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转旺
简析高考散文阅读题常见题型及解答技巧
彭转旺
散文由于篇幅短小,文字简洁等特点,逐渐成为近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首选材料。为此,笔者以高考实题为例,分析了这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考查方向,并陈述了具体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语文高考 散文阅读 题型 解答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增强,散文这种文体倍受命题者的青睐。由于散文篇幅短小,文字简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或写景叙事,或状物抒情,或言志明理,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许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便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
2010年高考全国及各省市18套语文试卷中,仅有四套试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考到了小说,即:新课标全国卷考查对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 《保护人》的阅读;广东卷考查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沃夫尔冈·博歇而特的小说《面包》的阅读;山东卷和辽东卷分别要求鉴赏老舍的《骆驼祥子》(节选)和王安忆的《洗藻》。其余十四套试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所选材料无一例外地都是散文。可见,散文的阅读、鉴赏、训练应该成为目前乃至今后几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得分率普遍偏低。多数学生在解答这类阅读题时显得很盲目、很茫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考题无所适从,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要点不全;二是解答以后,对自己所做答案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并不是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到位,也不是考生不明确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考查要求,而是未能熟练掌握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高考散文阅读备考训练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就几种常见题型及解答方式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够给广大考生及各位高考、中考备考的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帮助,给非语文学科的任课教师在备考方法上提供一些借鉴。
这类题型主要是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一种常见题型,2007年有十四套高考试卷考到这类题型。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是要明确文章三种段落的基本作用,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解答。如开头段或统摄全篇,或领起下文,或渲染气氛,或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作用类”题型基本的解题思路就是结合段落位置及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做答。基本的答题模式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如:2007年上海卷“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 (2) ”,该题所给的参考答案是:(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2010年湖北卷第17题:“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答案:①“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这类题型主要是针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命题,有人说,一篇选文中,凡是作者的得意之笔,必是考官的命题之处,这话实在说得很有道理。语句欣赏题要求考生鉴赏的语句要么结构复杂,要么意义含蓄,要么抒发某种感情,要么阐明某种哲理,一句话,都是一些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的关键句。这类题在做答时应从两方面去思考:(1)该句有没有运用某种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果没有就考虑第②点:作者通过这个结构复杂的或意义含蓄的语句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因此这类试题基本的答题模式是:所用手法+语义分析(该手法所起的作用)。如2007年天津卷第18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解答这类问题,考生除了要掌握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各自的作用外,重点应掌握“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作用,而“描写”中最常考的就是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因此考生必须了解这三种手法及其作用。概括来讲,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寄托感情;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白描手法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表达方式类”题型其基本的答题模式是:表达方式的确认+结合文章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如2006年湖北卷第19题: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答案:运用白描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要求考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必须了解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种类,同时要了解几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高考常考的表现手法除修辞手法外,主要是对比(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写作手法)、衬托、渲染和铺垫。其中“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铺垫”就是给下文内容出现的必然以暗示。“表现手法”类题型基本的答题模式是:表现手法+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如2007年辽宁卷第19题: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该题所给的参考答案是: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的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笔者上面列举的几种之外,还有诸如象征、扬抑、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这类题型主要是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或者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如2010年全国卷I第16题,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就是要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便于抒情,如果是用于某物,还具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这类试题基本的答题模式为:人称确认+结合原文分析人称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第22题:这篇散文作者主要用第二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案:1、将长城拟人化;2、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又如2006年辽宁卷第1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对象拟人化,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以上所谈,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解答高考散文阅读理解题时的难点和困惑而言,并且侧重于散文技法鉴赏,真正要从立意到手法对一篇文章有比较全面深透的理解,考生必须要用良好的语文素养,厚实的文化积累,这样在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甘肃省正宁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