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

2011-08-15 00:51徐晓颖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8期
关键词:夏衍志成屋檐下

◆徐晓颖

(中国农业大学)

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

◆徐晓颖

(中国农业大学)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1937年的一部多幕话剧。剧中每个人物都极具鲜活的个性特征,在同一屋檐下、自我的生活状态中,以各自的方式与他人发生着联系。故事发生在上海一幢底层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他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悲辛的命运,剧中刻画了失业的大学生、沉沦堕落的女性、穷困潦倒的教员、失去儿子的老报贩等人物。这些人与林家的人们共同谱出了一曲苦闷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的交响曲。本文通过戏剧情节的展开,对主人公匡复所产生的情感变化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戏剧人物 夏衍作品 多幕剧本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编剧。浙江余杭人,本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早年留学日本,三十年代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创作了许多话剧和电影剧本。夏衍是一位十分多产的作家,一生发表的作品无数,其中有小说、戏剧,诗歌等,这些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

1937年,经过潜心思考,夏衍创作了多幕剧《上海屋檐下》。尽管中日战争爆发在即,该剧本身并未涉及政治性很强的事件,而是通过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心理特征,透视出文化背景,传达出新时代即将到来的信息。上海屋檐下剧中每个人物都极具鲜活的个性特征,在同一屋檐下、自我的生活状态中,以各自的方式与他人发生着联系。南方夏初的雨季,阴雨连绵,周天晦暗,空气沉闷,因此时梅子正熟,故称“梅雨”。《上海屋檐下》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小人物在动荡不安的处境中的苦闷、悲伤和希望。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幢底层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他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悲辛的命运,剧中刻画了失业的大学生、沉沦堕落的女性、穷困潦倒的教员、失去儿子的老报贩等人物。这些人与林家的人们共同谱出了一曲苦闷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的交响曲,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和顽强。

被捕入狱的革命者匡复,八年后重获自由,来到好友林志成家,向他询问托其照管的妻女的下落。而此时,林志成因听说匡复已死,故已与匡妻彩玉同居。于是,三个人之间发生了痛苦的感情纠葛,并陷入了复杂而细腻的内心矛盾。彩玉欲与匡复重新结合,同时又对患难与共的林志成心存不忍;林志成心怀内疚,试图出走,又受到了彩玉的真情挽留。匡复理解了他们,最后在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歌声的感召下,他克服了自身的软弱和伤感,满怀信心毅然远行。

戏剧的第一幕中小同伴阿牛称葆珍为“阿拖,拖油……”这时“一抹阴影从她(彩玉)的脸上掠过”,对葆珍、志成和彩玉的关系使人有了诸多的猜测,葆珍的生父成了悬念……随着剧情的展开,匡复的出场揭开了葆珍的生父之谜,也引出了十年前匡复入狱的事件,匡复好友志成因此代为照顾其妻女,二人日久生情,并误以为匡复已死,最终同居生活在一起的事实。匡复入狱时,葆珍尚小,撇下毫无维持生计能力妻女,实属无奈,便将妻女托付给好友照顾。因此,匡复这十年牢狱生活全部希望,正如他自己所述:“我就很快地想到你们,志成,期满了之后,第一就要见到你,见了你,既可以看到我的彩玉,我的葆珍!志成,她们,她们……”这诚挚而热切的期望,正是匡复的心声,也是他生存下来的理由。他的心现在始终想着他的彩玉,他的葆珍,他刚刚恢复自由时急切而激动的心情,以至于完全没有考虑到世事变迁,物是人非。当匡复见到志成的慌乱和反常时,他误以为是彩玉和葆珍发生意外也不难理解了,匡复太怕失去她们了,他希望可以好好的补偿他们,照顾他们。

匡复得知志成和彩玉同居的事实,他“混乱、失神、无意识”是情理之中,匡复想到了她们会流浪,会乞讨,甚至会饿死,但他绝对想不到自己信赖的朋友会和自己的彩玉已经生活在一起,这不是死别,却可能是生离,匡复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懵了,但毕竟匡复这是几年来都未能照顾妻儿,这一点是他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匡复还是能够从失落和慌乱中走出来,恢复了清醒的状态,他反问:“现在你和彩玉都幸福吗?”而志成一下宣泄了自己这些年的痛楚与无奈!相反更加的自责与难过!直至说到“我接受你的审判”。匡复知道十年的缺憾以及给深爱的人带来身心上的巨大悲痛,他无法推卸,而好友志成替他照顾了彩玉和葆珍,如果他们现在生活得很幸福,匡复会痛苦,好友和爱人背叛了他,他的入狱导致了这个不幸福的结合,但他的内疚感和罪责感会小一些,因为他信任和深爱的人也背叛了他;如果他们不幸福,匡复可能会感到一些安慰,因为彩玉受生活所迫委身于志成,对他并非情感上的背弃,毕竟他仍深爱彩玉,也惦念着自己的女儿,但是他也会因此而自责,这不幸福是他一手造成的。匡复此时心里异常矛盾,心理冲突强烈,他始终关注的是自己爱着的人的幸福,虽然他完全有理由痛斥好友的背信弃义,但匡复没有,这正是匡复善良和高贵人格的表现。他的突然出现,打破这个家的平静,使好友和妻子都成为罪人,因此他说:“我不该来看你们,我多事了……”匡复见到彩玉时,对她是有责怪的,“大胆的恋爱至上主义者,变成了小心的家庭主妇了”,可见,匡复对彩玉的背叛也并非是顺理成章的接纳了,他对彩玉是有怨恨和失望的,为他这许多年的期盼和等待化为泡影,但冷静下来的匡复听到彩玉的遭遇和无奈,他内心深处对彩玉深切的情感被唤起来了。那么,我们可以感受到,匡复见到志成和彩玉后,是经历了几番急剧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的,他的人性的光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浮现的。

至此,志成似乎成了局外人,匡复一家三口要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如果剧作家这样处理,那么戏剧人物本身的性格刻画就略显单薄,人物的人性魅力会被削弱,随即作者安排了志成出走一幕,于是三个人都陷入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彩玉想和匡复追寻过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负疚欲走时,两人八年患难与共之情,又突然迸发,难以分手。这一举动致使彩玉和匡复都明白了,可能彩玉和志成爱的并不强烈,但是共同经历的十年,已使他们彼此成为各自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始终都是一家人,彼此需要的一家人,匡复理解、原谅了他们,在孩子们向上精神的启发下,克服了自己一时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那么也导致了匡复最终的离开。葆珍的出现,血肉亲情的连接,又将彩玉和匡复的心拉近了。葆珍的纯真和热情让匡复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东西,使他看到新生命带来的希望和价值。

匡复在生活的历练和磨难中始终保持着对人的热切的情感,对生活的信心,这正是他人性的光辉所在。匡复所代表的正是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信念和理想,在灰暗的世界中的一点光亮,匡复更在葆珍身上明白了这光亮和希望正在被传递着……

该剧线索多层次展开,却梳理得井井有条,人物的感情细腻委婉,戏剧冲突并不表现于外显的起落,而是表现于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深层情感。写作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于现实化的戏剧场面中,体现了深沉凝重、恬淡隽永的风格。

猜你喜欢
夏衍志成屋檐下
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困扰
夏衍巧改剃头诗
《天·水》《时空》
我的爷爷奶奶——夏衍与蔡淑馨
对艺术的尊重
光合之家——一个屋檐下
夏衍的不敢
连志成:一心向战
周志成:我们要从跟跑迈向领跑
天天都是感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