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洪
作为膀胱舒缩活动的起搏和传导者,ICCs细胞在膀胱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1]。其功能改变可能是造成膀胱功能障碍的原因。因此推测,DCP发病可能与ICCs改变有关。本研究通过单细胞培养、观察ICCs超微结构在高糖环境中的变化,探讨DCP功能改变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1.1 主要材料 英国种健康豚鼠,透射电镜。
1.2 方法
1.2.1 豚鼠膀胱ICCs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制备 脱臼处死豚鼠,无菌手术取出其膀胱,取肌层并剪成碎块,胶原酶V消化,制成无糖的DMEM细胞悬液于培养皿中,培养箱中培养24 h,弃去原液,分别加入5、10、15 mmol/L葡萄糖 DMEM 细胞培养液,继续培养24、72 h。胰蛋白酶消化,刮刀刮取ICCs细胞,高速离心,戊二醛固定细胞团。
1.2.2 电镜观察 细胞团经冲洗、固定、梯度序列丙酮浸泡脱水、聚合后,超薄切片,再醋酸铀、柠檬酸铅顺序染色后,切片置于透射电镜下,选图像清晰之ICCs细胞观察。
ICCs细胞超微结构在高浓度糖环境中发生明显变化,随培养液中糖浓度升高及时间增长,ICCs细胞损害也就越明显。①5 mol组培养24和72 h组后,ICCs细胞无明显变化,镜下见核仁大而多,核浆比例大,线粒体丰富,胞突长而少。②10 mol组培养24 h则见核仁多,边集,核浆比例大,细胞内部细胞器减少,比如核糖体、内质网数量减少,内质网开始扩张,胞突变短,细胞内较多颗粒状类释放物存在,多位于胞突内,颗粒状物外有被膜。培养72 h后可见核仁大,数量多且形态不规则,核浆比例增大,细胞内部细胞器更少,细胞内颗粒状类释放物更多,位于胞突,并且有向外释放之势,胞突特别多且更短。③15 mol组培养24 h后可见细胞分散,不成片,细胞体积增大,其内颗粒状类释放物较多,也存在于胞突,细胞器也明显减少,胞突几近于消失。培养72 h后可见细胞不成片,细胞体积增大,核大,其内异染色质明显减少,胞浆内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数目极少,线粒体明显大小不一,游离核糖体增加,部分细胞膜局部呈现坏死灶,胞突完全消失。
众多科研成果提示ICCs细胞在膀胱活动的起搏器、传导器。膀胱不依赖神经以及体液因素可以自发的兴奋、收缩[2],ICCs细胞可测到自发的电位变化[3],尿路全程均有ICCs存在[4-6]。糖尿病最常见症状之一是DCP,其病变原因不明确。因此我们推测,ICCs细胞功能变化可能与DCP发病有关。可能是高糖破坏ICCs超微结构引起DCP的事发病。
本次研究用单种细胞体外培养,来观察高葡萄糖浓度下膀胱ICCs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发现糖浓度升高及培养时间长,ICCs细胞内结构破坏就越明显。
图片对比可见,5 mol/L糖浓度没有影响ICCs细胞,胞内细胞器丰富,胞突少而长,即生理范围内的糖浓度不影响ICCs。10 mol/L经培养24和72 h后均明显出现细胞结构的破坏,核仁多,边集,核浆比例大,细胞内部细胞器比如核糖体、内质网数量减少,内质网开始扩张,胞突变短,细胞内较多颗粒状类释放物存在,多位于胞突内,颗粒状物外有被膜。而培养72 h后细胞结构破坏更明显,核仁大而多,且形态不规则,细胞内部细胞器更少,而颗粒状类释放物更多,并且有向外释放之势,胞突多且更短,呈绒毛状。推测高浓度糖刺激下,破坏ICCs内部超微结构,刺激ICCs细胞代偿性生理功能增强,造成其分泌颗粒如神经递质等增加。15 mol/L组细胞破坏更甚于10 mol组.培养24 h后细胞分散,不成片,细胞体积增大,颗粒状类释放物较多,细胞器也明显减少,胞突几近于消失。培养72 h后,细胞不成片,核内异染色质明显减少,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数目极少,线粒体明显大小不一,游离核糖体增加,部分细胞膜局部呈现坏死灶,胞突完全消失。过高的葡萄糖浓度刺激,短时间内可造成ICCs细胞代偿性功能增加,但培养时间增长,过高的葡萄糖浓度持续的破坏,使细胞能量来源的结构基础线粒体被破坏,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脱落,造成ICCs细胞生理功能丧失或下降。
研究结果显示,ICCs功能及其结构的变化与高浓度糖的内环境有密切关系。内环境中糖浓度的升高、作用的时间长,则ICCs细胞结构及功能变化也就更明显。由此推测:高浓度糖破坏ICCs细胞的超微结构、胞突消失,造成该类细胞的起搏和传递中介的功能、结构变化,导致膀胱兴奋能力变化,膀胱逼尿肌舒缩能力产生变化,而使DCP临床症状出现。高糖中ICCs细胞的超微结构被破坏有可能是临床发生DCP的病理基础之一。
[1]Jiang HH,SongB,Lu GS,et al.Loss of ryanodine receptor calcium release channel 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overactive urinary bladder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s in adetrusor instability model.BJU Int,2005,96(3):428-433.
[2]Andersson KE,Arner A.Urinary bladder contraction and relaxation;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Physiol Rev,2004,84:935-986.
[3]McCloskey KD.Characterization of outward currents in interstitial cells from the guinea pig bladder.J Urol,2005,173:(1):296-301.
[4]Davidson R A,McCloskey KD.Morphology and localization of interstitial cells in the guinea pig bladder: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with smooth muscle and neurons.J Urol,2005,173(4):1385-1390.
[5]McCloskey KD,Gurney AM.Kit positive cells in the guinea pig bladder.J Urol,2002,168(2):832-836.
[6]Exintaris B,Klemm MF,Lang RJ.Spontaneous slow wave and ontractile activity of the guinea pig prostate.,J Urol,2002,168(1):31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