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面”到“点”——一种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艺术

2011-08-15 00:49谭德华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关键词:议论文赏析散文

谭德华

由“面”到“点”推进教学过程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过程推进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一篇课文,不可能所有内容都讲,教师要讲的就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基点。但这些“点”不是孤立的,必须有个语境,这个语境就是文章的“面”,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从“面”上着眼,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从“点”上着手,理解一些关键内容。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体学生要把握教材“面”上的基本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点”上落实文章的教学目标。因此说,由“面”到“点”的教学过程的推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艺术。

先谈课文“面”的教学。课文“面”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入口,也是理解文章的向导。文章的思路体现在文章的层次结构之中。我们在阅读课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层次和层意,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这是一个自我感受和自我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叉推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语感和积淀文化的过程。文章的“面”,即基本内容搞懂了,那么文章就理解一半了,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这个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面”是永远不过时的教学艺术。有些教师以创新教学为借口,省略、轻视甚至反对这个教学过程,这是违背阅读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这种教学应该是囫囵吞枣、事倍功半的。

小说和戏剧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情节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历史,只有先把握情节才能理解人物。我们在设计这类教材的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情节,欣赏情节,概括情节,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情节熟悉了,才能为后面“点”的赏析打好基础。例如教鲁迅的小说《祝福》。这篇文章很长,如果不先把握文章的思路,学生是无法学下去。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情节,感受祥林嫂的一生的悲剧历程:①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结局),②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③祥林嫂被卖再嫁(发展),④祥林嫂再到鲁镇,沦为乞丐死去(高潮)。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后,“点”的教学才有可能。

散文的“面”就是散文的“形”。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而散文的“形”就是散文的思路。理清散文的思路,就是要弄清散文“形”的变化。散文“形”的特点是题材多样,结构多变,语言多彩。设计散文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形”,从而把握散文的思路。教《故都的秋》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五幅“秋景图”: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把握了五幅“秋景图”的起止地方,又领略了五幅“秋景图”形、声、色的特点,那么学生对这篇文章弄懂了一半了;设计《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时,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行路和心路历程:想荷塘——不宁静;去荷塘——寻宁静;赏荷塘——得宁静;离荷塘——不宁静。这些“面”上的问题的理解,为后面的“点”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议论文的“面”就是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教议论文时,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议论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教鲁迅的《灯下漫笔》(节选)时(我认为节选部分是议论文),先要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议论结构:①我们变了奴隶后万分喜欢——是什么;②中国历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能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两个循环的时代——为什么;③我们要创造第三样时代——怎么样。这篇文章很难理解,更加要求教师从文章的“面”上着眼,然后一步步地探究文章的深刻内容,否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再谈课文“点”的教学。课文的“点”是指根据课文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教学难点是落实教学目标中的教学障碍,教学基点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知识点和基本能力点(也简称“双基点”,语文新课标称为“知识和能力”)。如果说课文“面”的教学还只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表象,那么课文“点”的教学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本质。它不但是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主要“例子”。可以这样说,语文阅读课教学,就是“点”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结构的优化,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围绕“点”展开的。但是“点”是在“面”的基础上提炼组合的,以“面”托“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相辅相成。

小说戏剧的“点”是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语段。这些语段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于一体,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讲点”。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就是要紧扣这些语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表现出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厚度。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学生掌握了“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见贾母,见熙凤,见两舅,见宝玉”等“面”上内容后,要突出两个“点”的教学。第一个“点”是赏析王熙凤的形象(5、6自然段):①写人物出场——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泼辣;②写服饰容貌——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刁钻狡诈;③写见林黛玉——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逢迎;④写回王夫人话——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机变精明。第二个“点“是赏析贾宝玉的形象(13、14自然段):①王夫人介绍——初现性格;②肖像描写——衬托性格;③《西江月》词——概括性格;④宝玉摔玉——突出性格。只有把握了这些“点”的内容,才能理解小说的主旨,达到教学目标。教鲁迅的《药》,要引导学生掌握老栓买药的心理描写、茶馆谈药的语言描写和两个老妈妈上坟时的神态描写这几个“点”,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赏析旧中国国民善良而愚昧的思想性格,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从“面”到“点”推进教学过程,不但教学效果好,而且可以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散文短小精悍,一般要短文细教。它的取“点”范围较大,一般是文章的形神结合处,基点凸显处,难点突出处。散文的“点”主要隐藏在“景与情”“物与志”“事与理”等形神结合处。这些“点”不像小说戏剧那样相对集中,而是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因此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发现它们。不同的教师会取“点”不同,这就反映出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差别。教《荷塘月色》时,在学生掌握了“面”上的内容后,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文章描写荷塘与月色的三个段落(4-6段)。这里的讲点很多:比喻的明与暗,比喻的形与神,描写对象,描写角度,描写顺序,描写作用,炼词炼句等等。但最重要的“点”应该是两个:一是课文中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静与淡)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这些景物特点?(景情统一,突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理解了这两个重点,就能把握文章的本质内容,而其他“点”的教学只能依附在这两个点上进行,不能喧宾夺主。

议论文的“点”应该在论证的典型性、逻辑性和深刻性上确定。在分析典型论据上设点,使学生学会精选论据,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在赏析逻辑性很强的句子、语段上设点,使学生弄懂论点和论据的内在联系;在探究语言的深刻性上设点,语言表达思想,通过对深刻性的语言的品赏,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能力,把议论文写深刻。只要抓住这些“点”来组织教学,不但能准确透彻的理解课文,而且能尽快地提高议论能力,这里就不举例了。

猜你喜欢
议论文赏析散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