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王苏鹤
90后高职大学生责任意识探析
浙江 王苏鹤
本文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从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大学生;责任意识;成因;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有着多方面的要求,对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其中的首要方面。责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保证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是保证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机制,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和方法。大学生责任观教育,就是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因此,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90后”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如何?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
武汉大学2008年10月公布了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也有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笔者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交流和平时课堂上的接触了解,又对本校“90后”大学生进行随意取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90后”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表现如下:
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此次问卷调查显示,“你为什么要勤工助学?”76.3%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个人的需求”,15.6%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缓解家庭负担”,而只有8.1%大学生回答是“为了培养能力以便将来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64%的大学生回答是“不会”,23%的大学生回答是“可能”,13%的大学生回答是“会”。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正确态度。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此次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对“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有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目的。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显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有13.8%的大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回答为今后能自食其力,谋求理想职业而学习的有33.3%,回答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学习的为23.6%。这说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纸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例如,回答为报效祖国和为报恩父母或教师的仅有9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了事。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45.2%的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例如对“假如某单位看中你,把一项目交给你负责,你认为自己能胜任吗”的问题,有64.3%的大学生回答“能”,有24%的人回答“也许”,仅11.7%的人回答“不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历史责任感缺乏正确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到达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将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例如此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有62%的大学生考虑“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考虑的是“经济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轻松而稳定”,这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得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得较少,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从社会环境层面来看,一方面“90后”群体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他们多数从小没有经历饥寒之苦,没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是在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物质生活的丰富,反而使他们不能在生活的经历中得到人格发展和社会认同所需要的体验,其结果造成了物资生活“营养过剩”,心理需求“营养不良”的寂寞困境。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在“90后”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强烈的权利意识”、“彰显自我”、“浮躁”等社会的时代标签,在他们的身上很容易就会被发现,造成“90后”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从家庭教育层面看,“90后”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既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消费、家庭活动等事项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而这些意愿也往往会在长辈的迁就下成为了现实。家庭的“有求必应”,使他们形成“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错觉,从而导致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很弱。另一方面,父母的权威逐渐弱化,父母不再扮演教育的权威角色,这在培养“90后”独立、自信性格的同时,也为自私和专制提供了滋生土壤。
从学校教育层面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下,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仍不断向应试教育倾斜——重智育轻德育,进入大学校园后,高校的开放教学与管理,造成了“90后”的迷茫和反弹,迫使高校必须全力以赴为中学阶段滞后的德育给予“狂补课”。
就个体而言,“90后”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由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步成熟过渡,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个人生活自理的能力都很差。再加上认知能力还不是很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导致他们在各个方面存在着矛盾。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笔者认为:
第一,发挥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作用。班主任是学生品质修养、作风习惯乃至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的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使思想教育切实有效,教师除了言教以外,还必须重视身教,在平时的工作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凡是要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禁止学生做的,自己首先禁止。如,按时上课是(班主任、辅导员)向每个学生提出的最起码的要求,每逢阴雨雪天,少数学生就难以做到,针对如此情况,作为(班主任、辅导员),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雨风雪,就要提前10分钟站在教室门口。(班主任、辅导员)提前到校,学生从老师的行动中受到了鼓舞,有了榜样的力量,也就有了不可迟到的趋动力、压力。有时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班主任、辅导员)也要尽量参加,始终把自己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既积极参与,又出谋献策,时刻保持集体的完整和统一,哪怕是一次小小比赛,作为(班主任、辅导员)的一声“加油”,往往也能成为学生坚持到底为班争光的信心和力量。
第二,教师用目标激励学生的成长。学生有无责任感同老师家长有没有给他们提出具体要求有关,有的学生父母平时很忙,但学生自己的衣服甚至饭碗都要家长洗刷,这是父母没有对孩子提出家务劳动的要求;有的学生在校连拖地都不会,这是因为(班主任、辅导员)未对他们提出明确的劳动目标。在提目标时,要注意因人而异,目标有高有低,给学生布置一项或多项任务(或其他活动),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老师验收、集体评估。一位哲人曾说过:“目标越高,责任感越强,成就越大。”这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为了让学生懂得所有的人都应该承担责任。学期初,(班主任、辅导员)要把班级各项任务进行平均分配,实行“承包制”,大到包干卫生值日,小到每一块玻璃,每一处墙壁的擦洗,每天接受学校值日同学的检查评比,遇到那些责任感差,不积极完成学习或其他任务的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坚持耐心地说服教育,最终督促其完成,哪怕如扫地、抹桌子也一定要监督他干完干好为止,干不好就重来,决不迁就放松任何一位不完成任务的学生。当然,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老师也就自然可以有的放矢,做到由扶到放了。
第四,发挥班级管理轮岗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养成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几个好学生而应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因此,要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及其他各项活动。改单边管理为多边管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的教育原则,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主人翁意识和自治自理能力。破除“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消极不负责的心理,培养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敢于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并在工作中显露自己的才华,有利于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通过工作实践,培养了学生、干部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第五,建立充分的竞争机制。在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学生全面提高。以往,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评优秀、评先进,往往过多注重分数,出现了不少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由于缺乏责任感,有些高分学生对集体活动不关心,对长辈缺少孝心,爱国意识模糊,所以要转变评价学生的观念。看一名学生的好差,首先看他有无责任感,其次看他有无协作精神等。借评优引进竞争机制,竞争不是决胜第一、第二,竞争的结果不是竞争的初衷,我们注重的是竞争的过程,让学生在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规章、合法律的环境与前提下,使学生努力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班级的事抢着做,别人的事帮着做”。在合作协助中增强一份主动性,看谁做得好、做得优秀,挖掘学生潜力,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1】王艳,谢军.责任问题的价值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刘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曾旭日.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徐涛,李萍.论大学生责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6期.
【5】张建东.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1期.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