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浩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08)
江苏服务业新型业态发展及其统计改革探索
汤 浩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08)
江苏近年来出现了大量新型服务业态,且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其经过不断演变融合和创新发展,今后将成长为江苏“大服务业”的新生力量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力军,也使得服务业统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服务业;新型业态;统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力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服务业发展要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并还提出在“十二五”时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的预期性目标,要求达到47%。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正在成为全国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主题;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战略选择;成为全党上下的关注焦点和各级政府考量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 。
近年来,江苏始终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持续加大推进力度,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全省服务业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贡献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科学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6%,绝对量为17253.2亿元,在全国仅次于广东。到“十二五”末,全省服务业占GDP比重要求达到48%。
所谓新型业态,可以理解为超越了传统的组织模式、经营模式、运作模式等,形成了相应的经济规模,构成了比较稳定的形态。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江苏各城市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新型服务业态开始大量涌现。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全新的业态;与传统相结合的业态;传统业态升级业态;传统产业转型业态;企业经营方式转变业态等。这其中,尤其以风险投资、其他金融业、软件业、服务外包、物流业、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呈现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随着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和服务专业化,催生了多种“新型服务经济综合体”。其或成为特色街区,集大型商业、影城、书城、特色餐饮、交通、体育设施等于一体;或建起有特色的新型综合服务产业链,其模式迥异于传统的单项服务业。如苏州的汇思人力资源公司,是一家专门打造成“专业的人力资源方案解决商”,建起一条专业的蓝领服务产业链。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支付一定的人事外包费,就能租来适用的员工,而不用烦心招聘、培训、宿舍等事宜。汇思目前拥有稳定在册的派遣员工已经高达5万人,成为全国近千家企业的“公共人事部”。再比如苏州赛富科技有限公司,是华东首家供应链整合服务外包商,长期为海尔、海信等100多家快速消费品及家电厂商提供供应链整合服务。这是一家典型的“四不像公司”:不是贸易公司,因为它不扛销售指标,不管质量,也不管终端销售;不是金融机构,因为它是通过供应链优化整合,资金流是与银行合作,由银行对供应链给予信贷支持;不是物流公司,因为它无车无船,但有专业物流部门把大量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不是软件公司,因为IT平台仅仅是它提高效率、规范管理的手段。就是这样一个“四不像公司”,今年已完成业务量近1.8亿元。
可以断言:在原来传统服务业态的基础上,这些新型业态经过不断演变融合和创新发展,将会成长为江苏“大服务业”的新生力量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力军。
从实践来看,目前江苏出现的服务业新型业态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综合性。其出现主要依赖于分工细化和融合这两条路径,既涉及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又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所包含的服务内容复杂,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因而具有综合性。
2.动态性。其要素构成、产业范围、组织形态和运行模式等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发展过程也是持续发展变化、探索创新的过程,因而具有动态性。
3.独特性。其发展更注重本行业的特点,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同时与原有业态的竞争,也促成其业态独特性的塑造。由于现代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本身具有不可分离性、不可储存性、不可控制性、不可转移性等特点,因而使得其某些业态拥有区别于传统业态的独特特征。
当前,江苏的新型服务业态正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组织形态规模化。一是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如:“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多种形式组合,并在其彼此间建立依存关系,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或特色街区);二是中小型企业的连锁化扩张、大型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和超大型集团的战略联盟等,其也必然趋向组织形态规模化。
2.经营方式专业化。一是现代高尖端领域技术的集合,如国际干细胞库及公共服务平台,主要致力于各类干细胞的提取、研究、重大疾病干细胞的鉴定、诊断、治疗和新药开发;二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和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等。其共同特点,就是其本行业的业务经营方式趋向专业化。
3.资源整合集约化。主要表现为信息化时代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如云计算,就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
4.空间形态集聚化。主要表现为不同组织机构在区域的分布会形成空间意义上的集聚。如金融服务的风险投资、快速贷款和财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经营与金融资本经营的良性互动,为高科技新创公司提供融资,推行农户联保贷款措施,帮助企业化解资金制约等。
5.主辅分离趋利化。主要表现为实施企业主辅分离,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服务等业务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产业链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大量新型服务业业态的发展,使得在服务功能优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促进了多行业的融合或者称之为混业发展,这样的单位,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行业来对号入座反映其经营活动内容,将直接影响统计工作的实际操作。
对于利用数字技术、知识经济和现代管理技术整合了多种经济活动的新型业态,导致单位经营或服务的内容在多行业中均有所涉及,内容互有交叉,既是信息技术服务,又可以是科学技术服务,也可以是传统的行业形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位的产出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行业来区分,亦难以完整界定调查对象的行业属性。
根据统计调查对象行业界定唯一性规定这个标准,多数混合型新型业态的 “非主业”经营或服务的结果难以全部反映到相应的行业调查中去,不能反映全行业发展规模的实际情况,亦导致了统计调查对象确定难。
由于市场因素的变化和单位经营或服务结构的调整,存在多种业态的单位在不同时期可能在经营或服务构成上发生此消彼长的现象,与之相对应,在现行调查中,就需要根据调查对象当期经营或服务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期纳入不同的行业调查字典库中,这样可能造成调查对象字典库的不确定性。
新型业态的发展,使现行统计制度设置时的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按照现行统计制度形成的统计结果与行业发展规模产生偏差。如对新型人力资源公司的统计。在人力资源公司的财务报表上,除公司管理和后勤等人员外,作为其派出的各类“劳动力”被视为生产资料;所支付给这些派出人员的报酬被视为经营费用。与此同时,接收人力资源公司派出人员的单位也不可能将这些人员作为本单位的从业人员统计,其支付给人力资源公司的报酬更不可能计入其劳动报酬中,这样既造成职业中介服务业从业人员和劳动者报酬的虚增,也造成了实际使用“劳动力”行业从业人员和劳动者报酬的减少。
新型业态的出现,产生了大量混业经济。一张财务报表中经济指标并不是单一行业生产活动实现的,如果全部算到一个行业中,显然是不合理的。使用这种不合理的结果来推算具体某一个行业增加值,必然会产生较大误差。
伴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逐步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发展需求最迫切的行业,而目前服务业统计调查能力与服务业统计需求反差又实在太大,三次产业间的高度融合和互动,大量新服务业态的出现,使服务业统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和新挑战;现实的发展急切地呼唤着服务业统计工作跟进。
服务业统计是世界性难题。当前,我国现行的服务业统计要面对以下难题:
1.服务业统计调查对象面广量大。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B_2002),服务业涉及15个门类、48个大类、183个中类、346个小类,服务业具有业态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且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服务业统计的难度很大。
2.服务业单位财务核算复杂。各种类型服务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各异,方法不尽相同。教育、文化、科技等执行事业单位财会制度,金融、保险、批发零售、餐饮等执行企业财会制度。
3.服务业核算基础薄弱,基础数据依据不足,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目前,季度核算所需的服务业基础资料基本是用相关专业和有关部门的相关数据推算,其中发展迅猛的新兴服务业统计资料的缺乏尤为突出,虽是通过资料推算等方法可以一定反映,但其很不充分。
最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现行统计体系中,服务业统计恰是最薄弱的领域。目前,非普查年度的服务业统计是抽样调查与专业报表、部门报表相结合,各行业相互配套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而三次产业的高度融合和互动,新兴行业、新型业态及跨专业、跨行业现象层出不穷,市场划分越来越细,不断地给依照专业和部门、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工的思维模式和统计模式提出新的难题和挑战:
一是服务业统计制度不完善。因服务业投入及产出都涉及大量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产品,现有的以实物形态和价值为基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式已不能涵盖这些产品。
二是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尽合理和相对滞后。有专家认为,不变价计算中的价格剔除方法,也可能导致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的相对低估,所以增加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少推算”、“被低估”的可能。
三是服务业统计工作尚未形成统一的完整体系。全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统一、完整的服务业统计工作体系构架与网络,新兴领域制度性研究进展迟缓,存在统计空白;服务业统计的遗漏现象,特别是中小企业漏统问题比较突出。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使服务业尤其是新型服务业态面临着“说不清”的尴尬与困惑:即产业间的关系说不清、行业间的关系说不清、新型业态与核算的关系说不清、服务业统计的工作关系说不清。现行统计制度方法和服务业统计工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造成实际的服务业发展状况被低估或被严重低估;与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感受产生反差,已经影响到政府统计部门及其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业统计工作和各级统计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作为统计主管部门,已经到了必须清醒正视和认真面对的时候,现行统计制度方法和服务业统计改革势在必行。
江苏作为我国东部的经济大省,在新的历史时期服务业的发展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被摆在了战略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江苏新型服务业态发展迅速,作用重要,从政府管理层面,也确实需要获得新型业态的大量信息,服务业统计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省政府先后明确提出“科学分类、规范统计、健全考核”的工作要求和“四个转变”的工作目标,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江苏的服务业统计工作经过艰难的探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统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了软件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和服务外包等多种新兴服务业业态统计,现代金融统计制度也正在建立之中。二是部门统计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了省级部门服务业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会商服务业统计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三是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尽管如此,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江苏服务业统计仍需在创新中前行。
下一步,江苏的服务业统计工作,将按照省委“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和“两个率先”的要求,在探索全行业、全社会全履盖的服务业统计上勇于实践,坚持创新,力求破解服务业统计工作难题,争取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努力打造江苏统计品牌。
主要思路为:针对大量涌现的跨行业的新型业态,将进一步加大调研梳理力度,以把新型业态发展状况摸清楚,并力求对新型业态作出尽可能科学和符合逻辑的归纳和整理;以实施“四大工程”为契机,切实从夯实基础入手,积极推进服务业名录库建设;进一步加强针对新型业态及未来发展态势的统计制度方法研究,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此,建议尽快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以适应形势发展,使行业归类更加科学,尤其是要让新型业态有“家”可归,有“房”可住。同时,也热切希望加快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尽快统一规范服务业统计指导思想与主要原则、统计范围、基本单位、主要内容,适时改进现行服务行业增加值的核算办法、基础数据采集方法以及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组织实施等,推出全国统一的服务业统计总体框架,整体上推进全国服务业统计改革;力求适应形势发展,从制度层面打造推进全国服务业统计的崭新格局。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8.013
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