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娟
网络课程论坛的认知性存在研究
□杨素娟
认知性存在体现了学生在课程论坛中通过交互积极建构意义的程度,直接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但在我国网络教育实践中,课程论坛上的认知性存在水平较低,学生习惯独立学习,没有形成协作化的学习过程,讨论过程无结构。本文从认知性存在的角度分析了当前网络课程论坛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在线讨论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旨在帮助在线教师优化讨论主题设置,改进讨论教学的结构与流程,促进群体协作学习,提高网络课程论坛上认知性存在的水平,实现高阶认知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标。
网络教育;课程论坛;认知性存在;教学策略
开展在线讨论是网络教学交互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学习集体的归属感。异步的在线讨论对学习的影响作用丝毫不逊色于传统同步的课堂讨论。学生通过参加课程论坛上的讨论,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深化和完善自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对那些自信心较弱、害羞、不习惯当众表达个人观点的学生来说,网络论坛这个虚拟学习环境可以让他们有可能从容地表达观点,且每个学生均有表达观点的机会,而这在传统面授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做到的。
但在网络教育实践中,课程论坛上的讨论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参与度较低,讨论经常跑题,往往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答疑课,达不到深化所学内容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课程论坛教学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将从认知性存在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网络课程论坛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提高网络课程论坛认知性存在水平的相关策略。
在Anderson等人提出的探究社区模型中,探究社区是由带着促进学习、建构知识、验证理解、开发各种能力等特定目的的学生与教师组成。探究社区一般包含三大要素:认知性存在、社会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1]。其中认知性存在是第一个要素,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的高等教育学习体验[2]。
根据Anderson等人的定义,“认知性存在”是指“在任何特定的探究社区中,参与者能够通过持续交流来建构意义的程度”[3]。2003年他们将批判性思维、认知性存在和实践探究模型联系在一起,从实践探究的角度来定义批判性思维,认为认知性存在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关键要素,而批判性思维是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必不可少的要素;认知性存在可以通过实践探究模型来定义和证明。因此,实践探究模型的四个阶段:触发事件、探索、整合和解决[4],成为当前国际远程教育界测量网络学习中的认知性存在水平高低的主要工具。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探究是认知性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通过在社区中与其他同学一起开展探究来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形成认知性存在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学习社区,二是持续的有意义的交互。影响认知性存在水平的两个要素分别是:学习者个体的意义建构和学习社区中的持续交互。在网络课程论坛上,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有很多种类,对学习有重大影响的是有意义的交互,而有意义的交互离不开社区成员之间的协作探究,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由此可见,认知性存在关注的不是内容,而是意义建构,在线讨论中提高认知性存在意味着要重视深层次学习和问题解决等高阶认知策略,而非识记概念。同时,上述定义还表明,从认知性存在的角度来看在线教学,它不应该是教师的循循教导和系统讲述,而应该是学生的质疑和探究,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反省,以及解决相关问题。
认知性存在在网络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认知性存在恰好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认知思维的发展水平。Meyer认为,“学习者在论坛中所发的帖子能反映他/她或者群体在发帖时所具有的思维水平”[5]。Garrison和Anderson认为,认知的成就或成果应该是教育探究社区中的重点,社会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支持和促进这个学习认知的过程[6],即教学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是服务于认知性存在的。因此,提高认知性存在水平应该是网络教学的最终目标。
Kanuka和Garrison对在线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有效的教育体验是从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探究社区中获得的[7]。改进在线环境中的教育方法可以影响认知性存在。这些方法包括实现大量学习内容有效分发的学习策略的设计和传递,课程论坛的主持风格,小组的规模,熟练使用网络交流媒体的特定属性。对网络交流媒体特定属性的使用包括发帖的频率和时间间隔,以便让学生有机会反思[8]。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网络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经从追求规模(数量)逐步向追求质量转变。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来看,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提高网络教育中的认知性存在水平,因为认知性存在反映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在线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性存在,成为当前摆在网络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我国网络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认知性存在体现了学生在课程论坛中通过交互积极建构意义的程度,直接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因素,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网络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层面,如何通过网络课程论坛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是网络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网络课程论坛上的学习交互实施现状不容乐观。黄荣怀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习者网上学习并没有真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只是表面的学习,而没有深层次的学习[9]。论坛中师生交互的方式以“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一问一答”方式为主,群体学习和互动很少,学生认知内容以“了解”层次为主[10]。论坛上的在线异步交互还属于表层、非实质性的交互[11]。梁玉娟等认为目前网上教学中的在线讨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从对话的前提来看,存在师生地位的不平等现象;从维持对话展开所需条件来看,对话的规定不明确;从对话的主题来看,对话主题不明确、不集中,内容不能深入下去,较为肤浅。对话缺少批判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从对话的主体来看,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不合理参与的现象[12]。从上述这些文献调研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教育课程论坛中的认知性存在水平还达不到协作探究和批判性思维的层面,迫切需要提高。
笔者带领学生根据实践探究模型的四个阶段(触发事件、探索、整合和解决)对三门网络课程的“认知性存在”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网络课程论坛上的认知性存在普遍不高,主要有以下问题[13]:
(1)触发事件主要由教师发起,以教师设置的讨论话题为主,学生很少在论坛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迷惑之处。教师设置的讨论主题往往不具有争议性,不能引发学生辩证性的思考,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深入对话的机会。
(2)学生在“探索”和“整合”层面的言论居多,“解决”层面的言论很少。探索层面的言论主要是进行信息交换,且“信息交换”类的语意大多是学生的“个人独白”。他们或直接采纳书本中的观点,或阐述个人的观点、进行个人的叙事等。学生很少提出问题或出现观点分歧,不主动去思考和质疑他人的观点,往往是赞同他人观点。整合层面的言论主要是观点连接与合成。学生在进行观点连接、整合时,并不是基于群体交换共享、争议协商进行多种观点的整合,而更多的是学生个人内部进行的观点整合。
(3)学生的“认知性存在”言论大多属于个人内部的认知思考,缺乏批判性的思考和对话,较少存在争议和分歧,缺乏群体的互动,很少有思想的碰撞和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出现。
此外,笔者在多个网络教育学习中心与远程学习者交流时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明白交互在远程学习中的作用,参加在线交互往往是因为网络学院的硬性规定,由此导致参与交互的积极性不高,在线讨论往往演变为提问与答疑。而实践中不少在线课程辅导教师也不清楚网上交互的缘由与目的,误以为课程论坛就是用来回答学生自主学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的。师生在认识上对在线交互存在的偏差也是影响在线论坛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提高在线论坛的认知性存在水平,教师应明确学生参与在线交互的目的,精心设计触发事件即讨论主题,努力让学生从独立学习转向协作学习,引领学生进行群体互动,开展深层次的对话。
提高网络课程论坛的认知性存在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目前我国网络教育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满足于将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发送给学生,不重视在线教学过程,没有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导致网络教育成为信息化资源的传送过程。但是,课程资源传送不可能取代高质量的在线教学过程,获得信息也不等于掌握知识与技能。网络对学习的革命不仅在于内容的传递,更重要的在于教学交流和教学交互的方式。仅靠传送信息化资源,教学过程并不会自动发生。网络教学活动同样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与严格的实施与监控。
为了有效提高在线学习社区的认知性存在,根据对三门网络课程的“认知性存在”的分析结果,参考国外在线讨论教学的一些做法,结合数年来指导学生在多门网络课程论坛中开展在线讨论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笔者提出以下策略,供在线教师设计与实施在线讨论教学时参考。
1.设计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线教学的认知性存在要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教师就必须在在线讨论开展之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结合国外的经验及我国在线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进行在线讨论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参与交互的原因?
(2)论坛教学效果评价是以“质”为主还是以“量”为主?
(3)怎样的讨论主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4)主题如何表述才能够让学生深入讨论?
(5)所设计的在线讨论流程的结构是否合理?
(6)学生是否清楚讨论的时间规定?
(7)时间规定是否合理?
(8)如果有面授辅导,面授辅导与在线讨论如何有机整合为一体?
由于多数师生都未清楚在线交互的目的,误解了课程论坛与在线讨论的用途,导致许多课程论坛中只有师生之间一对一的答疑,即使是设计了讨论主题,教师也未对讨论的流程及学生的讨论行为做出任何设计与要求,论坛上的发言呈无结构化,严重降低了在线教学的认知水平。因此,从教师到学生,有必要明确课程论坛及在线讨论的作用,才能正确地组织和参与交互,从而提高认知性存在。
笔者还发现网络学院和电大基本上都对学生的发帖数量有明确的规定,但对帖子的质量则基本上没有要求。这表明我国网络教育对学生参加在线讨论学习只有“量”的规定而无“质”的要求。结果导致不少学生为了凑够发帖数量,在论坛上发布一些无关痛痒、甚至纯属灌水的帖子。只有“量”而无“质”的要求,也许可以让学生形成上网发帖的习惯,在学生还未了解在线讨论时,对培养学生的在线讨论习惯与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显然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没什么帮助,无法提高论坛的认知性存在。因此,有必要在“量”的要求的基础上,对帖子的“质”有所要求。
2.设计的主要内容
对论坛上开展讨论教学的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的目的:明确本次讨论教学在认知性存在方面的目标。
(2)讨论的主题及子主题:哪些讨论主题是紧扣教学目标,且又是学生有相关经验、可以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考虑到学生的经历不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置多个子主题,形成思维发展的脚手架,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3)讨论时间的安排:包括整个讨论持续的时间跨度(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以及讨论的每个阶段的时间长度。时间太紧学生无法认真思考,难以形成深入的讨论;时间太长又会让学生松懈,降低参与的积极性,影响讨论的气氛。
(4)邀请学生参加讨论的通知: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是在论坛公告上发布讨论的通知,但很多学生因不定期上课程网站,故无法及时知道讨论的信息。如果除了公告之外,再给每个学生发一封E-mail,具体说明讨论的日期、持续时间、主题、目的、技术要求等,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对其学习的关注,从而提高参与度。
(5)讨论小组的规模:讨论小组的规模大小也是影响讨论积极性和深度的重要因素。实践中发现,如果是对某一主题开展讨论,讨论组的人数最好不超过30人;如果是任务协作,小组人数在5人左右,才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如果人数太多,就会影响相互之间的交互,学生会只发表个人独白而无视他人言论。
(6)讨论过程的结构和流程:根据讨论的主题内容及学生的特性,可以选择线性、树状或网状的结构,同时还要事先设计好讨论的流程,才能让讨论紧张有效。
实施在线讨论之前,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①确定主持讨论的人选(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主要负责主持某个时间段的讨论);②根据事先约定的规则对讨论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如帖子数量,规范在论坛中与他人的交互行为等);③明确学生在讨论中的任务和职责。
讨论教学结束之后,论坛主持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感谢每位参与者;总结讨论取得的结果,或让学生对讨论进行总结;将相关资料存档。
讨论教学开展期间,论坛主持教师要注意不要让讨论跑题,让学生尽量遵守事先约定的讨论规则,而且还要根据参与学生人数的多寡,分别选择不同的策略。
1.小规模班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触发事件
触发事件影响着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层次,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触发事件的设置,精心设计高质量的讨论主题。讨论主题应该能够吸引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以实现高阶认知。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可以将讨论主题细化为若干个子问题,由浅入深,形成学生知识建构时的脚手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建构的目标。
(2)特别注意教师本人在课程论坛上的“有限存在”
教师应重视讨论过程中对学习群体提供必要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将群体的观点或思维进一步延伸或深化,达到较高层次的认知性存在。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观点,鼓励学生研讨和检验这些观点。但要注意把握分寸,适可而止,避免保姆式地呵护学生,形成灌输式教育。教师要切记自己不是学习者,而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应该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答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但这不等于从教学过程中消失。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限存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定期总结学生的发言
在网络课程论坛上开展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疑问和期望,这些差异扩大了讨论的范围和深度。当学生经讨论已经找出关键问题和重要关系时,这一主题的讨论就可以结束。对讨论进行总结的目的是结束一场讨论,告诉学生从讨论中获得什么,并整理讨论的基本内容,而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讨论总结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如果是让学生来总结,可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本次交流的是什么内容?
●本次交流的目标是什么(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
●自己从讨论中学到了什么?以前不知道的哪些方面现在已经知道了?
●经过本次讨论,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
●专家和指导教师会如何看待本次讨论?
学生不可能记住所有看过或听过的内容,只能有所选择地来记忆。对讨论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关注并思考教学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以便他们记住重要内容,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实用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高分低能。
(4)规范讨论的时间长度和行为
在异步交互的论坛上,如果学生的讨论时间比较集中,所发帖子能够得到教师及其他同学的及时反馈,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有利于在线学习社区的运转。为此,需要明确规定讨论的时间,使学生知道何时需要上网发帖。这个时间一般不宜太长,一个讨论主题的讨论时间长度最好控制在两周以内。实践中我们发现,将讨论的时间长度控制在一周以内,学生参与讨论更加积极,效果更好。而反观大多数的网络教育课程论坛,往往是一个学期只对一个讨论主题展开讨论,由于讨论时间长度太长,导致学生上网讨论零零散散,无法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
由于不少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的学习动机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更多地是为了拿文凭,所以他们对参与在线讨论的积极性较低,往往不看讨论主题,只按规定随便发几个帖子凑数。为此,教师还要对学生参与讨论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比如,要求学生联系个人实际就讨论主题进行举例说明,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要求学生对他人的帖子进行评价等,以规范学生的讨论行为,提高讨论的质量与交互的深度。
(5)要求学生思考他人的观点
针对学生在线讨论时自言自语、无视他人帖子内容、不主动思考和质疑他人观点、缺乏群体互动等现象,可以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评价一两个他人帖子内容,或者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他人帖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帖子的内容,并修改与完善自己的原有观点与看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对话的习惯,能够进行群体互动。
(6)提供明确的讨论指南或思维模式
由于学生基本没有在线讨论学习的经验,所以教师应明确讨论活动的具体要求,如帖子的长度、数量、发帖的时间、帖子的内容质量等。必要时要在讨论之前通过E-Mail向所有学生提供一份讨论活动指南,以规范和指导学生在线讨论的行为。
由于学生缺乏批判性反思和批判性对话,无法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无法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所以教师在讨论主题设计和教学指导中应当着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供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供学生参考或模仿。要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和反思,努力使学生从独立学习转向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性存在水平。
2.大规模班组教学策略
由于我国网络教育实践中,一个教学班级人数普遍较多,如各个网络学院的“远程学习方法”这门课程,修读人数可能达到数千人,不少课程也是数百人修读,很少有30人以下的授课班级。在这种大型班级中开展讨论教学,除了上述在小规模班组中应用的策略之外,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无需一对一地回复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一次回复若干个学生的问题,也可将常见问题整理成FAQ。如果教师逢帖必复,将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论坛上的讨论活动演变为答疑,无法实现促进与指导学习的目的。
(2)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如果是讨论,每组最好不超过10人;如果是协作学习,每组最好是5人左右。讨论组的规模小了,就可以保证学生充分交互,避免学生隐形于论坛不参与讨论,也有利于提高交互的深度,促进社会性存在的形成。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讨论结果经归纳总结之后在班级论坛中交流共享,可加深整个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3)重视学生发帖的“质”和“量”。大型班级中开展讨论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重视发帖的“量”也重视帖子的“质”。为此,除了规定学生必须围绕讨论主题发一定数量的帖子外,还应该区别对待不同质量的帖子,把帖子的“质”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个指标,以促进学生开动脑筋,逐步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帖子质量的评价标准,供学生自评和互评使用。如按以下标准区分帖子的“质”:A、提出一个观点;B、提出一个有个人见解的观点;C、提出观点并有相关论证或论据;D、在理解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4)为每个讨论组指定小组长。为了保证每个讨论组的活动开展,使讨论结构多元化,有必要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监督本小组的在线讨论活动。小组长不一定是组中最活跃或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适当地让自信心较弱的学生当组长,让他们感觉自己也是小组的主人,可以有效提高弱势学生及整个小组的社会性存在,使全体成员都能积极发言,促进群体协作,从而提高认知性存在水平。
(5)及时反馈。学生的帖子及其发帖行为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才可能让他们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讨论。但在大型班级的讨论教学中,教师无须亲自对学生的每个帖子质量进行评估,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帖子质量进行自评与互评,并把评估结果上交给教师。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又有助于让学生通过评估活动形成意义建构,实现较高层次的认知。
认知性存在是检验虚拟学习社区中学生通过交互积极建构意义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认知发展,理应得到重视。从我国网络教育的实践来看,学生在网络课程论坛上的认知性存在水平还比较低,说明其学习还处于较为表层的认知水平。因此,广大在线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设计高质量的讨论主题,结构良好的讨论教学结构与流程,并在讨论教学过程中恰当应用相关策略,以提高网络课程论坛的认知性存在,让学生的学习从浅层认知向高阶认知发展,逐步提高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对话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绩效。
[1]Garrison,D.R.,Anderson,T.,&Archer,W..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1999,2(2-3),87-105.
[2][3]Garrison,R.D.,Anderson,T.,&Archer,W..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0,11(2):1-14.
[4][6]Garrison,D.R.,&Anderson,T.E-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M]. London&NY:RoutledgeFalmer,2003.
[5]Meyer,K.A..Face-to-face versus threaded discussions:The role of time and higher-order thinking[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3,7(3):55-65.
[7]Kanuka,H.,&Anderson,T..Online Social Interchange,Discord,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98,13(1):57-74.
[8]Kanuka&Garrison.Cognitive Presence in Online Learning[J].Journal of Computing Higher Education.Spring 2004,Vol.15(2):30-49
[9]朱伶俐,刘黄玲子,黄荣怀.网络学习社区交互文本编码体系的设计及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1):98-104.
[10]罗丹.网络远程教育中在线异步交互内容与行为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11]李媛媛.网络远程教育中在线异步交互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2]梁玉娟,衷克定.从对话理论探悉国内远程教育中的在线讨论[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3):33-36.
[13]杨素娟,莫冬敏[J].网络教育课程论坛的认知性存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38-44.
责任编辑 石子
G423
B
1009—458x(2011)03—0037—06
2011-02-25
杨素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51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