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元解读之花绽放个性光彩

2011-08-15 00:49:31陈道新
中学语文 2011年15期
关键词:周朴园文本课文

陈道新

让多元解读之花绽放个性光彩

陈道新

传统语文文本解读方法以作者或文本为中心。而我们认为,当今语文文本解读尤应强化文本读者这一主体,努力提升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地位,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正确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

阅读教学 多元解读 个性体验

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理解,常存诸多可能。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当今高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理解课文。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如何把握“度”。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的范围。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正确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

一、多元解读的界定

语文的“多元解读”是指不同的阅读者以其特有的性格、体验、情感等,对同一文本可以做出多元解读,从而获得一个个带有个性生命意识的文本意义,产生文本解读的差异。多元解读是普遍存在于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中国文学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文学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文本多元解读现象普遍存在的简明又形象的表述。金元浦曾经从解释学的角度阐释过文学文本的多义性,他在《文学解释学》一书中说:“某一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一个万古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多样性阐释的群集,一个有着众多变量和参数的模糊性群集。从共时性来讲,某一作品的意义是同一时代同一时期无数读者的不同阐释的集合;从历时性来看,又是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阅读的无数阐释的集合。因此,一部真正伟大作品的意义永远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不断实现之中。”这阐述了作品的意义内涵具有多义性特点,读者阅读文本时会挖掘出其中含蕴着的多重意义,产生多元解读。

二、多元解读的积极意义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不能再以探究作者的原意为中心,而应该是读者从自己的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去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高中语文教学担负着提升学生思维和思想深刻性的使命,多元解读突破思维定势,提倡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受文本观点或权威性理论的束缚,独立探究,主动融合,自我反思,形成并提出自己的全新见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三、多元解读的方法途径

1.走进文本,用“多元解读”来丰富作品内涵。

文本多元解读训练过程中,我们理应准确把握讲与读的时机,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讲读课文前的试读,梳理课文时的引读,品词析句时细读,复习巩固时的比较读,体会情感时的诵读等等。每位学生的具体解读,有其各自关注的焦点,并与其原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对于名篇佳作或课文学习中,学生自己特别喜欢的语言片段,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方引导,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咬文嚼字、潜心品读、悉心探究,咀嚼文本作者遣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方面独到之处,在读书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髓。

2.深入文本,让“多元解读”在动态生成中释放。

“文学的目的在于心灵的对话。”,“对话是人的生存本质”。阅读主体与文学文本对话的性质及其精神目标:“高尚的心灵和飞扬的思维是强大生命的两个强劲有力的翅膀,文学在悄无声息地孕育和锻炼着这样的翅膀。”读者被文本形象所召唤,在心底激起阵阵回声,又以自己的主体精神烛照文本形象,洞察人生的幽微和昧暗,以此迎来存在的敞亮和澄明。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在学生方面,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他们普遍心理,特别是现代中学生,他们渴望运用自已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从而表现自已的评价与思索。顺应这一心理和现实,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阅读就会出“新”,作为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作品,而不是带着作品走向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

如在《雷雨》一课中往往容易给剧中的周朴园贴上“虚伪、凶狠、人格卑下,无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的标签。笔者上该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录相,然后出示一个讨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组织学生争鸣,形成有价值的冲突,由于学生对该剧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竞相发言,纷纷从课文中找出能支撑自已观点的语段,有人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有人认为是有真情的,甚至有人认为周朴园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他赶走侍萍是由于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尽管学生的看法显得幼稚,但勿庸置疑,这种讨论和争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大有裨益。这不仅在于学生生活体验不同,还因为许多文学作品存在着“空白”及“未定点”,这些“空白”及“未定点”,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它们,并引发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相连接,阐发深意。

3.拓展文本,用“多元解读”去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熏陶,为学生的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学语文,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在熟透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走出课文,进行适当拓展,往往可收到深化认识、多元解读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延伸,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可使学生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课文的内涵。这种充满个性解读的做法,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能够使学生获得思想的飞翔和个性的舒张。

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其丰富的主题内涵,由接受美学观点来审视,至少有以下几种阐释:①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如果人与自然相互对峙、相互排斥,人类就会逐渐走向自我毁灭的悬崖边缘。②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潜力和能量却是无限的。一个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然而他“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的空间、他所感觉和影响的空间却是无限的。开放性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活力和生机,开辟出新的发展前景。③人所创造的美好事物都是艺术品,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美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之中,就在我们的审美眼光中。

4.相机引导,让“多元解读”找到回归之路。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是“价值取向”。如果有违于这个前提,那就需要疏通和引导,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在阅读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教师是“首席”顾问和代表,要起导航、引领和统领全局的作用,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教师在学生个性张扬,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时,不要忘记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对文本的独特感情,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悟。但保护不是庇护,更不是无视,当学生的认知、情感存在一定的缺陷、偏差时,教师就得抓住教学契机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互动性是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结果。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人的生命个体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人的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强化文本读者这一主体,努力提升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地位,课堂教学努力实施多元互动,发挥文本应有的审美价值,使文本读者创造的文本意义和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提升。

河北省冀州市中学。

猜你喜欢
周朴园文本课文
《雷雨(节选)》核心素养导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雷雨》(节选)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16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
语文知识(2015年7期)2015-02-28 2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