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春鸣 伏志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是新闻模块。
1.利用资源,查找资料
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我们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材料,进而去查找人类历史上仍在发生的种族灭绝的悲剧。让他们整理出尽可能详尽的死亡数字,并配上自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在班级进行内部交流。有位学生说,当他在百度上输入“种族灭绝”之后,搜索结果让他震惊无比,他特意截图并展示出来,全班顿时陷入了安静。
正是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加强了其表达、解说、沟通、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加强了其情感的投入与真实的体验。
2.影视鉴赏,情感升华
生在盛世的当代学子,远离硝烟久矣,而影视作品正具有情景再现的巨大艺术真实与感染力。我们给学生推荐了表现二战中犹太人悲剧的《辛德勒名单》、《安妮日记》、《钢琴师》,以及表现日军兽行的 《南京!南京!》,以及离我们几乎近在咫尺的、发生于1994年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卢旺达饭店》。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自然在内心激荡起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我们由此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经典电影的共同点,那就是:即使是在阴云密布暗无天日的时代,人性并没有全部倒坍在污泥中一蹶不振,依然有救赎和希望。这种希望带领我们人类,永远地和内心的黑暗进行斗争。
从课前的准备,自然会激发出学生的多种情绪:震惊,悲痛,沉思,悲天悯人。由此发现本文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点,那就是强烈感情的渗透。但作为优秀杰出的作品,情感的表现不能毫无节制,表现为大声的控诉,直白的批判,明晃晃的厌恶,亮晶晶的期盼——而是在尽可能的不动声色之间,将自己的立场、情感、价值观传达出来。
而这种传达,正是文学的使命。而这种传达方式的优劣,正是文学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这也是我们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启发学生自由探究本文的这种将激烈如刀锋、深沉若火山的情感揉碎均匀在普通的叙事、描写、议论中杰出手法。
不出所料,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氛围凝重而充满活力。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通过参观者的眼耳舌鼻的感受、今之春光明媚与昔之阴森可怖的对比、雏菊与小女孩的明亮意象、遍布全文各处的细节,感受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正像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那样,是安静的叙事,真实的细节,复杂的人性,造就了文艺作品独有的魅力。这也是文学写作的重要定律。
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进行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人性的思考与展示。而课前旁征博引的准备,正是对本文主旨的未雨绸缪。
奥斯维辛,现在已不仅仅是个地名,而是人类自残的普遍性描述。那么,奥斯维辛就不仅仅是德国纳粹法西斯颠覆人性的所在,而是历史上一切的人性黯淡的黑暗地狱。奥斯维辛之前,有奥斯维辛;奥斯维辛之后,依然有奥斯维辛。本文作者罗森塔尔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方面固然是他在写作的时刻焚尸炉的烟火早已冷寂,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对人类健忘的一种提醒。奥斯维辛没有了新闻,那么新闻在哪呢?——新闻在柬埔寨,波尔布特在屠城;新闻在伊拉克,萨达姆在屠杀;新闻在卢旺达,兄弟民族在互相残杀。
那么,本文在警示的意义上——是不是和鲁迅的忧愤殊途同归,是为了在忘却的救世主来临之前,告诉那些无恶意的闲人和无所事事的庸人。——而在罗森塔尔笔下,那些天真的孩子正在白杨树下嬉戏游玩。鲁迅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式算不了生命的——那么,有限的几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又算得了什么啊?
在探究本文主旨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有学生说,曾经流血漂橹的南京,现在游人如织;曾经枪声四起的卢沟桥,现在晓风残月;曾经的战场,现在是工地;曾经的悲伤,现在是欢乐。我们要为这种祥和安乐祈祷祝福,可是,我们不能忘却曾经发生的历史。那是我们共同的过去。
为了让学生加固上述的收获与思考,我们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借助“普利策评委会的颁奖词”为本文写颁奖词。
首先:抛砖引玉:
你从一朵雏菊的盛放中,
找出了非写不可的使命;
你在一个小女孩的笑容里,
读出了命运攸关的秘密;
你从游人的神情中,
看见了良知和金柳一起复苏;
你在洪水滔天之后,
挖出了惊心动魄的废墟。
其次:学生活动。在老师下水引导下,学生的饱满的情感就这样水到渠成的得以展示。而这种展示,也是他们庄重的思考的体现。课堂现场学生的展示活跃,一下子呈现出了一种迷人又动人的人文气息。我们内心欣慰,特收录整理了部分精彩的颁奖词,陈列如下:
1.是他,罗森塔尔,用普通的笔杆写出来不平凡的文章,
细致的笔触勾勒出死神欣往的哀土,
深沉的话语汇成了万千亡灵的悲嚎,
高度的审思对这座炼狱做出了令人胆颤的评论。
不,不是罗森塔尔,是所有有良知的人对奥斯维辛的残忍的痛恨厌恶。
不,这也不是新闻,这是一曲悲鸣。
2.明媚阳光下,那是无助的灵魂;
绿树成荫下,那是炼狱的大门;
孩子们嬉戏的笑声,那是无辜者在哭泣。
那里没有阳光,没有绿树,没有欢声笑语。
那里是暗无天日的人间炼狱,
撕心裂肺的呼喊来自恐怖的牢营。
让我们记住历史,唤醒记忆,激起世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对现实的尊重。
所以,本届新闻奖的最后得主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第三:展示普利策评委会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最后让学生两相对比:既对比措辞,也对比评价的角度。
新闻单元教学重点往往是注意新闻结构的分析,在以往的新闻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其实用类文本的特点,注重理性分析,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感受与情感体验,也忽视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基于本篇课文深沉慈悲的情怀、独树一帜的写法、历久弥新的影响力。我们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正是通过文字的物质载体,让学生看见一个辽阔的世界,让学生体验人类的卑鄙与圣洁,猥琐与崇高,进而建立一种健康的价值观。而本文对人性与战争的反思的深刻,正是贯彻这一理念的难得文本。
这也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所在。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的教学,其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创作展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就是抓住学生的灵性,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课堂教学应让“教”服务于“学”,一切围绕学生思维品质、视野与个性。教师要变知识的传递者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与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