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黎
(余姚市统计局,浙江 宁波 315400)
浙江余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索
陈 黎
(余姚市统计局,浙江 宁波 315400)
近年来,浙江余姚市生产性服务业有一定发展,但仍滞后于工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目前,其仍存在观念落后、人才缺乏、信息化、现代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提高其发展的战略地位,抓紧研究制定专项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造,积极做好其企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工作。
生产性服务业;对策建议
随着浙江余姚工业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余姚市委、市政府及时把发展商贸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全市的商贸服务经济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总的来说,余姚市第三产业发展仍落后于制造业。2010年余姚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2.9%,比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低0.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今后,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发展的战略地位,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力地推进余姚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余姚市在工业和生活性服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有了一定发展,特别是金融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现代物流和会展经济初见成效;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均有不同程度的起步或发展。
1.金融业务持续增长。金融系统积极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对调整全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2010年末全市金融系统存款余额889.43亿元,比年初增加124.3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92.07亿元,增加48.72亿元,同比增长14.19%。各类贷款余额839.75亿元,比年初增加160.0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55%;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77.06亿元,增加63.14亿元,同比增长27.25%。目前在余姚市的银行已发展到22家,地方银行——余姚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全市业务量最大的银行,今年还以他们为最大股东投资组建了余姚市第二家地方银行——余姚通济村镇银行。
2.会展经济初见成效。近几年余姚市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塑料博览会、余姚汽车交易会、余姚机床模具展览会、中国(余姚)五金工具博览会和中国宁波家用电器博览会余姚家电展以及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生活消费,更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生产。其中,第十二届塑博会参展人数和交易总额均创历届新高,共有20.13万人次参加和参观博览会,其中有效客商12.5万人次,分别比上届增长15.1%和25.0%,会展总交易额40.4亿元,其中展馆现场成交额22.70亿元,分别比第十一届增长6.20%和17.10%,而会展以后的后续效应则更强,将有效地带动本地工业、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等相关行业联动发展。
3.物流业势头良好。总的来说,当前余姚市企业物流仍以自我服务型为主,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较少,但是浙东首个内陆口岸——东方国际物流公司已经成为余姚市商品出口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随着中塑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的贴息项目之后,余姚市现代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占地56亩的宁波舜发国际物流中心已完成总投资的85%以上,计划明年投入运营;一期投资2亿元的一拖(宁波)物流园区将在近期开工;占地180亩的城北五星物流中心正在规划论证。这些都将为余姚市的工商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经营和外贸出口发挥重要作用。
4.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程度地增加。随着工商企业服务的逐渐分离,余姚市的信息、评估、公证、会计、审计、租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均有一定发展,服务功能逐步增加,特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二经普时(2008年)年末法人单位数达到404个,从业人员4188人,固定资产原价26.05亿元,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1.67亿元,主营业务利润2.81亿元,分别比一经普时(2004年)增长89.7%、145.9%、262.2%、251.3%、250.1%,为余姚市的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虽然近几年余姚市工业经济有所起伏,但发展仍在继续。2010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21.25亿元,比上年增31.7%。但是,这种增长如果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支撑将难以持续。从本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看,当前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不深,观念滞后。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多数是新兴产业,不少行业又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各界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不少人头脑中仍保留着服务业就是商贸、餐饮、宾馆、娱乐等为生活提供服务的狭隘观念。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市“重工业、轻服务业”,特别是“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情况比较严重,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在思想上加强认识、提升共识。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需人才较为缺乏。当前余姚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塑料模具、五金机械、化纤纺织和家用电器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以电子信息、生物化学、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四大成长性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但是这种发展格局缺少有力的人才支撑,如余姚市的绝大多数模具师傅生产经验非常丰富,但大多不会使用CAD/CAE/CAM等应用设计软件进行电脑制图。这说明余姚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总体较低,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缺乏。
3.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工业企业与服务业分离需要大量的生产性服务来承担,而余姚市当前生产性服务企业仍然偏少,特别是法律、管理、咨询、金融、物流、会展、科研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尚不发达,有些甚至处在起步阶段。例如,目前全市已经形成的物流基地(园区)和现代物流企业相当少,二经普时(2008年末)全市各种金融企业35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机构119家,虽比一经普时(2004年末)分别增加12家和50家,但总的来说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偏少。2010年全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约为40%以下,仍然低于现代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重。
2010年余姚市人均GDP为98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无论对于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或增加就业岗位等都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此,建议如下:
1.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生产性服务业在余姚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滞后的事实,要求把余姚市的发展战略由“工业立市、科教兴市、外向强市、商贸活市”,调整为“工业立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外向强市”,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加强其与工业的配套和融合。与此同时,建议在制订全市“十二五”规划时,要更加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对转变余姚市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2.抓紧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专项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议在《余姚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与全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升级关系密切的资本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坚持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遵循产业协调、地区分工和空间连续原则,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规划与控制力度,实施分类指导,进行科学整合,发展特色区块,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组织结构。在规划制订过程中,要注意同周边城市特别是上海、杭州、宁波和慈溪、鄞州、上虞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考虑产业的承接性、延伸性和互补性,力求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特色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改造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余姚市的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基础相对较好,建议政府部门有意识地鼓励和扶持有发展前途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使其逐步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转变。这也是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途径。如余姚市的宁波芦城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目前有各种货车80多辆,2010年货运周转量达到21.47亿吨公里,营业收入2.46亿元,是目前余姚市业务量比较大的物流公司。仅靠企业自身来完成转型有一定难度,因此需有关部门在建设用地、资金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
4.积极培养和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在当前国际资本和产业大规模向我国沿海转移的有利条件下,借助国际服务资本的力量和国内大型服务企业的实力,以内联外引的方式,大力支持发展余姚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一条有效途径。有意识地引进更多的国内外专业人士,可以促使本市生产服务企业近距离学习国外和市外的先进服务技术、定制化技巧和管理经验,促进隐性知识在产业间的扩散转移,尽快缩短差距,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建议在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同时,逐步建立高端职业人才培养基地,着重培训好本地制造企业,特别是服务性活动中的技工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人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余姚市的职教事业也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出了一批适用技工。但面对越来越大的人才缺口以及从业人员的求学愿望,建议在建立和完善阳明学院的基础上,设立若干个相对比较集中统一的在职职工培训平台(或培训中心),对企业生产技术操作中有实践经验和培养前途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余姚市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8.016
施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