in an emerald stream, moonlight is white on Cold Mountain”;“性月澄澄朗,廓尔照无边”译为“the moon of our nature is clear and bright,in the open it shines without limit”;“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译为“at night I sit on the rocks alone,until the moon comes up Cold Mountain”等。译者并未对清泉和白月光进行注解,告诉读者这是诗人含蓄譬喻悟到佛法的结果,只是如诗人一样,将简简单单的意象描绘出来使读者在读全诗时能如诗人之心一样清淡,化境其中。
“寒山热”在美国的掀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当时的美国社会物欲横流,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对社会制度、价值和道德准则产生了怀疑,于是转而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而此时漂洋过海的寒山,他不羁和狂放的形象以及他零零散散的诗歌(当时译本所译的内容较少)中透露出的禅意与美国青年产生了共鸣。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心月圆润”的禅宗境界给“垮掉的一代”青年以精神上的慰藉。寒山的诗歌多用口语入诗,不论是宣扬禅理,引用禅典,还是表达禅趣的诗歌,都选用常见的词语,没有复杂的句式,不加任何雕饰,于平淡之中见佛性,正是这种平淡让青年们找到了内心的安宁。所以整体而言,在翻译时译者也应当选取简单的词汇,不必为了追求押韵而雕琢句式,或为了追求一种形式而改变原诗的结构。对于佛经典故和佛教中特有的意象,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翻译既可以引进外来语又可保留宗教色彩,同时也不会对阅读造成障碍。对于禅趣诗歌的翻译,译者不应过多地加注,以免破坏“不可言说”的禅意境界,而应留给读者去参悟,让读者通过多次的阅读真正进入禅的世界,体会寒山精神。
[1] 胡安江.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3] 六祖坛经[M].徐文明,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4] 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 Pine,Red.The Collected Songs of Cold Mountain[M].Washington:Copper Canyon Press,2000.
[6] 张伯伟.禅与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7]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I046
A
1006-5261(2011)06-0079-04
2011-03-21
刘昆(1987―),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