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舱在高原脑水肿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2011-08-15 00:53汪慧慧徐福振万荣辉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21期
关键词:脑水肿高压氧海拔

汪慧慧 徐福振 万荣辉

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青藏直流联网医疗卫生保障总院雁石坪卫生所,青海格尔木816000

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oedema,HACE)是笔者所在科室常见危重症之一。由于高原缺氧引起脑功能障碍,如不及时积极有效救治,死亡率极高。2010年8月~2011年8月笔者利用高压氧舱配合常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50岁,平均(29.0±2.7)岁,均来自海拔2 000米以下,在海拔2860米地区习服3~5 d。所有患者进入高原前均无颅脑疾病史,根椐病史、胸片、心电图等检查,除外其他疾病,检查均正常,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3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的诊断标准[1]。进入高海拔后至发病时间8 h~5 d,平均(3.5±1.2)d。

1.2 症状与体征

11例患者主要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呼吸急促,并出现嗜睡或虚弱、共济失调、肺部湿罗音,另2例还出现嗜睡现象。P为110~160次/min,R为25~35次/min,SaPO2为35%~60%。口唇紫绀,严重者发生四肢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

2 护理与治疗

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流量(6~8 L/min)面罩吸氧,至病情好转后改为持续低流量吸氧,流量2~4 L/min,同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后坠堵塞呼吸道。药物治疗:分别静注地塞米松20~40 mg、速尿20 mg,静点20%甘露醇250 mL,2次/d(慎用盐水);输液时注意要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每日入量应在1500 mL左右,滴速30~40滴/min为宜。既要保证脱水有效,又要防止液体总量过多和液体滴速太快而加重脑水肿或诱发肺水肿。严密观察嗜睡患者病情,包括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避免病情的再度恶化,待符合进舱条件后再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笔者所在科室采用高压氧舱[型号:GY2200(8),6+2型;山东烟台宏远氧业有限公司]治疗,氧舱加压到(0.02~0.03)MPa,以20~25 min时间缓慢升压,稳压吸氧60 min,期间休息10 min,总治疗时间为120~140 min为宜,从加压至减压结束(除期间休息外)一直将吸氧面罩打开让患者进行吸氧。急性患者每天2~3次效果较好,治愈后送入平原进行休养。

3 结果

11例患者病情稳定后吸氧SaPO2都能达90%以上,症状明显减轻,2例脑水肿因发病时间过长,经治疗好转后迅速低转送至三级医院继续治疗,均痊愈出院。神志恢复时间最短0.5 h,最长25 h;住院3~10 d,平均5 d。出院后随诊1月,均未发现后遗症。

4 讨论

高原脑水肿主要是由于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脑血管扩张、脑血管流量剧增,使流体静压增高及脑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是一种恶性高原急病,发病急,病情危重,如未能得到及时抢救则预后不良病死率高[2]。高压氧舱治疗可以收缩血管,减轻组织水肿,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缺氧。高压氧的穿透力强可以中断脑缺氧与脑水肿间的恶性循环,改善脑功能,刺激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促进苏醒。所以高原脑水肿患者发病后应尽早脱离高原环境,早期合理氧疗、高压氧治疗、药物治疗,加之严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呼吸管理、基础护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3]。

高压氧舱操作注意事项[4]: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舱内应加湿。首先对患者进舱前的要领进行告知,如必须穿棉布衣服,禁止携带打火机、火柴及手机、手表等电子器件,向患者及其陪护交代清楚,防止入舱后发生意外;加压时会出现耳鸣、嗡嗡的响声,指导患者捏鼻子,并教会患者进行吞咽和鼓气动作减少对鼓膜的压力,若上述做法仍感觉耳朵不适请与操舱人员联系[5]。加压时与患者多进行对话联系,时刻保持患者的清醒状态和身体状况。开始升压过程中速度宜慢,压力在0.01~0.03 MPa时患者如有轻微不适症状明显(耳鸣、头痛),可适当延长加、减压时间,对脑水肿患者开始进舱时再次对患者进行宣教工作,特别强调严禁火源、火种进舱。病情严重的患者最好派1名医生1名护士陪同进舱并做好特别护理和观察病情变化,如协助患者戴好面罩或吸氧装置,观察生命指标并做好记录,输液者调整莫菲管内液平面。操舱者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流量计了解患者吸氧情况,充分利用观察窗注意患者面色、神志,为防止发生特殊情况,可在舱内备齐一些药品及器材(强心剂、呼吸兴奋剂、激素、脱水剂、静脉补液、简易呼吸器等),以备抢救患者时应用。舱外备医疗设备(监护仪等),应于开舱前将导线连接好,并调试完毕。如上述情况处理仍无缓解,应迅速减压出舱并施抢救护理,1~2次/d,治疗2 d后,患者意识恢复病情稳定后应及早转送至低海拔处为妥。

多数患者为急入特高海拔地区,即上工地搭帐篷等较重体力活动,过度劳累加上缺氧低气压高寒的天气,未能得到充足休息(长期生活在本地的正常人群也会有轻度代谢障碍)导致发病,因此笔者建议进入特高海拔地区应遵循阶递式逐步适应,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初入高原者一般应在2 500米左右习服1周,避免受凉及过度劳动、饮酒,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6]。本地区海拔4 700米,交通条件差,时常无网络与上级汇报,在后送途中要跨越高海拔地区(昆仑山、风火山),给予高压氧治疗就显得特别重要。

[1]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稿.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J].高原医学杂志,1996,6(1):11.

[2] 高玉琪.高原军事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271-273.

[3] 吴钟琪.医用高压氧临床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222-223.

[4] 徐新南.浅谈医用高压氧舱的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2):15.

[5] 杨益.高压氧治疗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7-108.

[6] 西藏军区总院.高原病学[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175-176.

猜你喜欢
脑水肿高压氧海拔
高海拔的甘南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高压氧治疗外伤性癫痫的临床效果观察
家兔烫伤早期脑水肿脑组织AQP4表达与MRI成像的研究
高海拔地区电子设备散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