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2011-08-15 00:45:41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公民民主政府

胡 宾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推进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胡 宾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网络民主是信息时代民主发展的新形式,本文从网络与民主的关系角度对网络民主进行了概念界定,进而从网络对于民主发展的价值及网络民主对于我国民主发展所能发挥的功能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发展网络民主的原因,最后为推进我国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可能的对策。

网络民主;价值;功能;途径

一、“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于1995年提出,他在《网络民主——因特网和公共领域》一文中把网络民主定义为“公民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公共领域加强和巩固民主的过程”[1]。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此后布朗宁、阿特温等人在他们出版的有关电子民主、数字民主的专著中,也对网络民主的含义作了相关论述。归结起来,国外学者对“网络民主”概念的界定主要将其视为公民借助网络技术重塑民主或者重振民主的形式,强调的是民主价值本质的回归。这是基于国外发达国家民主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做出的阐释,无法简单套用于我国。

国内对网络民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到目前为止尚无对网络民主作系统论述的著作,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中,对网络民主概念的界定也没有较统一的表述。相对来说,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是宋迎法、刘新全在《电子民主: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一文中所作的阐述:“电子民主是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以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为运作平台,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以公民的全体、主动、切实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民主运作程序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民主新形式。”[2]

笔者认为,对于什么是“网络民主”,还得从网络与民主间的关系角度来做界定。据此,所谓网络民主是指以网络为工具来参与民主、影响民主发展的一种方式。首先,网络民主的主体可以是公民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组织或代表;其次,强调网络只是一种工具,是参与民主政治的途径,其本身不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再次,“网络民主”既可以促进民主发展,也可以阻碍民主的实现,这取决于控制网络的人和控制网络的社会。

二、网络对于民主发展的价值

如今,网络正以其应用的广泛性、使用的便捷性不断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传统的活动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同时,网络也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就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言它的价值正在不断体现。

(一)网络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丰富了民主参与的形式

传播学界天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面对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发展的电视时曾经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3]。而网络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手段无疑比电视更具威力,当电脑网络被广泛应用于政府运作后,它必然有助于推动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目前,网络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已经可以使人们通过网络投票、网络选举、网络舆论等途径来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生活,丰富民主参与的形式。

(二)网络扩大了民主参与的广度,提高了公民民主参与的热情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民主参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方便地参与政治讨论,参与政治生活。同时,网络引发的教育革命使更多的公民能接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程度,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此外,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极大地激发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更多的人可以抛开思想束缚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网络使民主参与的直接性和公开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

当代社会,任何具备一定网络应用知识的公民只需通过电脑、移动通信设备等网络媒介便可直接获取想要的信息,在论坛、留言板、聊天室里直接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地,而不再需要通过代表来间接表达,大大降低了政治参与的复杂程度。同时,公民通过网上政府平台能很清楚地了解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动向,使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沟通更直接、便利,进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网络民主对我国民主发展的功能体现

“网络民主”是“网络”与“民主”相融合而产生的崭新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只是形式,“民主”才是内容,网络技术在民主层面上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主的发展,让政治民主在新的物质环境中有更符合现实的表现形式。因此,网络民主对于我国民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功能上。

(一)网络民主的监督功能

我国传统的监督方式有体制内监督和体制外监督两大类。体制内监督由于缺乏监督和纠错的制度安排,因而无法对自身形成有效监督;体制外监督,尤其是大众媒体的监督,往往因受制于各种压力,在监督时避重就轻,使得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自由、开放、匿名等特性恰恰有助于破除传统监督所存在的外部压力,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话语和思想。以往由于身份的公开让人很难表达真实想法的桎梏被打破,一种更接近民主自然本质的话语氛围被创造出来。而且,这种监督的影响力也会因网络舆论具有的开放性而不断放大,使得政府在公众的目光下不得不纠正其不当之举。从孙志刚事件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到“宝马撞人”案审判结果的改判、厦门PX项目地址的改迁,我们都可以看到网络民主在监督方面所取得的现实成效。

(二)网络民主的沟通功能

通过网络网民与政府之间能达到信息输入、输出和反馈的基本平衡。而在传统的沟通机制中三者常常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政府输出过于强大,而输入和反馈严重不足。即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狭窄,缺乏表达真实意愿的机会,媒体的中介功能也由于意识形态的压力而有所缺位;公民的政治认知过程只能是政府主导下的被动接受,对信息的主动获取和自我辨别能力非常有限。网络的出现逐渐改变了这种局面,不仅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而且为言论自由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人们拥有了更加便捷的参政工具,能够激发主动获取政治知识、提升政治能力的欲望,能够更加平等地享有知情权,更加平等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观点。从一定程度上说,网络带来的民主参与热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政治系统输入、输出和反馈的严重失衡状态。“一方面,网络所释放的参与热情聚集了强大的民意,这些民意为政治输入提供了现实素材;另一方面,网络也为政治系统中公民的反馈提供了可能。网络议政已经使公众意见得到了凝聚和彰显,曾经静默且彼此隔阂的公众声音,开始在网络空间中汇集和展示。”[4]政府在做政治决策时必须参考这些信息,这样有利于减少政策输出时与民意之间产生隔阂与摩擦,从而使政策实施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网络民主的舒缓功能

网络民主一方面能为公民就政治现状存在的不满和压抑提供一个释放渠道,另一方面也能缓解由于这些不良情绪的积压而可能产生的政治矛盾。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结构的重组、社会财富的分化、社会价值的嬗变,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与挫折感,如果这些压力和挫折感没有一个顺畅的渠道来发泄,就可能以不正当的、非理性的形式爆发出来,对政治稳定将构成极大威胁。网络很好地解决了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狭窄的矛盾,它为公民提供了一个政治交流、政治宣泄的渠道,从内心缓解由于现实政治挫折带来的焦虑与紧张感。政府也可通过这些渠道了解公民的“政治心情”,加以有效引导和调控,从而缓和或消解现实矛盾。

四、推进我国网络民主健康发展的途径

当然,网络民主由于其本身特性、发展的不成熟及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它对民主发展也存在负面的影响,关键是要找准定位,把握好方向,弥补不足,使其功效能充分发挥;同时,要加以规范、引导和限制,将其负面效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从宏观上说,网络民主的发展须依赖于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加大信息扶持力度,缩小“数字鸿沟”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2010年7月15日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地区之间网民的规模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呈现出三个梯级,各地的网络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扭转这种局面,政府在加大对贫困地区经济扶持的同时也应注重对落后地区的信息扶持:一方面,在基础信息设施建设上要加大投入,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教育领城的信息技术投入,保证每个有条件的学校都能开设信息技术课。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推进网上政府建设,缩小不同地区政府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统一的网络体系,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充分享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公共论坛参与政治。

(二) 提高公民参政意识,培育“政治网民”

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31.8% 。不可否认,我国的网民数量增长较快,但这些网民中并非每个人都关心政治、都会通过网络来进行政治参与。同时,由于在年龄、知识构成、观念立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也不是每个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人都会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理性的判断力。网民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是参与网络民主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一定的政治能力,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民主。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我国网民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培育适应网络发展趋势、在网络空间中具有话语影响力的“政治网民”。一方面,在传统教育领域要加大对民主政治意识的培养,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立足于实践参与,减少机械灌输;另一方面,要通过网上政治论坛、专家在线、网络远程教育等新式途径来推进政治社会化,让更多的人接触政治、了解政治、参与政治。

(三) 净化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立法

《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中年轻人占多数,其中年龄在10—19岁的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由于这类群体的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因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误导而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这就对网络环境治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应在技术层面上通过网络过滤减少各类群体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具体可以给学校和家庭用户免费提供绿色上网过滤软件,来为低龄群体健康上网保驾护航;也可通过对路由器、服务器设置关卡,在信息传播的终端和媒介中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另一方面,应从法律层面加大网络立法和执法的力度。有必要制定一部有关互联网的专门法,对网络资源管理,网络内容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利及义务等做出规定,依法打击网络犯罪和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政治活动者,尤其要注重对网络虚假信息的制造者的惩治力度,以维护正常的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四) 构建网络伦理,规范网络文化

网络民主在培育公共民主意识的同时,语言暴力、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极端情绪也在利用网络平台不断蔓延。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单纯由政府来对网络实行完全监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网络伦理具有自律效用,能使网民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使网络环境更加和谐有序。所以,要尽快建立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贯彻公正、诚实、平等、守法的网络理念,实现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伦理约束,以引导网民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政议政,有序地参与公共生活。罗伯特·达尔在对民主问题的研究中曾指出:“如果不能创造、维持一种有利的政治文化,更准确地说,创造一种普遍支持这些理想和实践的文化,民主就不可能维持。”[6]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因此,在网络民主的发展中需要培养一种能适应于网络环境的网络文化,从道德层面和制度层面入手,对网络环境加以规范,为网络民主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五) 健全沟通机制,完善“网上政府”

网络为公民和政府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沟通渠道,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性,通过完善政府与公民的沟通机制来创建网络环境下公民积极参政议政、政府认真回应、部门努力整改的民主模式。为此,要不断拓宽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民主的渠道,通过奖励机制激励使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同时,进一步完善“网上政府”,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行电子政府建设,改革政府机构,建立将社会公众意见纳入政治决策过程的有效机制。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政务公开和与民众交流的重要窗口,是政府对外发布信息的重要途径,“公民只有对政府事务知情,才能参与政府管理,并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判断和评价,从而给政府的行政责任增加一种外部压力”[7]。因此,政府部门既要承担起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任务,又要不断完善软件系统,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真正实行政务公开与透明运作,让公民确确实实能通过网络参与到政府的管理过程中来。

[1]Mark Poster.Cyber democracy:The Internet and the Public Sphere[A].David Holmes.Virtual Politics:Identity&Community in Cyberspace[C].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7,218.

[2]宋迎法,刘新全.民主: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J].江海学刊,2004,(6).

[3]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35.

[4]郭小安.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功能及限度[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research.cnnic.cn/htm l/1279171593d2348.htm l,2010-07-15.

[6]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

[7]孙彩红.试论公民参与和政府责任行政的实现[J].社会科学,2007,(2).

Abstrat:Cyber democracy is the new form of democracy in the information era.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yber democracy from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rnet and democracy,and then analyses the reasons to promote Chinese cyber democracy from the values of cyber democr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nd the functions of cyber democr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mocracy,at last gives some strategies to promote Chinese cyber democracy.

TheCauses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Chinese Cyber Democracy

HUBin
(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cyber democracy;value;function;appr oach

D616

A

1009-6566(2011)01-0045-04

2010-11-25

胡 宾(1986—),男,江苏苏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公民民主政府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