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官产学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探析

2011-08-15 00:53李志永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产学大学企业

李志永

(杭州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浙江杭州310016)

在全球化视野下,面对既具复杂性又具模糊性的当代社会,在强调学科研究纵深交叉与官产学联合的历史境遇中,组织管理的潜在巨力浮出地表。何谓组织?在西蒙看来:“组织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协作的人群活动系统”。组织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分散的组织转化为网络系统,因此,产学合作在组织管理的优化配置下,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作为既古老又前沿的话题,产学合作从欧美中世纪的“学徒制”,到16世纪莫尔的“乌托邦”,再到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有先贤们关于成功经验的总结,亦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官产学合作而创造出经济腾飞的经典范例,产学合作逐渐成为实现体系创新与良性发展的重要机制。当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但体现在孤立的机构创新上,还更多地体现在政府、大学、企业、研发机构、中介机构等组成的“集群”内部的相互联合、相互支持的协同作战上。因此,在创新战略上,我们既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

一、官产学合作的逻辑必然

政府虽然在产学合作之外,但是,其中介的搭桥作用在产学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用不容小视。正如查里得·佛罗里达所说的那样:“如果国家和地区的确看重增强在知识经济和人才领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它们的工作将不会简单止于加强大学传递科技和将科技经贸化的能力,它们将着力在大学里和大学周围的这个基础结构上面积极行动,提供适合知识分子的组织和制度环境。”[1]

实现企业和高校双赢是产学合作的最鲜明特点。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市场机遇则是不言而喻的;对高等教育来说,也是增加其实力、影响力、改革能力的重要指标。首先,企业为占得市场先机、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不断创新,因此,积极向高校寻求人才支持与科技含量高的研究成果成为一种经常性行为。为了占据主动,企业迫切需要从单纯接纳人才的“容器”转变成与大学共同从事先进科技创新的同伴。企业要成功地开发一项新技术、一个新产品,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投资,而且需要多学科、多项互补性技术和诸多部门的合作,迫切需要通过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建立一个资源互补和分享、目标、利益一致的创新团队。其次,高校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只有通过产学结合,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各国高等教育财政紧缩现状也来“火上浇油”,迫使高校想方设法寻求社会、产业的支持,许多大学将培养满足产业界需要的、具有独创性、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作为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此同时,通过教育和培训为企业员工提供全方位的继续教育,也成为大学理念发展中的应有之意。总之,共同的环境、共同的机遇和共同的挑战,把官产学三方紧紧地聚合在一起,使加强合作成为必然。

种种理论都在试图说服政府、企业、高校之间进行合作,但是三者似乎处于相互观望状态,禁锢了合作的层次、领域,影响了合作的效率,无法实现三重螺旋的相乘效应。在产学合作中,政府、企业、高校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来规范各方的行为成为当今产学合作中深层次的问题。

二、日本官产学合作中主体角色定位

作为克服日本经济停滞的重要手段,通过大学及产业两个不同领域所属成员的相互合作,提升大学及产业潜能的过程——产学合作具有诱导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经济生产性等提升效果的潜能,因此,作为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核心被高度重视。日本产学合作虽然没有相当正规程序的“非正式组织”[2],但也能创造出“合作的奇迹”,形成了一套合作的模式。从主体角色定位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日本产学合作的全貌。

(一)政府的角色:完善产学合作的制度环境

1.国家立法保证,资金政策倾斜

日本政府通过不断调整国家政策法规,尝试改革,为产学合作当好了“官”,铺好了“路”,开辟了许多政策的通道。日本政府通过规划和立法,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突出重视,重点实施,通过系统的技术政策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通过系统的产业政策协调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关系,使其有所侧重,有所分工;通过丰富的金融财政政策、众多专项资金的设定,为不同阶段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服务。

在立法方面,日本相继出台了《大学等技术转化促进法》(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1998年)、《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1999年)、《产业技术力量强化法》(2000年)和《国立大学法人法》(2003年)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为大学和企业之间开展合作提供了一定的规范,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

在资金保障方面,日本各省厅安排资金保障产学合作进程。如2006年,文部科学省安排80亿日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大学及其机构开展产学合作,培育具有独创性技术研究成果和创设大学风险企业。其中包括用于大学风险企业创设、技术开发及技术转化、事业化(23亿日元);用于鼓励“学”与“产”双方共同研究、开发活动(43亿日元);用于加强社会还原机能建设的引进专家、强化研究成果(14亿日元)。此外,众多的项目基金,匹配基金,种子基金,孵化技术风险基金,青年基金,转赠资产等为产学链条的各个环节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3]。

2.推进共同研究,保障信息沟通

层次不同的共同研究,不同学科的交叉、换位思考是创新出成果的保证。日本传统大学侧重于基础研究、企业则侧重于应用研究,在产学合作的链条中倾向于“分区而治”。合作水平低级,没能发挥出双方的“合力”作用。但近些年,日本各省厅更热衷于实施共同研究制度,以此来实现合作效率。据经济产业省2003年4月对2310家上市企业的调查:“有67%的企业与大学合作,5l%的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共同研究并接受技术指导。其中,与东京大学合作的企业有145家,与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合作的企业多达150家。”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约有70%的企业认为产学合作对企业技术开发“非常起作用”。这些合作范围包括企业产品设计、基础研究攻关、重点领域突破、企业管理、学校课程制定等[4]。

在保障信息共享和沟通方面,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等相关省厅积极运用因特网、数据库等现代科技手段,为研究开发和合作服务。如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有研究开发资源综合指南、专利资源库、论文数据库、产品技术库等。许多大学还积极与国立信息研究所合作,共同构筑信息系统,提高了信息利用率和专业沟通。信息渠道的开通为国家集中研究重点课题、避免重复研究,节省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产学合作提供了基础,扩大了产学合作的视野。

3.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人才作为知识创新的活体因素,唯有建立流动机制才能发挥其动力作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合作会激发出人才的创造灵感和无限活力。为此,日本政府改革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出台专门法规鼓励灵活多样的兼职。法人化改革以来,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更为活跃。与此同时,合作领域也出现彼此融合趋势,企业派遣专人在学校学习、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研究等形式不断出现。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学校教师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如专利)作为企业的新主人参与企业管理。

第三者(民间机构)以其“中立”的立场参与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协调之间的利益矛盾,使知识创造到产品价值的转化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在参与合作的绩效评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成果转让机构,依据“大学等技术转让促进法”(1998年)规定,逐步设立“技术转让机构(TLO)”(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到2004年依法设立TLO 37个,专利申请超过3400件[5]。

(二)企业的角色:创造产学合作机会空间

1.深入企业外部,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日本传统的产学合作,主要集中在学校与产业之间建立在互惠互利原则下的合作研究领域。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合作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为此,日本企业界积极打破原有产学合作的概念,推行“体验式就业”政策,将产学合作的领域推进到教育领域。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希望企业走进学校共同参与学生就业前的教育过程,重构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企业界认为:“如果企业希望获得所需人才,就应该提前介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生职业观形成、职业适应能力培养、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6]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很重视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包括课程教学大纲的确定、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等,可以使课程(尤其是工程训练课程)实现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融合。

2.与高校保持及时沟通,动态调整合作方式

虽然相对于比较容易波动的经济,教育则属于较长期的稳定制度,以短期的、循环的经济来衡量教育的得失似乎过于简单。但是并不代表企业和高校双方都是盲目的、跟风的。企业应该积极地向政府和大学反馈企业的需求和要求,那么企业究竟有什么需求哪?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一项关于企业需求的调查显示:企业在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减少“培训教育”投入;培养潜在客户群,树立企业形象,发挥品牌效应;借助高校师资、技术、场地、设备进行产品改造、产品研发、客户培训、员工培训;招聘企业真正需要的“现场工程师”等方面具有迫切的需求[7]。通过这些具体的要求,高校与企业随时沟通,根据企业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是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长期稳定运行的保障。

(三)高校的角色:构建产学合作动力通道

1.激活高校潜力,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大学并不只是一种致力于教和学的团体,它也是一个法人实体,因此,要求大学运用超出其正常学术范畴的方法对社会做出反应[8]。如何改善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求和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改变人才培养自我封闭的局面;如何走出象牙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实现大学和社会更好的结合,尝试跳出教育看教育,把培养放到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的大循环中考虑,把产学结合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切入点,同时,把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作为推进产学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推动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到企业创新的主战场。在日本,大学具有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尤其是部分高水平的大学,不仅拥有大批优秀研究开发人才,也装备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产学协作,大学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巨大潜力被激活,并使大学、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健全学校内部体系机制,保障产学合作开展

日本各学校在积极创设学校科研、教育环境采取了积极措施。如许多大学建立了由企业人士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培养,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选聘部分既具丰富工程实验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增加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如日本实施的“产学研合作连接人才计划”项目逐步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同时通过“走出去”也使高校的知识活跃起来,完成知识向产品的快速转化。

在组织机构方面,通过合同、协议等法规形式,具体明确产学合作过程中各自的责、权、利。许多学校除了设立总务科、研究合作科等从事产业合作事务外,还专门设立了与企业进行交接和合作的中间部门(如地域共同研究中心进行产学合作的专门研究)。在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许多学校甚至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基础理论教学”“针对性专业教学”“生产实践训练教学”三个阶段。在专业设置方面,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职业发展特点以及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或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开设相应的专业,或针对某个应用技术领域开设相应的专业。通过调整,高校拥有了一个和企业对接的通畅渠道,更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9]。

三、日本经验对中国产学合作的启示

现代意义上的产学合作已不仅仅是求数量、表面化的合作阶段,而是向着更加深入、全面、互动的模式发展阶段。与日本相比,由于受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影响,我国高校在产学合作中集中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不通畅、保障体系不健全;产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组织功能不完备;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客观规律还有待深入研究等问题[10]。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学合作的效率以及产学合作促进经济建设和技术创新的贡献度。因此,如何创设平台、完善机制高效地整合产学各方研发人力与资源,在纵向整合与水平分工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核心的“产品设计”并占领市场,是实现产学合作市场价值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企业技术力量的增强,产学合作已向更高层次发展,即从主要进行技术开发与成果转让的合作项目,发展到高级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的广泛合作,也就是从主要是“下游”单向性合作发展到“源头”多种形式的稳定合作。但产学合作无论形式如何,都应是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基础上的自觉行为。提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对推进合作各方形成目标一致、步伐一致的整体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产学合作由“短期、局部合作型”向“长期、整体合作型”转移。日本经济腾飞,得益于官产学的通力合作,我们希望中国的高校、企业能跳出自己的视野,从而走向更大范围的合作,中国也就一定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合作奇迹”。

[1] 刘易斯·布兰斯科姆.知识产业化:美日两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纽带[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0.

[2] 磯谷桂介.日本の産学連携と大学改革の進展[J].経済産業ジャーナル,2004(5):12-13.

[3] 刘力.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透视(下)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2(2):48-51.

[4] 経済産業省.産学連携の現状と今後の取組[R].産学連携推進小委員会,2007:17.

[5] 原山优子·产学合作之中介机构:TLO及创业辅导机构之现状与课题[EB/OL].(2003-09-04).Stanford Japan Center discussion-paper DP-2003-005-J2003/09/04.

[6] 陆素菊.透视日本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策选择[J].江苏高教,2005(1):127-130.

[7] 文部科学省.イノベーションの創出に向けた産学官連携の戦略的な展開に向けて[R].技術·研究基盤部会,2007:13.

[8] 徐小洲.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28.

[9] 彭元,王林.“产学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高职教育,2003(12):11-14.

[10] 宪军.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中观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5(1):84-85.

猜你喜欢
产学大学企业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留白”是个大学问
企业
企业
企业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大学求学的遗憾