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洲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
浅谈实施新课程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王应洲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从实施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十年来,不论从教还是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教方面讲,教师既要适应教学发展形成新技能,及时收集和处理信息、加强课程开发与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又要具有广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从学方面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耐久性,增强非智力因素,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能够让数学知识的引入更加形象、具体、生动。从而使学生和老师融入探索知识的海洋之中。发现问题的初始阶段是源于青年学生天性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在学生的心灵中,总是渴望着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改变周围环境意识。带领学生到校外走一走,学生常会提出好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也许会产生疑问,出现各种幻想、假设。这时我们的教师任务是增进学生的这种兴趣的求知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他们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心理,思维状态变得积极,就会自觉地、孜孜不倦地去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的做法,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感受学习过程,感悟数学思想、体验情感。同时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景的意识,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善于激发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学习兴趣,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其乐融融的境界。
数学课堂上,应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统一体,要体现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决方式。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做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积极参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双向沟通,把握方向、节奏和环节,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从一种情境到另外一种情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喜悦。当学生有新的发现和不同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不断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讲授时间一般不要太长,教师要言简意赅、语言精炼地突出重点。其余时间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自由练习、总结规律,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练习中: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合理安排。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注意各种题形的合理搭配,加强趣味性与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利用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数学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经。在课外作业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体现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要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问题在作业中发现,课外作业应以少为宜。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学生管理中解脱出来,将精力用在教学设计和研究学生上来。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经常总结的习惯,倡导学生,随时记录感受体会,刻画纲目网络,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厚积薄发并为今后的系统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扩大视野,丰富阅历,用所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调节教学,弥补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是一个漫长的理解、沟通、融合的过程。要求教师发扬合作精神,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进行合作。所以,数学教师要尽快走进新课程,改变传统的“单打一”工作,提倡教师与各方面之间的合作。新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合作,依靠教师团体的力量来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商讨、研究,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与途径。合作可以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善于、勇于阐述自己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得到教育管理者的支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
[1]教师报,2004,(5).
[2]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2002,(7).
[4]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