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珍
(苏州市统计局,江苏苏州215004)
编好《统计年鉴》服务社会发展
——江苏《统计年鉴》编纂心得
程玉珍
(苏州市统计局,江苏苏州215004)
《统计年鉴》作为发布统计信息的重要平台,宣传统计工作和统计知识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其编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提高编辑人员素质,框架设计遵循为现实服务、内容完备等原则,组稿遵循力求全面性、保证时效性等原则,审核方法采取专业校对与综合校对相结合、文字校对和数据校对相结合等,编辑需规范,装帧设计需重视等方面来编好《统计年鉴》,同时还需做好其出版发行工作。
《统计年鉴》;服务社会;编纂心得
《统计年鉴》是以大量数据资料全面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史料性工具书,是政府统计部门的最终产品之一,是宣传统计成果、弘扬统计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对《统计年鉴》编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统计年鉴》的编辑工作谈几点体会。
1.责任心强,乐于奉献。作为史册之一的《统计年鉴》,必须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保证刊载的全部资料和数据都准确无误。同时其编辑周期长,工作量大,需要长时间埋头于大量枯燥无味的统计表格和数据之中,既要保证表式的合理,又要确保数据的准确。这就要求《统计年鉴》编辑人员不仅要有踏实肯干、认真细致、刻苦钻研的责任心,更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个人品质。
2.精通业务,适应发展。《统计年鉴》编辑工作者不仅要熟悉统计图表的编排业务,更要熟悉所有社会经济指标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变化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统计口径也在变化,因此《统计年鉴》编辑工作者既要熟悉其过去,也要了解其现状和将来,不断适应新形势,平时更应注重学习积累,厚积薄发,不断提升自身编辑工作的驾驭能力。
3.保持“四心”,持之以恒。《统计年鉴》汇集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涵盖了自然概况、行政区划、产业经济、内外贸易、资源与环境、人民生活、科教文卫、交通运输、城建环保、城市对比等各个领域,涉及部门面广,数据资料量大,因此《统计年鉴》编辑者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始终保持“四心”。首先是耐心,平时要与各部门、各专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保持联系,虚心请教,随时了解变动情况;其次是细心,搜集和审核各渠道的数据和文字资料,不放过任何可疑之点;再次是平常心,在编辑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并克服每个难题;最后是恒心,由于《统计年鉴》数据量大,编辑周期长,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搜全、取准每项资料,圆满完成编纂任务。
4.做到“四勤”,精益求精。质量是《统计年鉴》的生命,是《统计年鉴》的基础所在,编辑工作者对待工作务必做到对搜集的资料勤审,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勤问,及时解决问题;对资料搜集有困难的部门勤跑,保证各个项目齐全,内容完备;对新的统计口径、难点热点问题勤学,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完成《统计年鉴》的编纂工作。
《统计年鉴》的框架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是其基本结构。框架作为承载《统计年鉴》资料的主体骨架,其任务有三:一是设计框定全书内容范围和选材方向;二是设定资料的分类归属和层次;三是设定各类资料的数量多少和比例。框架设计应当掌握以下四个原则。
1.为现实服务。适应现实读者的需要,是框架设计的首要原则。《统计年鉴》是一个地方一年中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库,主要指标的历史年份数据和当年的分类数据应编录多少,要以读者的需要为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外国投资者对《统计年鉴》的需求不断增加,统计工作的外向性服务势在必行,这就要求《统计年鉴》的英文翻译精确规范,使我们的统计服务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和外方人士了解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内容完备。全面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是《统计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要求。其核心内容要全面,所谓“全面”,是指《统计年鉴》中的资料应反映一年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和主要历史年份的经济变化情况,真正使其起到“鉴”的作用。一本内容完备的《统计年鉴》应包括扉页、版权页、编辑委员会、编者说明、国民经济发展概况的文字论述,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走势图,各章节统计表等。
3.结构合理。框架设计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一是资料归类要科学准确;如,反映人民生活的章节,应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指标。二是各部分资料比例合理,主次有别,详略得当,各有侧重;仍以人民生活为例,把历年城乡居民主要经济指标编在一张表上,既可直接比较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又可动态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变化。在当年资料中则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开编辑,将不同收入家庭的收入、支出、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家庭住房情况一一编入,详细反映当年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为有关部门研究不同层次居民家庭生活状况,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层次分明,有完整的体系。首先每章节前应有主要指标的当年总量和增速,在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编入本五年和上一个五年的年均增速,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其次编辑历史年份或主要年份的主要经济指标,以动态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再次将本年度的分类分项指标一一编入,以全面详细客观反映一年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变更情况;最后,在篇末要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使不同行业的阅读者都能理解统计指标的含义。
4.方便检索。《统计年鉴》是供读者查阅的资料性工具书,方便检索是框架设计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分类编排的目录下面,还要设计各章节每张统计表的名称和所在页码。
组稿是策划编辑《统计年鉴》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其编辑内容的落实和质量的保证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统计年鉴》的组稿工作必须遵循五个原则:
1.力求全面性。《统计年鉴》是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某一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资料性工具书,作为历史的见证,搜集的数据和资料应力求涵盖自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争取最大限度地搜集各行各业的统计资料。
2.保证时效性。快捷高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动态发展的统计数据,时效性至关重要。《统计年鉴》记录着某一年度的全部统计数据,通常在下年度出版,其在下一年度的实用效率也最高,因此出版时间越早越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统计年鉴》的定稿时间并不取决于整体工作的效率,而是取决于最后一份表式或最后一个数据的提交时间,在工作进度上,要做到有先有后,统筹规划,重点要筹划好最后资料的交稿时间。
3.强调实用性。《统计年鉴》不论内容与形式,其实用性的作用不可低估。编纂《统计年鉴》的宗旨是能让最多的使用者查阅方便、看得懂、用得上。因此其所列的统计指标应涵盖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及政治等各个领域,以全面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历程,既要有统计部门的数据,也要包含其他机构、行业协会和公司的资料,非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起着必要的补充作用。力求做到整体框架全面科学、详略得当,英文翻译精确到位,在一张具体统计表上的内容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4.突出连续性。《统计年鉴》主要是年度资料,应与历年来的《统计年鉴》保持连续性,包括章节排序、指标选择、分组设置,以及计量单位、统计口径、表式表名等,使各年度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5.注重发展性。在考虑《统计年鉴》的历史连续性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要根据统计的发展来设置指标的增减,及时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适应社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
审稿是《统计年鉴》编纂的又一重要环节,审稿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质量,因此健全审稿机制是《统计年鉴》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其质量的内在需要。要提高《统计年鉴》校对质量,减少差错,必须采取以下六种校对方式。
1.专业校对与综合校对相结合。统计综合部门和专业部门由于工作的侧重不同,专业部门对本专业的指标情况较熟,理解也更透,综合部门接触专业的面较广,能统揽《统计年鉴》全局,专业校对与综合校对相结合,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发现不同的问题和错误,尽可能减少差错。
2.文字校对和数据校对相结合。《统计年鉴》作为一部资料性的专业工具书,所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某一年度的社会经济情况,数据在全书中占有绝大分量,因此,数据的核对在《统计年鉴》的校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表格数据与文内数据不相符,将会严重影响其使用价值和权威性。所以,编辑在《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成果图和文字概述一定要和表中的数据一一核对,确保统计图成果和文稿中的数据和表格中的数据相符。
3.原稿校对与历史校对相结合。原稿是《统计年鉴》的原始依据,与原稿核对虽然比较简单,但最枯燥而繁重,审核时一定要仔细认真,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统计年鉴》是连续性出版物,相邻年度的内容通常变化不大,在审核时将本年度与上一年度相比,容易发现如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数据错位等问题,还能发现跳跃性较大的数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表内校对与表间校对相结合。每一张统计表所列的数据都有其内在的关系,总项指标为分项指标的合计数,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总项指标,等于“轻工业产值”加上“重工业产值”两个分项指标之和。其中数之和因小于或等于总计数,如“利税总额”为总计数,“利润总额”为其中数,“利润总额”应小于“利税总额”。每一章节的表与表之间,也有其内在的关联,如“全部工业总产值”等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加上“规模以下工业产值”,“粮食收割面积”应小于或等于“粮食播种面积”。
5.章节校对和全书校对相结合。《统计年鉴》作为一种资料性工具书,它是由许多章节组成的。不同的章节记载不同的内容,相同的指标在不同的篇目中出现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综合篇章,指标涵盖不同专业,主要指标发展速度计算涉及较长历史年份,在审核时务必逐一校对,反复验算,杜绝错误的出现。
6.总审把关。经过多次审核,在做到对每笔填报数据的反复核实、校对、确认后,一本完整的《统计年鉴》已基本形成,此时要进行最后的审核把关方可定稿,这一阶段可以采取广泛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先对其每个章节作大致浏览,对发现问题的章节再作重点核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统计年鉴》作为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和史实性的大型出版物,编辑规范是基本要求,其编辑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采用“开放式”统计表。表式不论单页或对开页,表的设计都要科学、实用、简明、美观,且应纵向排列。总标题要简明扼要,并能确切说明表中的内容。总类指标和大类指标宜加粗并拖阴影,主要年份数据也应拖阴影。
2.计量单位要准确清楚,符合国家标准。表中指标如用统一计量单位的,应将单位提取出来,放于表的右上角(如中英文对照,左上角是中文单位,右上角是英文单位)。如果大部分计量单位一致,只有个别不一致,也可以将一致的计量单位提出来放在右上角,表中只保留不一致的计量单位。如果表中数据位数太多,应当升位,如万元升为亿元。
3.字体、字号要统一,对齐、回行要标准。标示符号要规范。如:“…”表示该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数;“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数据不详;“-”表示无该项统计数据;“#”代表其中数。
4.数据大于四位,要分位。即从个位起,每三个数加一位空格。需要保留小数位的数据,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中,要保持一致,没有小数位或小数位不足的数字,应在后面补“0”。
随着广大读者文化修养及对艺术鉴赏力的提高,人们对各类读物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统计年鉴》作为政府统计部门权威性刊物,除了要对其文稿内容和数据质量严格把关外,装帧艺术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作为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地方《统计年鉴》,应严格按照中国统计出版社《统计年鉴编辑出版规范化方案》要求设计装帧,尺寸为国际标准的大16K,封面应包含中文书名、英文书名、年份、编者、中国统计出版社社标(中英文和变形“统”字标志),书脊顶端要印有中国统计出版社资料书标志“S”、书名、出版年份和出版社社标,书脊各要素统一从上到下,适当分布,出版社名位置距底部10mm左右。封底条形码放在右下角,条形码下面放定价。
作为一部地方《统计年鉴》,在严格按照中国统计出版社规定的要求编辑出版的同时,在版面设计上还应彰显地方文化的精髓,也应凸现时代风尚。封面宜覆膜以减少使用时的磨损。一部优秀的《统计年鉴》应该是从内在质量到装帧设计都尽善尽美的精美作品。
《统计年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和历史性的工具书,它的出版发行,为各级党政领导、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学研究机构进行决策、研究和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有意投资的人士提供了投资参考。作为《统计年鉴》的编辑工作者,不仅要做好编辑工作,还要做好出版发行工作。
《统计年鉴》在发行工作中,不仅考虑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积极主动了解用户对《统计年鉴》的需求,增强用户意识,在《统计年鉴》出版后应尽快发布相关信息,使读者能在最早时间获取信息。对于外地用户可通过邮购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于上门查阅资料的用户做到热情接待,免费查阅。其次,要发挥网络优势,增强社会效益。利用网络全面展示统计工作和统计成果。
总之,《统计年鉴》作为发布统计信息的重要平台,宣传统计工作和统计知识的重要渠道,只有拥有更多的用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