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海
(中共巢湖市委党校,安徽 巢湖 238000)
实事求是拒斥一切理论权威
周德海
(中共巢湖市委党校,安徽 巢湖 238000)
实事求是不需要人为地附加任何指导思想。理论权威是对实事求是的限制和误导。实事求是是对理论权威的超越和革命。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拒斥一切理论权威。
实事求是;理论权威;科学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不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西方国家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它们不讲马克思主义,不是也搞得很好吗?我们整天讲马克思主义,又说得那么复杂,不讲它不行吗?”[1]这实在是不能不让人深思的严肃问题。无论是根据科学发展史的实际情况,还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任何一种由某个人或某些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的理论体系,即使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理论体系,都具有他们的创立者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而且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一旦确立了自己的权威以后,都会成为进一步的科学创新的障碍,甚至会成为扼杀那些超越这种权威思想的新思想的理由。这种情况,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在我看来,坚持人类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应当比坚持任何具体的科学理论体系更为可取。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实事求是的含义是指人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在力求尽解其真意的基础上,把书本内容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获得对于书本知识和关于客观事物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古老的实事求是概念进行新的诠释,将其改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从事一切具体工作的根本原则。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在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这段经典阐释中,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对实事求是概念的解释;二是强调对实事求是原则的应用。如果我们用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这段经典论述来审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话,那么,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概念的解释强调的是应当如何“求是”,即人们应当按照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毛泽东所强调的对实事求是的应用,虽然说的是如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但却有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简称为“用是”。从“求是”到“用是”的过程,也就是毛泽东在他的认识论中所说的那种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知识是从无到有,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一个产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类的认识活动开始以前,人类是处于无知状态的。人类在自身的生存活动,即生活和生产的活动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客观世界中的一些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人类的知识。这个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过程中的“求是”活动。虽然“求是”的目的在于“用是”,人类“用是”的活动是在他们所求得的“是”,即在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人类在实事求是过程的“求是”活动开始之前,人类尚处于无知的状态,自然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先于“求是”活动,而又作为“求是”活动的指导思想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而能够推动人类的“求是”活动,并作为人类“求是”活动的原始动力,只能是来自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欲望和本能需要。
当然,在人类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积累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其中也包括人们所从事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是实事求是的概念或实事求是思想,也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成果。但是,从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来看,人类只能在自己的“求是”活动中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合是”的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即真理性认识),再运用这种“合是”的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即真理性的知识)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实践活动(即“用是”)的指导思想,而不能在实事求是的“求是”活动之前,先定一种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作为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不需要也不应当有除它自身之外的任何人为附加的指导思想。
由此看来,那种认为在人类的“求是”活动开始之前必须有某种指导思想的观点,实在是没有根据的。而那种在实事求是活动之前,给从事实事求是活动的主体,人为地强加上某种指导思想的做法,不仅在根本上违背了实事求是,也不符合人类认识自身的发展逻辑。
所谓权威,来源于拉丁文auetorits,含有权力、力量和尊严的意思。一般来说,对于权威的主体而言,他们或它们之所以能够具有权威,在于权威的客体(指信奉和服从这种权威主体的社会成员)认为他们或它们是有用的、可信赖的,并且能给信奉和服从它的客体,或者带来物质上的利益,或者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或者产生心理上的平衡;对于权威的客体而言,他们对权威主体的信奉和服从,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权威主体的肯定性的认识、崇拜的感情和自愧弗如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既是自觉地、也是被迫地接受权威主体的约束。因此,权威是强者在力量和智慧两个方面对弱者的征服,并在征服中获得被征服者所肯定和承认的权力、力量和尊严。
权威中的力量因素是指权威主体所具有的武力和权力(广义的)。权威主体运用武力和权力而获得的权威可以称为力量型权威。权威中的智慧因素是指权威主体所具有的较高的认识水平、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熟练的实践技巧。权威主体通过自己较高的认识水平、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熟练的实践技巧而获得的权威,可以称为智慧型权威。这种智慧型权威主要表现在科学、艺术和哲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领域之中。
作为智慧型权威中的一种具体形式的理论权威,尽管可能是科学的,或者是宗教的,甚至是邪教的,但它们都是通过那些被信奉它的人们普遍承认为“真理”的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而确立的。由于这些作为“真理”的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以及那些作为“真理”化身的科学家、思想家、宗教首领和邪教主所提出的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能够广泛地满足信奉者们的某种精神需要,或者能够回答和解决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精神上的引导作用;或者能够迎合他们对某种利益追求的强烈欲望,对他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精神上的安慰作用,从而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并严格按照这种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规范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其中,即使是那些作为科学真理的权威理论或理论权威,虽然可以较好地起着规范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实践的良好作用,但却同时具有限制人们的思维活动,扼杀人们的自主意识、独立精神和创造激情的消极影响。这种情况,不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上也不鲜见。例如,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的巨大权威,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统治西方世界长达一千多年,使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巨大权威,曾使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斯不敢把自己的新思想公之于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对权威的相信和信仰,离对权威主体的迷信都只有一步之遥,人们只要丧失一点点理性,或者人们的热情稍微有些过分,就会从对权威主体的信仰变成对权威主体的迷信。其实,任何真理性的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都是人类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它们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近似正确的反映。一旦超出了那些作为真理的科学理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它们对人们进一步的“求是”活动,都显得力不从心。以任何一种已经成为权威的科学理论、科学思想或科学方法来指导人们的“求是”活动,都是对实事求是的限制和误导。其结果,必然是扼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理论权威总是不断地善意提醒人们:某种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真理性,或者它就是一种千真万确的科学真理;某位创立了某种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的思想家的一切言论和思想,都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或科学真理,这位思想家被描绘成真理的化身,他的形象高大完美,他的思想永远正确。同时,理论权威又不断地严厉告诫人们:信奉这种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按照这位思想家的言论或指示进行思考和行动,就可以使人们获得巨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如果违背这种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不按照这位思想家的言论和指示进行思考和行动,就一定会受到自然规律和内心道德的惩罚,给违背它们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当某种理论权威一旦形成以后,它便在权威主体与权威客体之间构成一种思想或精神秩序,权威主体用自己的理论权威或权威理论改变权威客体的知识结构,规范权威客体的思维方法,限制权威客体的行为方式。同时,理论权威的客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理论权威的基本要求,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与理论权威的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
特别是当某种理论权威或权威理论与社会政治权力相结合,成为社会统治者们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权力的一种思想工具时,社会的统治者们便利用自己手中的政治权力强行确立与他们的利益相关的某种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与这种理论权威不一致或相矛盾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出现。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维护统治者们所确立的理论权威不受冒犯,统治者甚至运用国家权力维护这种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的权威性,对那些敢于冒犯这种理论权威的人给予严厉的打击和残酷迫害。例如,虽然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哥白尼因为在发表他的新理论后很快死亡而逃过一劫,但是,宣传和发展哥白尼新理论的布鲁诺却被维护亚里士多德理论权威的教庭烧死,伽利略也遭到了罗马教庭的长期监禁。可以说,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理论权威盛行的结果,必然会使这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言论自由,不敢理论创新,从而使整个社会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失去生机和活力。
虽然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个对未知世界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不断探索的过程,但是,实事求是对未知世界探索的主要方向却是纵向的。在人类现实的认识活动中,实事求是是在人类关于现实世界的现有知识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向隐藏在现实世界内部的未知世界深处的本质和规律挺进。人类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的范围上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的正确认识以后,除了在横向上迅速地扩展对已经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已经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理解以外,还必须继续向未知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更深处挺进。如果实事求是一旦停留在已知的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范围之内不再继续前进,或者把主要的力量放在横向的扩张而不是纵向的挺进,从而失去了“求是”的特质,实事求是也就随之失去自己的生命。
在人类认识发展的常规阶段,实事求是主要表现为在现有“范式”的基础向未知领域的扩张,而在人类认识发展的革命阶段,实事求是主要表现为对现有“范式”的革命性变革,用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因此,在人类认识发展的常规阶段,实事求是主要表现为对已有知识体系,从而也是对已经存在的各种理论权威或权威理论的超越;而在人类认识发展的革命阶段,实事求是则主要表现为对已有知识体系,从而也是对已经存在的各种理论权威或权威理论的革命。
实事求是的特质是“求是”,而求是的精髓是“求实”。“求实”是尊重客观实际,注重实际效果,而求实精神则是为了尊重客观实际和注重实际效果,不务虚名,不陶醉于以往的成功,彻底摆脱一切已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束缚,锐意改革,勇敢创新,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1924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的讲演中认为,列宁主义的工作作风有两个特点:一是俄国人的革命胆略;二是美国人的求实精神。他说:“俄国人的革命胆略和美国人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就是党的工作和国家工作中的列宁主义的实质。”在斯大林看来,“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它不知道而且不承认有什么阻碍,它以自己的求实的坚忍精神排除一切障碍,它一定要把已经开始的事情进行到底,哪怕这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没有这种力量,就不可能有认真的建设工作。”[3]也许正是这种强烈的求实精神,才使美国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当时(1924年)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并进而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能够成为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美国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得益于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二是根源于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在美国人的求实精神面前,任何理论权威都显得微不足道。美国科学家并不特别顺从于一些过时的想法。美国物理研究所的菲利普·谢韦说,我们大家在小学和整个成长过程中都被教导要相信:美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你如果努力工作,运气也好,你就能做成一切。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梦。美国学生更注重于独立思考,而轻视机械式的学习方式[4]。敢于对正处在盛名期的爱因斯坦的科学论文说“NO”的杂志编辑,在全世界恐怕只有美国人。也许正是美国人在他们的美国梦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求实精神,成为美国人彻底摆脱一切世俗的等级观念和理论权威的束缚,排除一切障碍,开辟前进道路的精神动力。
相反,在我国科学界,等级观念和权威意识经由行政管理体制的强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5]。许多科技工作者热衷做官,除了可以利用职权为本单位多谋科研经费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一线科技工作者实际待遇(即科技工作者的职称比照同级行政干部的待遇)无法落实,往往是担任了行政职务后才能真正享受到相关待遇,造成了只要手中无权,科技工作者职称再高也兑现不了应有待遇的怪现象。”因此,“科研工作者千方百计要混个官当当”[6]。甚至有一个参与国家863科技项目的资深教授,从东北调到北京某高校,觉得当教授没出路,第一次参加该校后勤处处长的竞聘,落选,第二次又参加该校保卫处副处长的竞聘,结果还是落选。按该校其他老师的说法,“只好很失落地继续做教授。”[7]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学界大量存在的权力左右科研,政治阻碍科学,科学让位官场,权威抑制创新的状况,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培育求实精神。任何已经成为权威的理论都是过时的理论。因此,坚持实事求是理应也必须拒斥一切理论权威。
[1]董德刚教授撰文分析:我们为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N].报刊文摘,2008-8-18(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诺奖缘何青睐美国人?[N].新安晚报,2004-10-6(6).
[5]科学界是个最要不得权威的领域[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12-09/10048535928.shtm l(2005-12-9/2006-4-30).
[6]周光召.痛斥科研系统官本位习气[N].中国青年报,2005-8-22(1).
[7]李松.行政化倾向,高校难以承受之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5-12/29/content_3984208.htm(2005-12-29/2006-5-9).
B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Spurns All Academic Authority
ZHOU De-hai
(Party School of Chaohu Municipal Committee,Chaohu 238000,China)
B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has no use for subjoining any instructional thinking artificially.The academic authority limits and misguides to“b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B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exceeds and innovates theacademic authority.Doanythingbe practicaland realisticmustspurn allacademic authority.
be practicaland realistic;academic authority;developmentofscience
B023
A
1009-6566(2011)02-0003-04
2011-02-26
周德海(1950—),男,安徽巢县人,中共巢湖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