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延
高中阶段阅读文本容量的扩大,阅读能力要求的难度的增加,而这样的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及深入的思考过程中才能培养。这都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带着学生、伴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带着热情,寻找有效阅读的方法,在课堂,在课外,结合阅读与写作的要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名家论文,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学科,阅读具有怎样的功效?这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也是语文老师想竭力解释与“鼓动”的。然而老生常谈非但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反而可能会使他们产生习惯性的“不以为意”或“倦怠感”。因此,我们让名家说话,以名家的诙谐的文字、睿智的文字带给他们全新的认识。
我们给学生介绍北大教授孔庆东写的 《语文就是你这个人》:
“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你要明白了这个道理,语文很快就学好了,也就是说,很快就进化到人了。不明白,我再写十万字,你还是猴子。”
孔庆东戏谑调侃的文字中不容置疑地强调了语文的重要性,振聋发聩,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还有北大教授张颐武的《经典,还需要直接接触》:
“经典一面启悟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看世界,另一面则让我们有更好的趣味和品味,让我们的人生有更丰富和更有趣的体验。经典在让我们升华的同时也让我们丰富。”
“漂浮在人生表面的五颜六色的文化的‘万花筒’常常会让经典难以在我们面前呈现。我们常常在正统的学校教育之后就难以在生活中接触和品味经典,难以有机会感受经典的魅力了。当下的人生的忙碌和凌乱也让我们找不到机会从经典中体验和感受更多的东西。我们往往容易随波逐流,被潮流和时尚所裹挟而失掉了判断能力。……而缺少真正的经典阅读会使我们的人生‘空心化’。让我们在物质和欲望中失掉人生的主心骨,失掉对于事物的基本的判断力和基本价值的持守。”
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时候,很有可能受到一些流行文化的影响,赶时髦地追逐一些流行文学,这些文章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从更深的文化意蕴角度来要求,它们所能给予学生的思想滋养是极其浅薄。老师的反复强调有时及不上名家的只言片语。张颐武教授的建议如和风细雨,让学生意识到“直接接触”的必要性,进而自觉地接近经典,感悟经典。
开列书目,以作品魅力吸引学生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后,我们要给学生寻找适合的作品。与必修教材同步的《语文读本》,是个不错的选择,它也是根据教材内容,基本与教材同步,但是选文的范围更大,对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作用不小。
另外,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应该是多层次的,它可以是主题阅读,也可以是专门阅读。比如杂文之类的文体阅读,以某位作家作品为主的专集阅读等。于是,我们按照 “散文小说诗歌类”、“传记类”、“艺术社会哲学类”等向学生推荐作品,比如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迟子建的《迟子建散文》、林清玄的《林清玄散文》、周国平的《周国平散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卞毓方的《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以及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朱光潜《谈美书简》等;暑假期间给学生补充了古代典籍和文学评论类的书目,如《叶嘉莹说诗讲稿——迦陵说稿》、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感性的归途——阅读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以及李元洛的《怅望千秋——唐诗之旅》、《宋词之旅》等,同时也对这些作品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或者选择一些片段让学生 “先睹为快”,学生在这些书目的引导之下,主动阅读,交流感受,在班级中形成浓郁的读书的氛围。
方法引领,以阅读促进阅读
阅读不是单指课外的自主阅读,其实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主阵地还是在课堂。苏教版的教材以文本内容主题为单位进行编排,同时按“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不同的活动重点进行集中训练,充分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对于学生的阅读也很有效。
比如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板块中,在专题的最前面,有这样一段话:
“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文学鉴赏需要反复阅读与揣摩,方法、趣味等等都将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与养成。
“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是宋人陆象山说的,他提倡在细读微吟、潜心会文中品味、意会。
“沉潜涵泳”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则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涵泳法”,就是充分尊重作品,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通过朗读或朗诵的方式,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学生在阅读中最爱犯的毛病就是“匆忙”,读得太粗,往往忽略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妙之处,这样的阅读,只能对作品略有所感。我们要改变学生这种“匆读”的毛病,就要培养他们的“沉潜涵泳”的读书习惯,引导他们深入到文本的精髓之中。
适当训练,以问题带动阅读
在学生阅读伊始,我们就把考纲上“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印发给他们,这些要求虽然指向考试,但是根据它的内容,我们觉得它实际上也是能力点的要求,学生如果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从 “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有意识地加以重视,那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
善用读本,以读本上的“感悟与思考”的问题带动学生的思考。必修四《语文读本》中“扭曲的心”中有一篇《箓竹山房》,结合读本后“感悟与思考”的问题,“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箓竹山房》的主要艺术特色。你能联系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吗?”,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通过问题,深入文本把握主旨。《地球上的王家庄》是毕飞宇的名作,但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认识不清,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看《世界地图》,我为什么要赶鸭子去大纵湖?阅读中结合配套的问题,可以指点学生阅读的方向和深入思考的角度。
还有相近阅读,不同作家的相近题材作品的比较阅读和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联系阅读等等,也能推动学生的阅读朝深广的方向发展。比如《滕王阁序》与文学类文本《流泪的滕王阁》的联系延伸阅读,将王勃笔下的历史的滕王阁与今人对滕王阁的解读联系在一起,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古典名作再阅读的范例,也让学生知道,传统的素材怎么样焕发新的色彩,发挥新的作用,对他们的写作素材的灵活运用也不无帮助。
师生互动,重视学生兴趣和社会热点
因为年龄和阅历等的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我们老师倡导的方向不完全一致,学生中也有他们的热点关注,热门书籍等,比如郭敬明的《最小说》、韩寒的《独唱团》以及饶雪漫等一批打着青春文学旗号的年轻作家的作品。我觉得对于这种学生自发的阅读,老师也应该辩证地看待,甚至要“放下身子”,阅读了解他们喜欢的作品,把握学生的脉搏,了解他们的兴趣,与他们有阅读的互动交流,这样才能对学生有针对的指导。
有学生看笛安的《西决》,并且告诉我是最喜爱的书,我经她的推荐,也去细细拜读,结合小说前面郭敬明和苏童的序言,也联系我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对他们的阅读爱好给予肯定,并且肯定了这篇作品的优点,同时,也引导他们阅读面要更广,因为这部作品无论是关注的内容、题材还是主题的高度等都是属于年轻人的层次水平。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作品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作一个比较,不难发现,文本的语言风格、作品的内涵深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那么我们有何理由固步自封,只满足于这样的作品而忽略了更广阔的文学森林呢?这样的交流与沟通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能够引领他们更好的阅读。
此外,教师也要有“大阅读”的观念,把阅读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生才是能够适应社会的青年。因此,教师将阅读的阵地扩大到课前演讲的平台上,让学生以一事一议的形式关注社会热点,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将阅读中的感触与现实联系运用,做到“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