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明伸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被称之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或粉刺性乳痈,该病多发于非哺乳期女性或非妊娠期女性。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其首发症状为出现肿块,并且其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与误诊率。多层螺旋CT拥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以及高效的图像后处理能力,能够对全身疾病做出明确的诊断。目前关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较少[1]。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间共收治经临床与手术证实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病例92例,本文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分析,来总结多层螺旋CT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通过临床和手术证实的92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这些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6~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年龄在24~35岁56例。92例患者都处于非哺乳期及妊娠期,并且都是单侧乳腺发病,其临床症状较轻,患者发病部位主要在乳晕下部,经过触诊发现同一侧的腋窝淋巴结开始肿大者70例,出现结节或肿块者64例。
1.2 多层螺旋CT检查 患者按照要求俯卧,将其腹部垫高,借助双侧肘部来支撑身体,让双侧乳房处于自然下垂状态,靶扫描要在乳房的下界进行。82例患者均先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然后再行增强。患者注射增强对比剂的注射速率要求4 ml/s为宜,注射总量为100 ml,注射完成45 s后可行扫描操作。患者中有10例属于乳腺窦道瘘管形成患者,在使用泛影葡胺后再行平扫处理。扫描参数如下:螺距为1,层厚为1.25 mm,120 kV,300 mA。
1.3 多层螺旋CT的表现评价 多层螺旋CT表现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变的部位、病变范围、脓肿情况、窦道瘘管、有无钙化,此外,还需要医师对患者乳头和乳晕、乳腺后间隙、主乳导管区以及腋窝淋巴结等部位进行综合评价。
92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可以分为象限型、晕周型、脓肿型、窦道瘘管以及混合型,各种类型均表现出特定的特征。晕周型有18例,表现为乳头有不同程度的内陷,腺体间脂肪无间隙,增强后病灶多表现为轻度强化。象限型有32例,较晕周型又有一定程度的进展,除具有晕周型的基本表现外,炎症还发生在乳腺深处。脓肿型有18例患者,该类型的病变范围也较广泛,表现为乳腺实质内或皮下部位出现脓肿,平扫CT结果表明乳腺实质结构紊乱,其间出现索条影相延续,外观为扁圆形,中央处的密度较低,增强后出现环状强化。窦道瘘管型有12例患者,因为窦道瘘管具潜行性,管腔里的气体少,通过平扫及增强不易发现,只能在窦道处远离乳腺实质区域时显示。混合型有12例患者,该型病变表现较为复杂,CT表现为脓肿型与窦道型的特征。
浆细胞性乳腺炎属于非细菌性的炎症,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其首发症状为出现肿块,并且其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与误诊率。也有学者支持浆细胞性乳腺炎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观点。患者乳头内陷或乳头发育异常引起乳导管内类脂质分泌物分泌异常,从而使乳导管出现扩张现象,管壁炎细胞开始浸润及管周纤维增生,乳导管上皮处破损,腔内物质流出,直接刺激腺体而导致脂肪坏死,本病的根本原因是乳腺导管的扩张,绝大多数的嗜酸性粒细胞与浆细胞出现浸润而造成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2]。
多层螺旋CT拥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以及高效的图像后处理能力,能够对全身疾病做出明确的诊断。本组92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可以分为象限型、晕周型、脓肿型、窦道瘘管以及混合型,各种类型均表现出特定的特征。晕周型有18例,表现为乳头有不同程度的内陷,腺体间脂肪无间隙,增强后病灶多表现为轻度强化。象限型有32例,较晕周型又有一定程度的进展,除具有晕周型的基本表现外,炎症还发生在乳腺深处。纤维化能够导致乳导管缩短,加速导管阻塞扩张,进而造成乳头内陷,或使原先已经凹陷的乳头内陷程度加剧,部分皮肤由于纤维化拉伸可表现为橘皮样表现,另外,反复慢性炎症以及纤维组织增生能够导致乳腺产生结节或肿块[3,4]。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明确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因此,多层螺旋CT可以作为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首选方法。
[1]宋希林,左文述,孙敏,等.浆细胞性乳腺炎273例临床分析.医师进修杂志,1996,19(9):21-22.
[2]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2.
[3]吴林生,朱世亮,陈爱英,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与探讨.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9):720-722.
[4]唐汉钧,阙华发,陈红风,等.切开拖线腐生肌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148例.中医杂志,2000,41(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