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召伟
新疆高等学校都存在一个鲜明的特点,学生民族成分较为复杂。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学校有来自汉、维、哈萨克、克尔克孜、塔吉克等13个民族的学生。贫困学生资助是一项关涉教育成败的重要学生工作。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在整个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必须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特殊措施,贫困生资助工作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疆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数量较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数较大。由于全国高等教育的大趋势即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扩大内需、延缓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新疆高校也开始加入了扩招大军的行列。高校扩招使得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的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各类教育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56%提高到2010年的63.3%,提高了7.3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在校生的比重高于人口比重3.9个百分点。以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为标准的贫困生占学生总数比例较大,2008年约占31%,2009年约占30%。在校期间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杂费,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特困生2008年与2009年均约占学生总数的12%。而为数众多的贫困生、特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几乎占了50%,来自南疆四地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子贫困的数量与情况尤其严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也即将成为新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必须有完善的资助体系来解决其完成学业所需的费用,以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让其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使其成为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坚固力量。
现阶段我国对贫困大学生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考上大学而无力筹措学费的贫困学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先行按时报到,入学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再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在整个资助体系中,以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1]。目前新疆已基本建立多渠道资助贫困大学生入学及就读体系,在整个资助体系中,着重倾向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约占受助人群的50%。
1988年,新疆财政拨专款1000万元设立了高校助学金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业、师范院校及其他院校学生的生活费补助。这些年来,这项资金共获得1.6亿元经费。自1995年起,新疆财政还每年拨款1500万元设立高校特困生补助专项资金,解决高校特困学生的伙食费补助,10年来共拨经费1.5亿元,每年资助特困学生2.5万人。与此同时,2004—2005学年,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和高校直接用于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资金达到7000万元左右。作为政府救助资金的有效补充,近年来,新疆慈善和福利事业开始介入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入学活动中,在新疆各地发起的各种爱心捐助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募集的资金解决了一些特困大学生的入学困难。
社会爱心人士对贫困大学生的捐赠也日益增多,比如彩虹慈善助学会、香港海鸥助学团。新疆福利彩票助学资金,此外中央财政每年拨给新疆国家奖学金专项资金,资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保证新疆家庭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目前“奖、贷、助、补、免”等措施已经在新疆各高校贯彻落实,为配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中央文明委决定组织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并已启动。
如上所述,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次次加大资助力度,但仍然未能实现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少数民族学生中仍然常有因为未能完清学费而在毕业时不能领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资助覆盖面窄,资助力度小,确定贫困工作需改进。
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数量较多,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一般每个班一个名额,以塔里木大学为例,此二种奖学金只能给班上成绩前一、二名并且家庭贫困的同学。贫困助学金名额稍多,但确定名额时因工作量大、人手有限而不能完全做到准确核实贫困生的情况。在贫困助学金的评定中,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少数民族贫困生由于其生活水平及环境因素汉语基础极差,没有计算机基础,对于大学期间的课程如计算机、汉语等相关课程学起来比较困难,容易挂科,因而以不能有挂科为前提评定贫困助学金对贫困生而言显失公平。而未能获得助学金使得生活拮据的压力不能得到缓解,学习成绩也不能得到提高,如此而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不能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习俗,核实其贫困情况难度相当大。汉族学生之间可能会相互监督,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却相互帮衬。例如,一个原来很贫困的少数民族同学后来家庭条件好了,其他同学也知道这个情况,但没有人去向老师反映。他们认为如果去反映而使他失去那笔资助是不道德的,这与他们不愿意和现任班长竞选是一种思维。
2.2.2 吸纳社会资助过少
目前社会资助在新疆高校并不鲜见。比如中国人保财险新疆分公司将从今年起连续六年每年支付50名和田地区当年考入高等院校的贫困生学费直至大学毕业,并提供就业岗位。“中国建设银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成才计划”在新疆启动,750万元资助自治区6所高校的3750名贫困大学生。此外还有前文提到的彩虹慈善助学会、香港海鸥助学团等。但新疆有近20所高校,上述社会资助犹如在茫茫大漠上洒上的几滴水,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而一些由学校领导或教职人员联系的社会捐赠都是针对相关专业,比如一些企业的捐赠基本上只针对经济管理专业,农资方面的企业的资助又只针对农林专业。而一些不容易产生富裕阶层的专业几乎没有社会捐赠,比如法学、文学新闻、汉语言等专业。事实上有很多高校的很多专业几乎没有社会资助。
很多内地的慈善基金组织很少到新疆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由于地理环境或国家经济发展策略等原因,新疆是欠发达地区,仅靠新疆区域的社会资助显然是极有限的。内地发达地区的许多慈善基金组织资金来源广,数量大。但因为信息的原因或者新疆高校自身未能积极主动与之联系等原因,鲜有到新疆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的。且目前几乎没有专门针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慈善基金组织,更没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慈善基金组织。
2.2.3 资助形式单一
目前以““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贫困生资助形式,主要是以给付现金的形式进行资助,形式过于单一。现金对于任何人都是有吸引力的,这给评定奖助学金,确定人员名额带来很多困难。比如贫困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需要开生源地方政府的贫困证明。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发现开取贫困证明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无论其家庭情况如何。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贫困助学金应该每个同学轮一次。学校或者学校联系社会应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而此种岗位也不应仅以打扫教室为限。
2.2.4 精神资助未能跟进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一方面遭受着经济上的严重压力,比如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另一方面还有精神上的因为贫困而带来的压力。当身边的同学在学校或宿舍谈论流行、时尚,拥有的个人财产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电子产品、电动甚至摩托车等价值过万,而自己却成天为一日三餐盘算,食不果腹,严冬没有冬衣避寒,心态上及其容易产生不平衡,而由此带来精神上的亚健康状态。精神上的亚健康状态表现为害怕其他同学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少言寡语、性格内向而不自信,不能真正融入高校生活。这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贫困,它由经济贫困引发并与之构成“双贫困”。精神上扭曲、仇富、仇视社会的贫困学生即使在经济上资助其毕业走上社会,也不能在工作单位或社会上做有用之才,反而极有可能成为不安定因素。高校有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存在,其本身是教育工作的失职或失败。如何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的同时使其在精神上自强、自立、自信、自爱与感恩,并懂得回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新疆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对于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双贫困者,除具备上述问题外,还极有可能笃信宗教的力量,成为狂热的宗教信徒,而拒绝接受现代文明和主流政治思想与人生观世界观。
运用于全国高校的某些办法对新疆的特殊情况并不一定适用。针对新疆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的资助政策体系。
目前多数相关工作者注重研究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资金来源分配等,对于资助操作程序相对关注较少。
3.1.1 多渠道了解贫困生实际情况
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延续一体的贫困生家庭状况档案。档案中应记载学生家庭大致经济状况,传统档案中记载家庭出生,其实质在于掌握其经济状况,而当今的社会经济形势,家庭出身并不必然表明其经济状况,不如直接列一栏载明其经济状况,尤其是家庭贫困情况,包括贫困程度,造成贫困的原因等。目前确定贫困助学金的唯一办法是生源地政府贫困证明和平时的观察,准确程度极其有限。
2004年中科大开始采用“隐形补助”方法。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中心等部门联合启动“一卡通”学生消费情况预警系统,按月对校内用餐情况进行统计,如果有学生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一卡通”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此类学生的数据库。然后学生处主动去核实情况,并在其账户中存入相应补助[2]。这是一种很文明而有创造性的资助方式。
3.1.2 资助过程注重对贫困生隐私权的保护
由于缺乏档案记录,目前确定贫困生的多数做法是让其出示生源地政府的贫困证明,但实际情况是只要写申请的学生都能拿出贫困证明,因此贫困证明不能作为其评判依据。有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稍细致,去做一些调查和观察,但也不尽准确和全面。有的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是让班级同学举手表决,票数最多的最贫困。这种做法选出的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贫困,全班同学都了解情况,但这无异于把该贫困生的伤口撕开,非常容易伤害其自尊心。另一种情况就是拉票行为,一些人缘好,性格外向的学生被选中,但其实并不是真正贫困。贫困生由于性格内向,人际关系较差反而票数极少,这对真正贫困的学生极其不公平。因此投票方式是绝对不能采用的。
对于向贫困生捐助的衣物等实物都应考虑具体做法,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尤其是一些来自企业或其他社会捐赠,为了做好宣传,扩大其影响,对受助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披露,甚至照片、录像在各种媒体上进行宣告,这实质是一种野蛮的行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其宗教文化等原因,尤其注重个人和家庭隐私。如果不注意保护其隐私恐资助行动得不偿失。
此外,资助后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因其成长于西北边疆,民风粗犷豪迈,许多男生爱好饮酒。因此尤其要注意资助后的监管,了解其学习生活状况,引导其合理利用资助资金,并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发展更多的针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形式以改变目前单一的资金资助形式。
创造更多的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拨专门款项建立校园爱心超市,由少数民族贫困生去经营,老师监管,尤其是管理类专业学生非常适合这种形式。既能解决其贫困问题,又能让其在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其对专业的兴趣,培养其乐观开拓精神以及开朗的性格。
促进就业是最终能使少数民族贫困生以自信的姿态独立走上社会并承担其责任的最后重要一环[3]。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情况堪忧,低年级目睹高年级就业情况,对前景甚为忧虑,而贫困生的内心对前途无望的恐惧只能更甚。因此促进就业是贫困生资助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应有较突出的语言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应变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4]。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多数性格内向,在汉语言的交流能力、应变交往能力方面往往令人堪忧,通过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式勤工助学方式,既能解决其贫困问题,又能在实践中提高上述大学生必备的能力,毕业时也更容易就业,真正融入主流社会。
资助资金应做到正确分流。对于生活费应打到饭卡,学费直接进入学校财务系统完清学费。冬季可以开展捐助冬衣行动,假期应考虑为贫困生解决车费等。对于一些汉语基础或者计算机基础较差的贫困生应该开办适合他们的免费培训班,减免考试费等。
社会上各类基金会繁多,但鲜有专门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慈善基金组织。应在适当的机会建立此类慈善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引入疆内外,国内外慈善人士和组织的捐赠。作为资助专门资助新疆少数民族贫困生的的专门资金,统一分配监管使用。
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一般生活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地区,受宗教文化影响较大,因此其思想比较保守,行为拘谨,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淡漠,不善于和他人沟通。很多这样的学生有比较顽固的狭隘民族意识和宗教观念[5]。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成人,民族的文化习俗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在大学生活中贫困生的自尊心与自卑感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压抑感,进而孤僻,对民族、宗教、尤其是金钱等问题比普通学生更敏感。因此做好少数民族贫困生的以心理引导为主的精神资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应对少数民族贫困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定期和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状态,及时进行疏导。第二是专业课教师不能只教书,在适当的时候对一些敏感问题应作一些思想方面的解释,对贫困生多投入关注。大学生应有较突出的语言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应变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这些能力相对欠缺,教师可以用分任务的办法对贫困生进行面对面的帮助和引导。也可以考虑有品学兼优,性格开朗、热心的学生干部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映,共同商议解决办法。第三是学院或学生处应定期开设专门的针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综上,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应群策群力,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这一群体特殊情况,解决其特殊问题的政策体系,并付诸行动,以实现对该群体的人文关怀与教育公平,为新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扫除隐患,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1] 赵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调查与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15.
[2] 刘孟青.论高校贫困生资助与隐私权的保护[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5.
[3] 程跟锁.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78.
[4] 黄新平.陈忠林.严峻就业形势下的新疆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3):79 -80.
[5] 李勇.西部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现状分析与资助对策[J].科技情报与开.2008(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