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萍
原发性胆囊癌是肝胆外科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早期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超声检查中与常见的良性胆囊疾病鉴别困难而易被漏诊。目前,术前超声诊断胆囊癌符合率约42.9% ~78.6%[1]。为了探讨本病的早期超声诊断特点,分析误诊原因,现回顾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胆囊癌,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2009年以来,我院胆囊癌患者42例均经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例,女28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52.4岁,临床表现:数年胆囊炎症状,如右季肋邮疼痛、背痛及右肩痛等,可无明显消瘦史。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GES6及飞利浦新-5000及HDI-超9彩色超声诊断仪,选择凸阵探头,频率2~5 MHz。患者空腹取平卧位和左侧卧位,分别做纵切、横切及斜切,得到不同切面的胆囊清晰图象,仔细观察胆囊的形态、囊壁、其内容物及其特点,盱门淋巴结、肝内转移灶及直接浸润的有无。并叠加彩色血流信号,观测血流特点并测其最大流速。
2.1 42例中,超声诊断为胆囊癌的有35例,确诊率83.3%;误诊7例,误诊率16.7%。组织学分型:腺癌32例,未分化癌3例。
2.2 依据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将胆囊癌分为5型[2]。
2.2.1 实块型13例,在胆囊内或相当于胆囊的部位探及1个实质性的软组织块影,形态不规则,部分有分叶,内部回声不均质,强弱不等。其中有6例肿块与肝门区关系密切,边界不清楚;9例合并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7例伴腹腔淋巴结肿大;1例伴胰腺转移。
2.2.2 蕈伞型5例,在胆囊内探及1个或多个蕈伞状的实质性回声光团,为中低回声,1例位于底部,1例位于体部。肿块呈菜花状或分叶状,改变体位不活动,无声影。1例合并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
2.2.3 厚壁型8例,超声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内壁黏膜表面粗糙,局部黏膜有破坏且连续中断。6例合并强回声光团伴声影;3例可见胆汁透声性减弱;5例有胆泥形成;4例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2.2.4 小结节型3例,超声表现自壁向腔内呈乳头状突起光团,回声中等,宽基底,该处胆囊壁增厚、不光滑。光团直径1.2 cm,表面不光滑。
2.2.5 混合型3例。超声表现胆囊壁增厚伴乳头状或蕈伞状肿块突人胆囊腔。均合并结石。1例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2.3 误诊本组7例。1例误诊为胆囊萎缩、2例合并结石、炎症误诊为胆囊炎,胆囊结石,3例误诊为胆囊息肉,1例误诊为肝癌。
原发性胆囊癌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较高,大约75%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由于胆囊癌早期症状隐蔽、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因此早期诊断很重要。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目前已受到临床的广泛肯定,其敏感性可达85%,准确性达80%.胆囊癌典型的二维超声表现为三型:即实块型(40% ~65%)、结节型(15% ~30%)、厚壁型(5%一30%),二维超声不仅可以发现胆囊肿瘤,同时对于是否合并结石、肝脏有无转移、腹腔有无积液、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也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二维超声是诊断胆囊癌的重要手段。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①诊断早期胆囊癌较为困难。②鉴别诊断胆囊癌、胆囊良性病变、胆囊炎性沉积物较为困难。③胆囊癌术前分期二维超声帮助有限。
误诊原因分析:①早期胆囊癌胆囊壁局限性增厚,不易与慢性胆囊炎鉴别,而一旦发现黏膜线受损或中断现象,即要考虑胆囊癌的存在。②满足于对1种疾病的发现而忽略了另1种疾病的诊断。充满型胆囊结石因弧形光带伴宽大声影掩盖了结石后方肿瘤声像图造成漏诊。有报道,原发性胆囊癌常伴有胆囊结石[3]。③对较大的息肉样病变没作认真分析,因此对于直径超过1.0 cm的息肉样病变应高度警惕胆囊癌的可能,建议密切观察或手术治疗。④晚期胆囊癌累及肝脏,或将胆囊内占位误认为肝内病变,此时对于原发或继发性诊断超声有一定的局限性。
[1]杨志华,宋绪明,李秀英,等.灰阶超声检查胆囊癌误诊16例原因分析. 中国肿瘤临床,1995,22(9):645-647.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970.
[3]石景森,周连锁.胆囊癌前病变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17(9):52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