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丁勇
我国经济前几年取得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出口,出口靠的是低价格,低价格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值较低以及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中国出口的商品是以低附加的产品为主,“中国制造”的背后,是资源的大规模消耗,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利润最大化,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付出更大的成本。
因此提升产品附加值对于企业来讲是一场生死之战,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创造高附加值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持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附加值(Value Added)是附加价值的简称,是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从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角度分析,所谓附加值是指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在原材料等原有价值上的新增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的理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物化劳动C,活劳动V及剩余价值(利税)M组成,因此,附加值等于商品价值(C+V+M)减去原有价值C,等于(V+M)。很明显,这里的本质是劳动所创造的新的价值,原有价值是指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和电力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是不应计算到附加值里面的。
关于高附加值产品,应当明确这样几个基本概念:第一,附加值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受不同行业、国情和不同价格体系的制约;第二,高附加值产品是指在产品加工过程中通过工艺、技术、服务乃至品牌等手段使产品得到较大的增值,而不是单纯的要素投入形成的物化价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过程只要存在增值较高的环节就可谓之高附加值产品;第三,高附加值产品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概念。它应当是投入少、产出多、功能价值比较合理得当的产品;第四,高附加值产品也不能等同于高科技、高消费、高档次产品,后者只有成为高效益产品时才能称为高附加值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总体特征是技术密集度高、市场需求度高、品质知名度高、产品质量优异,其本质特征是经济效益好。
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常用附加值率来衡量。目前,还没有检索到有关附加值率计算的文献。但从附加值的定义来看,对于工业产品,其附加值即为增加值。因此,可用工业增加值率来代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率。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
产品附加值率越大,产品的附加值就越大,产品附加值率越小,产品的附加值就越小。一般来说,附加值率以0.3为界。大于0.3称为高附加值产品,小于0.3称为低附加值产品。
(1)多数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产品技术含量低。到现在为止,外贸出口型企业主要还是依靠数量取胜,仍然走着低成本、低价格的道路,缺少核心技术,大量消耗着资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严重滞后,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许多重要产品技术来源依赖国外,如无线电传输、移动通信、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分别占93%、91%、85%、69%、6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产手机、计算机、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了国外专利持有者。由于在技术创新力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在向国际市场扩张时往往力度不足,最终只能通过提供低质量、低技术和低价格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难以提高附加值。比如,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一件针织衬衫大企业的售价大约为3.75美元,毛利约1美元,一般中型企业的售价大约 2.75美元,毛利微薄。
(2)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较为薄弱。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真正拥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不到10%。外贸出口企业主要在加工制造环节参与国际分工,以自主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等高增值环节基本上还不掌握,部分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产品,但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缺少叫得响的国际品牌,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这种情况与我国贸易大国、出口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3)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产品长期以来的一种模式、一幅“面孔”,缺乏特色,极少变化。大多数品牌的显著问题就是个性不突出,很多企业将品牌定位于同样的“卖点”,认为卖点越多吸引的顾客就越多,这样做反而会降低品牌的附加值,以至于很难打入国际市场,甚至在市场上存在的时间很短,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产品总是默默无闻的真正原因。另外,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品牌中,传统品牌仍占主导地位,不少品牌几十年一贯制。新品牌发展缓慢,老的品牌能维持下来的不多,有的已名存实亡,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品牌更少。
(4)外贸出口企业服务理念落后,难以通过优质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部分外贸出口企业认为只要把产品从企业销售出去,就算是所有的交易结束,着眼于把产品简单地卖出,缺少与产品源头以及消费终端的联系,缺少打通终端市场与产品源头的链条。
(5)出口商品包装技术比较落后。我国每年工业制成品数量巨大,需要大量的包装,从总量上看算是包装大国,但却称不上包装强国。国内商品包装技术发展滞后,出口产品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目前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呈现出由商品本身向包装延伸的趋势,其中对商品包装的限制措施已十分突出,发达国家的包装产品的检验标准从原来的几项、十几项增加到几十项,中国出口贸易正受到包装“壁垒”的阻截。在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包装技术逐步提高的形势下,我国出口商品包装技术相对显得更加落后,从发达国家引进包装技术设备对食品进行加工和包装,其产品可以容易地进入发达国家;但使用我们本国的包装机械设备进行包装出口则相当困难。由于我国包装技术的落后,出口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有效保护,常常会有巨大的损耗。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水果、蔬菜总产量的20%在运输过程中被损耗掉,其直接损失金额高达700亿美元。
(1)从产品的生产过程入手,通过加入科技成分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产品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从“高投入、高物耗、低技术、低工资”的低成本竞争战略转向“低物耗、低排放、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低碳高端化竞争战略,实现企业从低劳动力成本的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外贸出口企业要通过培养自主创新的习惯、创新激励机制、优化合作创新机制、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重视关键技术的应用等途径,打造技术优势型核心竞争力。当科技越来越成为一种高强生产力,我们相信科技给产品带来的利益还远不止这些。在不远的将来,利用科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的速度和质量将会越来越高。
(2)挖掘产品特色,找到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寻求比其他企业更具吸引力的产品特色,这也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不二法则。在市场中寻求一角他无我有,他有我优的特色空间,这更利于企业在市场细分化的今天,抢占一片独有的市场空地。激烈的市场竞争现实告诉我们,所谓挖掘产品特色不仅仅是把同样的产品做得更好,而是要把竞争对手没有做到的内容做得不同凡响,在此同时,寻找特色、创造特色,采用差异化策略为客户提供新的利益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开辟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创建新的盈利模式。
(3)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建设和经营。从品牌化战略企业本身看,一是要延长产业链条,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在设计、制造等方面应该有自己更高的定位和设计能力,创出自己的品牌战略。二是品牌化战略企业要细分国内目标市场。在具体领域创出自己的牌子,先占领国内市场,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三要在营销方面多下功夫,好的品牌是要由市场来检验的。有规模,上档次,持续发展,利润回报才会高,仅依赖套牌生产、加工、出口低档产品是无法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的。
(4)完善服务理念,增强产品竞争力。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在购买产品时和购买产品后,在功能满足情况下,更加关注服务,追求服务质量和服务价值。所以外贸出口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制造过程中要创造出稳定可靠的产品功能,同时在产品转化为商品过程中要以客户为中心,强化服务,创造出其价值。美国著名营销学家维特在论述市场竞争和产品内在因素关键时认为: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不在于企业能提供什么产品,而是能提供附加值的多少,服务就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一些成功的企业也非常重视服务在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一些企业相继推行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工程,如海尔的星级服务工程,荣事达推出红地毯服务工程等等,都以服务为武器,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提高产品包装水平。包装是产品行销的动力,任何一种产品,经由生产、储运而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均需包装。全面提高出口商品包装质量,不断实现出口商品包装升级换代,始终是出口商品包装能否提高附加值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应该抓紧包装改进工作,增加出口商品包装附加值。首先要进一步抓好运输包装防潮、防盗、防漏等方面的工作。我国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出口商品的运输包装要经得起时空的考验,要能保护商品安全,要能适应流通环节的需求,符合海运法规的要求。应用科技新成果,压缩体积,合理排列,推广包装规格化、标准化以集装箱为主的集合包装。其次要积极改进销售包装,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不但要有效地保护商品、便利销售、储运,而且要美化商品、宣传商品、方便陈列展销,便于消费者识别、携带和使用。销售包装要为改进商品结构、提高商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为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为商品销售战略、市场战略和商品信誉发挥积极作用。
[1] 丁勇.论企业高附加值化战略[J].商业研究,2001(06).
[2] 张良斋.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差别化战略[J].北方经贸,2001(11).
[3] 李硕雅.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03).
[4] 尤月.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及服务附加值的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0(05).
[5] 丁勇.管理学原理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6] 矫立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