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田立清
高校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
黑龙江 田立清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种报道频频见诸媒体和网络,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但就业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笔者认为,只有实行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多方联动,构建就业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1.高校扩招,招生量与毕业生人数剧增,加大就业压力。自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连续扩招,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00多万人。大学生毕业的数量也连创新高,从2003年212万人,增加到2010年631万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直言,明年毕业生人数还将达到630万,在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高校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上,缺乏调查研究,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大学毕业生所学非所用,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3.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当代大学生,为80、90后一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就业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想找到体面、有地位、有层次、高薪酬的工作,进入一线发达城市,一步到位。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业压力巨大,屡屡出现参加就业招聘会大学生人数达数万人的场面,几百人、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事情屡见不鲜,而基层招聘会场面冷清,形成鲜明对比,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工作难找,有业不就的局面。
4.偏远落后地区条件差、待遇低,难以吸引人才。就我国整体就业形势来看,并不象就业市场表面情况这样紧张,形势要乐观得多,只是就业布局不够合理,就业状况缺乏平衡。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山区,不但需要,而且急需大量人才,热诚欢迎大学生就业。但由于以上地区经济欠发达,比较落后,条件较差,待遇不高,缺乏吸引大学生到当地工作的引力。
5.招聘条件显失公平,过分强调实践经验,有业难就。由于过分强调工作效率和经济利益,一些单位在制定招聘条件时,往往设置诸如具有若干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等一些不公平的条款,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不可能有工作经验,而没有工作经验,又无法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无法积累工作经验,形成不良循环,造成了有业难就的局面。
1.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国家应坚持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互动原则,积极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发展促就业;改善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增加工作岗位,扩大就业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2.深化教育改革,科学设置专业。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的科学设置,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能力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型人才,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制定优惠政策,改善就业条件。在经济欠发达或落后地区,事业的发展亟需诸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各方面的人才。但由于这一地区比较落后,工作环境不尽人意,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尽管有工作岗位,却与大学生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这成为影响大学生放弃选择到这一地区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就业,扭转大学生就业冷热不均,就业形势相对紧张的局面。
4.鼓励自主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国家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就业政策,营造适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融资渠道、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
5.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就业市场。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就业市场,杜绝诸如设定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条款等不公平行为,给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以公平竞争的机会。与此同时,国家应建立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免费对大学生进行培训,高校应加强实习实训工作,帮助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便。
6.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立专门的指导咨询机构,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调节就业期望值,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客观的环境评估,合理的职业定位和务实的就业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杜绝攀比和盲从心理,克服一味追求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等不切合实际的倾向,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逐步实现自身就业目标。
7.建立多元平台,推动就业发展。就目前就业组织工作而言,形式过于单一,只局限于毕业生招聘会等几种有限的形式,会议时间短,学生数量多,难以全面展示知识水平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效果。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集中招聘与分散招聘相结合,综合招聘与专业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网络、媒体、中介等多元化就业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个别方面的努力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只有实行各方联动,构建长效机制,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