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莉园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技术的更新和教育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也促成了非正式学习的发展。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念,在打开成人职业教育瓶颈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启了又一扇窗。国内对于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处于介绍性或思辨性探讨阶段,缺乏基于本土情境的实证和策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技术、环境、资源等优势,探讨教师如何通过非正式学习达到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教学能力。
国内外对非正式学习没有统一的界定。大多数学者通过比较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异同,排除正式学习的特点和范围,得到非正式学习的基本内涵。
美国成人教育家维多利亚J马席克(VictoriaJ Marsick)和卡伦 E瓦特金斯(Karen E.Watkins)认为“正式学习是专门组织承担的,发生在教室内的、高度结构化的学习。而非正式学习也可能发生在组织内,但不是发生在教室内和高度结构化的,并且学习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学习者手中”。由此可见,非正式学习通常是有意图的,但又是没有严密组织结构的学习活动,如自我导向学习、网络学习等;但它又完全可以在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中得到有意识的推展,或者在那些看来并不有益于学习的环境中有所发生与施行。
克罗斯(Jay Cross)认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位于学习连续体的两端。正式学习发生在学校、教室和工作场所;它是官方的,通常是自上而下、有计划的,并且教授课程;正式学习结束后,毕业者能得到文凭、学位或资格证书……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意也可以是无意发生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功是衡量学习效果的最终尺度,所以学习永远不会结束……在理想情况下,每个人都从被动的正式学习的学习者成长为有创造性的非正式学习的学习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余盛泉和毛芳认为“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
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维度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进行描述和界定,但是由于中外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任何一个或几个甚至是全部维度都无法明确区分二者的关系。实际上,非正式学习就是学习的延伸,即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获得的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各种知识。我国学者陈琦、刘儒德(2003)研究认为非正式学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非正式学习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第二,非正式学习是社会性的,非正式学习不像正式学习那样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知识来源是多元化的,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邻居、图书馆、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等等,是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获取的;第三,非正式学习形式多样;第四,非正式学习更强调协作,鼓励团队通过对话、反馈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提高团队的集体智慧和绩效;第五,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明确目的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
有关学者通过分析相关模型,建构了教师非正式学习模式,以便全面了解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和学习方式。
影响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分别是环境、资源、技术和教师。四者相互联系,形成统一和谐的发展整体。
教师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在一定的环境之下进行。民主宽松的环境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发展动机,而且可以培养教师的教育气质。相反,专制紧张的环境降低教师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也激化人际矛盾、产生不良情绪。随着技术的进步,环境具有更加广泛的含义。除了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教师的发展和学习更多依赖于数字化环境打造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能力。非正式学习的发生需要人性化的开放环境,通过愉快地交流、合作、分享获得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发展,并且带动教师群体专业的良性发展。
资源是指教师在环境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性或隐形的条件,包括信息、资料、设备、人员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丰富的资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知识更新,而且有利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互式合作和个性化学习。非正式学习需要以强大的资源为中心,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自身的反思和发展。
技术是知识进化的主体,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在教育技术领域,根据技术的物质形态可以把技术分为有形的技术和无形的技术。有形的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如黑板、粉笔、幻灯、投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是教师学习的最终目的和发展结果。非正式学习要求学校或是社会竭尽所能,为教师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设备,培养教师利用技术、形成技术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是非正式学习模式的核心力量和决定因素。任何形式的资源、技术和环境都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参与和内化,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发展的激情,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知能的深化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主要通过四种非正式学习方式完成自我发展:教师——交流讨论——教师;教师——技术——教师;教师——技术——资源——教师;教师——反思——自主学习。这四种学习方式没有时空限制,由教师自发组织、自我控制,不仅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发展动力,还促成了教师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交流讨论有利于教师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将个人的经验、灵感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达、理解的显性知识,从而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技术有利于教师扩展知识获取的通道,扩大资源搜索的范围,随时随地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和愿望。通过图书馆、资料室等,教师可以高效便捷地采用优质合适的资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自己的优缺点,改进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自我。其中,交流合作、分享讨论是通过群体协作,借助他人的力量形成的团体发展;而观察反思、模拟阅读是通过个人努力,单独完成的个别学习。灵活的学习方式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完善自身的各项素质。
在非正式学习的视角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或是教育者自身,都要充分调动非正式学习的各种因素,积极促进教师通过非正式学习达到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的。
环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教师需要以尊重为前提的社会环境,以发展为目的、服务为宗旨的学校环境,以理解和关爱为内容的家庭环境。宽松自由的环境更加有利于非正式学习的发生。一首歌、一句话、一部电影、一部广告……都可能激发教师的教育灵感和教学反思。
在影响教师的发展的各种环境中,评价环境是教师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瓶颈。良好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按照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更能通过发展的眼光改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各种教育资源、学习资源、发展资源直接影响着教师的非正式学习,同时也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学校作为管理者和服务方,应该从教师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提供丰富便捷的资源。首先,学校应该延长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开放时间,完善馆内的硬件设施,建立人性化的资源服务体系。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全校教师的网络资源分享系统,以校级博客、教师工作平台等形式,加强网络资源的交流和分享,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生成自我发展资源。
任何一种学习都不是万能的。非正式学习本身也存在不可改变的缺陷,如目标不确定,较为模糊;学习不系统,较为零散。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各种培训仍在积极地发挥作用。作为教育者或研究者,不能在肯定一种理念的同时而否定另一种观点,要以发展为目的,积极寻求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所以在非正式学习之余,教师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校或国家组织的各种技术培训或理念更新的继续教育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技术,从而为非正式学习的开展积聚更大的力量和更广阔的空间。
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外在的因素只有通过教师本身才能发挥效用。教师首先需要意识到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形式;通过自发读书、学习、探讨获取的知识不仅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可以形成深厚的理论知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其次,教师应该通过日记、博客、谈话等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当这种自觉、自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教师不需要外部的影响和鞭策就可以形成持续长久的发展动力。
古人云:“君子深造以自得,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之,居安之,则资深之,资深之,则左右逢源。”非正式学习不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却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长期以来,正式的培训、学习蒙蔽了人们的双眼,殊不知教师自身的非正式学习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1]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赵蒙成.“非正式学习”论纲.比较教育研究,2008,(10).
[3]尚茹.非正式学习与中小学教师成长.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7,5.
[4]陈珂.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非正式学习——基于若干专业技术人员个案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5]晋一鸣.Web2.0时代博客对非正式学习的影响.软件导航·教育技术,2009,(8).
[6]杨琼,柴璐璐,杨成.非正式学习: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新思路.软件导航·教育技术,2009,(8).
[7]高淮微.非正式学习分析与设计——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
[8]崔祥民,郭春.非正式学习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开发.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6).
[9]杨欣,于勇.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10,(11).
[10]曾李红,高志敏.非正式学习与偶发性学习初探——基于马席克和瓦特金斯的研究.成人教育,2006,(3).
[11]杨晓辉.非正式学习与企业在线培训.商场现代化,2007,(12).
[12]岳宏伟.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位学术论文,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